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簡短導游詞(通用3篇)
天安門簡短導游詞 篇1
天安門始建于1420xx年(明永樂十五年),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表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于天”。后兩次毀于大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更名為天安門。亦被尊稱為“國門”,是明、清兩代舉行重大典儀的地方。
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4.7米,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城樓大殿屋頂覆蓋著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大殿垂脊裝飾有騎雞仙人和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等九種栩栩如生的走獸。大殿內雕梁畫棟,60根巨柱整齊排列,代表著天干地支,以表示江山永固;南北兩面為菱花格扇門窗,懸掛于梁柱間的17盞玻璃宮燈古樸典雅。天安門前建有金水橋、華表、獅子,雕有精美的蟠龍儀鳳。天安門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精華,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堪稱建筑藝術的精品。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天安門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藝術蘊涵,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
天安門簡短導游詞 篇2
天安門城樓位于偉大祖國首都北京城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門樓,以杰出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20xx年)最初叫承天門,寓意"奉天承運"、"受命于天"。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巨柱高聳,金磚鋪地,一平如砥;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傳統(tǒng)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大廳內一盞重450千克的宮燈和16盞重350千克的輔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經過了4次較大的修繕,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國家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天安門已成為中國的象征,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門簡短導游詞 篇3
天安門城樓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北端,是北京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區(qū)域的分界點,面臨長安街。天安門城樓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同時具有重大的的政治意義。
天安門城樓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天安門城樓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墻臺,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之尊”。天安門城樓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tǒng)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