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精選5篇)
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 篇1
天安門始建于1420xx年(明永樂十五年),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表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于天”。后兩次毀于大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更名為天安門。亦被尊稱為“國門”,是明、清兩代舉行重大典儀的地方。
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4.7米,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城樓大殿屋頂覆蓋著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大殿垂脊裝飾有騎雞仙人和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等九種栩栩如生的走獸。大殿內(nèi)雕梁畫棟,60根巨柱整齊排列,代表著天干地支,以表示江山永固;南北兩面為菱花格扇門窗,懸掛于梁柱間的17盞玻璃宮燈古樸典雅。天安門前建有金水橋、華表、獅子,雕有精美的蟠龍儀鳳。天安門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精華,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堪稱建筑藝術(shù)的精品。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天安門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藝術(shù)蘊涵,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
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 篇2
天安門城樓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北端,是北京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區(qū)域的分界點,面臨長安街。天安門城樓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同時具有重大的的政治意義。
天安門城樓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xiàn)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天安門城樓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墻臺,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quán)的“之尊”。天安門城樓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tǒng)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 篇3
天安門城樓位于偉大祖國首都北京城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門樓,以杰出的建筑藝術(shù)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20xx年)最初叫承天門,寓意"奉天承運"、"受命于天"。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巨柱高聳,金磚鋪地,一平如砥;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傳統(tǒng)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大廳內(nèi)一盞重450千克的宮燈和16盞重350千克的輔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經(jīng)過了4次較大的修繕,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國家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天安門已成為中國的象征,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 篇4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原為明清王朝宮廷廣場,新中國成立后擴建為面積約44萬米2,可容納100萬人集會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等具有民族風(fēng)格的現(xiàn)代建筑環(huán)列廣場。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城樓重檐飛翹,雕梁畫棟,黃瓦紅墻,異常壯麗。進天安門就步入了皇城,皇城是皇家宗廟、社稷和禁園所在。按“左祖右社”的宗法禮制,天安門東側(cè)建有太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今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西側(cè)建有社稷壇(北京六壇之一),為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土地神之場所,今為中山公園。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中心,1958年4月落成,碑通高37.94米,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人民大會堂于1959年建成,有萬人大會堂,五千人宴廳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省(市、區(qū))的會議廳。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于1959年建成,其建筑合為一體;收藏并陳列中國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
毛主席紀念堂于1977年落成,由北大廳、瞻仰大廳、南大廳組成,瞻仰大廳是毛主席紀念堂的核心部分。
天安門廣場是我國近現(xiàn)代政治活動中心。20世紀以來,我國爆發(fā)的“五四”、“一二·九”等偉大革命運動均發(fā)源于北京,并且都在天安門廣場留下了它們歷史的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慶祝“五一”、“十一”游行均在此舉行。莊嚴的天安門是我國現(xiàn)代史最忠誠的見證者,是當代中華民族的象征。信步天安門廣場,每個炎黃子孫都會產(chǎn)生一種凝重的歷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天安門簡短導(dǎo)游詞 篇5
天安門及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市的中軸線上。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辛亥革命以后,天安門廣場對外開放。由于其處于城市中心,便成為了群眾集會、演說游行的地方。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1935年的“一二九”學(xué)生運動、1947年的“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活動等,都發(fā)生在天安門廣場。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自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首都30萬群眾參加了這一隆重的開國大典。
在天安門廣場的最北面是一條貫穿北京東西的大街——長安街;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廣場北沿;人民英雄紀念碑聳立在廣場中央;毛主席紀念堂位于紀念碑南側(cè),原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的所在地;正陽門城樓和箭樓是廣場最南端的建筑;人民大會堂坐落在廣場西側(cè);中國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廣場東側(cè)。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安街。明清時期的長安街分兩段,東長安街是從長安左門到東單牌樓;西長安街是從長安右門到西單牌樓,全長約10里,俗稱“10 里長街”。1966年長安街進行改造,成為了一條橫貫北京城東西的交通要道。今日的長安街東起通州區(qū),西至石景山區(qū),平均寬度70米,最寬處100米。全長92華里,號稱“百里長街”。
經(jīng)過長安街,就到了廣場北側(c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國旗和旗桿。國旗的設(shè)計者是曾聯(lián)松先生。1991年,我國頒布了《國旗法》。為適應(yīng)新的升、降國旗儀式的要求,對原旗桿基座和旗桿進行了改造。改建后的旗桿基座面積為36平方米,四周環(huán)繞漢白玉欄桿,周圍有2米寬的臺階通道;猸h(huán)鋪2米多寬的赭紅色花崗巖,最外層為5米寬的綠化帶。綠化帶的外的護欄由56個金色銅制隔離墩組成,象征56個民族團結(jié)在國旗下。新旗桿由無縫鋼管制作,高32.6米,分4節(jié)組裝,重達7噸,經(jīng)過了特殊處理,可以20年不生銹。
另外,《國旗法》規(guī)定,升旗儀式分為節(jié)日升旗和平日升旗兩種。逢國家重要慶典或每月1日,舉行節(jié)日升、降旗儀式。屆時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36人和軍樂隊隊員60人,組成儀仗隊,由軍樂隊現(xiàn)場演奏國歌。平日升旗儀式只有36名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執(zhí)行儀仗任務(wù),儀式進行時播放國歌錄音。國旗升降時間依據(jù)每天日出和日落時間來確定,整個過程為2分零7秒。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廣場中央.1949年9月30日,中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天安門廣場豎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率全體政協(xié)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一年多后,確定以梁思成的設(shè)計方案為主,并征求多方意見形成今日之造型。1952年動工興建,1958年5月 1日舉行了揭幕儀式。
我們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在兩層月臺之上,通高38米,碑頂采用盝頂規(guī)制,碑芯重達60多噸,碑身由413塊花崗巖壘砌而成,整體建筑使用花崗巖和漢白玉1.7萬多塊。碑身正面是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碑文由毛澤東主席撰文,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碑文內(nèi)容是: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身下面是小碑座,小碑座南北方向各雕刻3個花圈,東西各一個,四面共有8個花圈,花圈由牡丹、荷花、百合、菊花組成。小碑座下面的大碑座四周鑲嵌著10幅漢白玉浮雕,內(nèi)容按歷史順序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zhàn)爭”、“勝利渡江!痹凇皠倮山钡膬膳粤碛袃蓧K裝飾性浮雕,內(nèi)容為“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全部浮雕共有180個任務(wù),概括了我過100多年的革命史。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的第一座大型紀念性建筑物。
毛主席紀念堂位于紀念碑南側(cè),門額上懸掛有華*鋒題寫的“毛主席紀念堂”金字匾額。毛主席紀念堂的全部工程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于1977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周年時正式對外開放。紀念堂的一樓分為3個部分,北大廳是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北大廳中央是毛主席的漢白玉坐像,坐像后面是一幅巨型絨繡祖國山河圖。瞻仰廳中央是毛主席的水晶棺,水晶棺放在黑色的花崗巖棺床上,水晶棺內(nèi)安放著毛主席的遺體,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chǎn)黨黨旗。南大廳北面的墻壁上刻有毛主席的詩詞《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紀念堂北門和南門外各有兩組人物群雕,四組雕塑中共有62個人物,是由來自全國18個省的100多名雕塑家共同完成的。
廣場西側(cè)是人民大會堂,它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而建的。1958年破土動工,1959年國慶前完工,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會堂平面呈“山”字形,中央最高處46.5米,是天安門廣場中最高的建筑,它的建筑面積超過了故宮的建筑面積。大會堂四周共有廊柱134根,其中東側(cè)正門有廊柱12根,每根高度25米,直徑2米。均用天然大理石鑲砌。門額上國徽直徑4米,重達2噸。人民大會堂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區(qū); 中部是萬人大禮堂,可容納一萬人舉行會議;北部是宴會廳,可容納五千人的宴會和一萬人的酒會,是我國最大的宴會廳。
廣場東側(c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2019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館名由江*民同志題寫,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國家博物館的南半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面的基本陳列是“中國通史”,時間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一直到清王朝滅亡;北半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里面收藏的是自1840年中英戰(zhàn)爭以來的近代和現(xiàn)代文物。其中珍品有: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奏折、清宣統(tǒng)皇帝的退位詔書、開國大典時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