咄咄怪事 | |||
拼音 | duō duō guài shì | 簡拼 | ddgs |
近義詞 | 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 反義詞 | 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天經(jīng)地義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yáng)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賓語;與豈非、真是等連用 | ||
例子 | 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 ||
英文翻譯 | monstrous absurdity | ||
謎語 | 竹子開玫瑰花 | ||
成語故事 | 東晉揚(yáng)州刺史殷浩與大將桓溫不合,王羲之勸他大敵當(dāng)前應(yīng)以國事為重,殷浩不但不聽,領(lǐng)兵北伐,屢戰(zhàn)屢敗,被廢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無憂無慮地讀書吟詩,老是在紙上寫“咄咄怪事”四個字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 ||
成語正音 | 咄,不能讀作“chū”。 | ||
成語辯形 | 咄,不能寫作“多”。 |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