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辯論技巧之偷換概念(通用3篇)
孟子辯論技巧之偷換概念 篇1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⑾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看這段文字,第一段講的是齊宣王和莊暴說自己喜歡音樂。孟子也和齊王從音樂說起。話題講齊王喜歡音樂,喜歡和大家一起聽音樂,喜歡和多數(shù)人一起聽音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然而,在第二自然段里,孟子偷換概念,和齊王談起了“高興”的話題—— “臣請為王言樂。在這里,“為王言樂”之樂,是為王講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接下來,孟子便沿著自己的思路和話題,開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民同樂。
從上面之二例,可以看出孟子論辯的機巧。孟子和人論辯,不是單純以理服人,而是在和人論辯之中,設(shè)立圈套,引人入轂,偷換概念,阻止對方話題,于是再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
人言孟子文章善于論辯,從此可窺見一般也!
孟子辯論技巧之偷換概念 篇2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被稱為論辯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齊王這段經(jīng)典對話中,偷換概念是他詭辯的手段。
二人對話時,孟子說到齊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認(rèn)為齊王的理想,是緣木求魚。并舉小國鄒國和大國楚國對壘為例,問齊王,鄒國勝利還是齊國勝利!答案當(dāng)然是肯定的,楚國必定勝利。
對話是這樣的:孟子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齊王曰:“楚人勝。”
接下來,孟子說:“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久,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贏大的,有九個方圓千里的諸侯國,齊國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齊國只是一個千里之國,要想以一個千里之國,來打敗八個千里之國,是不可能的……
在這里,孟子偷換了概念。
前面論述的話題是,鄒國和楚國的對壘,是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而后面論述齊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則會失敗的時候,卻是例舉“八個國家的集合”對一個國家——齊國,鄒國對齊國,是小國對大國,而孟子講述的“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里“一”是齊國,“八個”“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樣,鄒國對楚國是:1對1,后面的“一服八”是1對8,這里實際是8個諸侯國之和,對一個諸侯國——齊國。
齊王忽略了8=1的差異,不知不覺進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傳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于是開始宣傳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辯論技巧之偷換概念 篇3
有位民政局退休局長,家人想競爭某單位的領(lǐng)導(dǎo)崗位,而負(fù)責(zé)這場公開招聘恰好是他昔日的下屬。這天,他找到下屬,希望對方能幫幫忙。下屬一向正直,但考慮對方是自己的老領(lǐng)導(dǎo),直言相拒必定破壞彼此的感情,于是說: 我現(xiàn)在能夠走上領(lǐng)導(dǎo)崗位,多虧您當(dāng)年的教育和提攜。 老局長謙虛地說: 哪里,你有能力,有魄力,應(yīng)當(dāng)?shù)摹?/p>
下屬接著說: 我的成長離不開您的教育呀。記得您當(dāng)年在民政局工作時,總不忘告誡我們 如果不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還叫什么民政干部呢 ?特別是那次水災(zāi),在暴雨中您不顧危險,親臨第一線,至今都讓我難忘。 老局長高興地說: 我們當(dāng)干部的不為老百姓著想,老百姓會戳我們脊梁骨的。在其位,要謀其政嘛。
下屬贊同地說: 是啊,一直以來我都牢記您當(dāng)年的告誡,不管在哪里工作,我都會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平做事、公正待人,就是希望不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呀!
老局長只好點頭稱是,原本設(shè)計好的說辭再也說不出口了。
囿于老領(lǐng)導(dǎo)的情面,身為負(fù)責(zé)人的下屬自然不便大擺道理。他以 謝恩 為話題,讓急于拉籠感情的領(lǐng)導(dǎo)和他聊起了往事,誘得巧。然后,再大談當(dāng)年老領(lǐng)導(dǎo)的正直與負(fù)責(zé)是如何影響自己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讓興奮的局長說出 不為老百姓著想,就會被百姓戳脊梁骨 ,不知不覺自戴枷鎖:這 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可是自己剛說的,總不能馬上出爾反爾?牢固的圈套,束縛住他的手腳,使其張不開說情的口。
技巧一:魚鉤太小,上鉤的魚兒也會掙脫;陷阱太淺,掉下的野獸就會躍出。要想封實對方的口,讓他無法辯解,我們還要把圈套設(shè)好、設(shè)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