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水族館的導游詞(精選3篇)
關于北京水族館的導游詞 篇1
海洋館位于北京動物園長河北岸,總投資10億人民幣,主體建筑分上下兩層,總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是世界內(nèi)陸最大、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的海洋館,它的外型酷似一個大海螺,海洋館內(nèi)部分為雨林奇觀、觸摸池、海底環(huán)游、鯊魚館、鯨豚灣、海洋劇場等六個展示部分,游人可以通過無障礙通道去觀察海洋世界。
雨林奇觀廳,在這個展館展缸中有一堆白骨。為什么水中會有堆堆白骨呢?這與灰色的小魚有關。這些灰色的小魚看上去溫和可愛,其實是很危險的。它們是來自亞馬遜河的食人魚(也叫食人鯧),體長可達15―20厘米,有銳利的牙齒和發(fā)達有刺的下顎,具有極強的領域性,在原產(chǎn)地巴西亞馬遜河流域,誤入其生活水域的動物往往在短短幾分鐘內(nèi)就被成群的食人魚吃的只剩白骨,甚至人也不例外。在這里22個大大小小的展缸共展示了100多種雨林及內(nèi)陸河川的淡水魚類,充分體現(xiàn)著自然界的高度和諧與統(tǒng)一。
雨林奇觀是北京海洋館所獨有的一個別具亞馬遜熱帶雨林特色的場館,神秘而悠遠,濃縮了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奇觀,使游人飽覽飛流直下的瀑布,淙淙流淌的小溪,蟲鳴鳥吟,晃如置身于神秘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找到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
剛剛走出了風光旖旎的熱帶雨林,再進入大海的身邊,我們來到了妙趣橫生的觸摸池館。觸摸池長36米,象征著彎曲綿延的海岸線。在這里大多棲息著淺水海域的潮間生物,有軟體動物紅螺、七角螺,有棘皮動物海星,還有活化石之稱的中國許鱉,它是古老的節(jié)肢動物,血管里流淌著藍色的血液。
走出觸摸池,眼前豁然開朗,一下子來到了寧靜、遼闊的藍色世界。螺旋形的坡道再次提醒我們,正置身于一個美麗的大海螺。坡道上銀光閃閃,仿佛是潔白、柔軟的海灘,這些快樂美麗的魚兒會帶著您游回海洋深處,游進海的天堂。
關于北京水族館的導游詞 篇2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jié)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汽車奔馳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景區(qū)了。前面的山被稱為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旋在軍都山上。而汽車行駛的這條路就位于20公里長的關溝中,關溝因有古代著名的關口居庸關而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宏偉建筑便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建于明朝,關城設有南北兩門,門外均有甕城。古建筑早已毀壞,經(jīng)過近幾年的修復,才使古關重現(xiàn)昔日的風采。居庸關內(nèi)有一著名的漢白玉石建筑,名為云臺,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間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臺上明朝又在此處建了一座泰安寺,也于1720_年被火焚毀,最后只留下這個塔基。云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構(gòu)建筑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xiàn)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兩旁的山上,過去是蒼松翠柏好云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就指的是這里。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20_年的一場山火焚毀殆盡。近幾年雖然在這一地區(qū)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樹,但由于缺少雨水,歷史上的景觀已難再現(xiàn)。同時由于修路等人為因素,已往關溝中流傳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點將臺、仙人橋、彈琴峽等也只能聽人講,不能見其景了。
為了讓大家對長城有個更好的了解,我現(xiàn)在把有關長城的知識向大家作一介紹。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那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他們紛紛修筑了長城,那時的長城都在各自的邊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長城”。秦始皇于公元前220_年吞并六國,統(tǒng)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tǒng)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修筑長城。他們把原來北方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又擴充了許多,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延綿萬余里的長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漢朝的時候,又把秦長城向西延長到鹽澤,也就是現(xiàn)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qū)。漢長城長1萬多公里,是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最長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長城發(fā)展的最高峰,工程浩大、建筑技術(shù)精湛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長城,絕大多數(shù)是明朝修筑的。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光是秦、漢、明等漢族統(tǒng)治者修筑長城,像北魏、北齊、北周、東魏、金等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都也都修筑過長城,而且金朝修筑的長城長達2500公里,是少數(shù)民族修筑長城最長的朝代。細算起來,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朝經(jīng)過二千多年的時間,先后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一、縱橫交錯,分布在我國的17個省、市、自治區(qū)。如果把歷朝歷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達十萬余里。真可謂“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假如將各個朝代修筑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堆起來,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墻,那么這道大墻可繞地球10周有余。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代修筑的。建筑宏偉,防御設施齊全,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明長城中最杰出的代表。講到這里,有人不妨要問,明朝為什么要在八達嶺地區(qū)修筑如此堅固的長城呢?這主要是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著護衛(wèi)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時也是京城的西北門戶。大家過一會可以看到八達嶺關城門洞的橫額上寫著“北門鎖鑰”4個大字,北門指的是京師的北大門,鎖鑰說長城的堅固和險要,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鎖,鎖在這里,只要守住此關,京城就可萬無一失?墒歉瘮〉拿魍醭罱K被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了。不過據(jù)說當年要自成進北京并沒有攻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延慶的柳溝過去的。明王朝為了加強統(tǒng)治,也確實沒少下功夫。把元朝殘余勢力趕走以后,為了防止他們侵擾,明朝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高筑墻”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筑關制塞,修筑長城。在明朝270多年統(tǒng)治中,先后有18次大規(guī)模的修筑工程,終于建成一道長城,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于甘肅省嘉峪關,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6300多公里,經(jīng)過我國北方9個省、市、自治區(qū)。無論從工程技術(shù)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萬里長城不再是單一的一道高墻,而是修筑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御體系,重點地區(qū)還修筑了多道城墻、關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長城復線,山西設置的長城復線就有4條之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筑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墻,如雁門關的10里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為了防守,明王朝在長城沿線陳兵90余萬。從東到西把長城分9個防區(qū)(稱為九邊,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每區(qū)都派大將鎮(zhèn)守,這種防區(qū)稱為“鎮(zhèn)”,它們是:遼東鎮(zhèn)、薊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延綏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甘肅鎮(zhèn)。
八達嶺長城是薊鎮(zhèn)居庸關的下屬關口。居庸關是“路”級防區(qū),轄區(qū)東自西水峪黃花鎮(zhèn)界45公里,西至鎮(zhèn)邊城堅子谷口紫荊關界60公里,南至宛平縣界,北至土木驛宣府界。居庸關關城扼就北咽喉要道,八達嶺處在要道的北口。八達嶺以南曾修筑三道關,即南口、居庸關、上關,加上八達嶺,一共是4道關。
弘治十八年即1520_年,八達嶺建成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nèi)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臺、烽燧100多座。這時期,北方摹上俺答部族興起,不斷南下進行搶掠。正德十年(1520_年),俺答部騎兵進犯八達嶺,大肆殺鷚掠奪而去。俺答騎兵,來去神速,飄忽不定,次年又竄擾延慶地區(qū),威脅京師,民不安寧。為了加強防御,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里處建兵營,名岔道城。駐扎重兵戚繼光調(diào)來北方,總理薊、昌、保三鎮(zhèn)防務,他對東起山海關,西迄居庸關,延綿600公里長城重新修筑。由于八達嶺戰(zhàn)略地位重要,是修筑的重點地段,城墻高大堅固,敵樓密集,用料考究。萬歷十年(1582年),重建關城西門。先后經(jīng)營了80多年,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wèi),烽火報警的防御體系。
八達嶺又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而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慈禧太后西逃~~~八達嶺都是必經(jīng)之地。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20_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達嶺,慈禧站在石頭上回望京城,佇立良久,不愿離去,因此去不知何日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淚,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車后,可以去看一看。
清代以后,早已推動軍事價值的八達嶺長城日漸荒廢。長城的墻體、敵樓等,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已是斷壁殘垣。新中國成立后,長城的全部建筑被國家保護,并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長城和城墻為僵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游人開放。1984年,在_同志“受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后修復敵樓19座,城墻全長3741米,使游覽部面積達到1.9萬平方米。1986年又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萬里長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頒布了證書,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代表領取了證書,現(xiàn)在這個證書的原件就保存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1991年八達嶺又以絕對多數(shù)票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游人6000多萬,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婦等300多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登上八達嶺長城觀光游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景名勝中也是罕見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著急,您馬上就要成為登城的好漢了。
關于北京水族館的導游詞 篇3
萬佛堂位于北京市城西南房山區(qū)云蒙山南麓,依山而建,有殿宇3座,為青磚發(fā)券無梁殿。該殿始建于唐朝,曾名“大歷禪寺”,現(xiàn)稱“大歷萬佛龍泉寶殿”,為明萬歷年間重建。殿內(nèi)墻壁上有唐大歷五年鑲嵌的長23.08米,高2.47米、由31塊漢白玉鐫刻的“萬菩薩法會圖”巨幅浮雕,其人物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我國難得的一件唐代浮雕藝術(shù)珍品。
萬佛堂的下面是天然形成的溶洞--孔水洞。洞中有泉,水勢洶涌,其源頭深不可測,房山八景之一“孔水浮舟”便指此地。洞口有碑記,洞內(nèi)巖壁有隋唐時期的刻經(jīng)和石佛造像。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清淤時出土7條小金龍,又為此洞增添了神秘色彩。
萬佛堂交通線路:六里橋乘917路車到良鄉(xiāng)站,乘去河北鎮(zhèn)的中巴到萬佛堂下車,磁家務礦務局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