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ǐ xū wū yǒu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子虛賦》講楚王派子虛去訪問齊王。齊王率全國游獵能手陪同子虛外出打獵。子虛竭力向陪同的烏有先生吹噓楚王的游獵盛況,故意貶低齊王。烏有先生立即替齊王辯駁,向子虛發(fā)難。
【典故】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fā)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h·司馬相如著《子虛賦》
【釋義】子虛:并非真實;烏有:哪有。指假設(shè)的、不存在的、不真實的事情。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虛無
【近義詞】捕風(fēng)捉影、荒誕不經(jīng)、海市蜃樓
【反義詞】千真萬確、鐵證如山、勿庸置疑
【其它使用】
◎ 我們正在親身經(jīng)歷的這個現(xiàn)實,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科技決定論者所宣揚的那種科學(xué)技術(shù)的自主性、獨立性,原來純屬子虛烏有。
◎ 他大概沒有讀過幾天書,識字不多,但有一肚子的故事,常常,人是真有其人,事卻是子虛烏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