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精選5篇)
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 篇1
西千佛洞開鑿在XX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XX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nèi)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盤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nèi)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nèi)容。
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 篇2
該洞窟由前室和主室兩部分組成,前室頂部略呈拱形,主室頂部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經(jīng)唐代、回鶻、民國時期重修,這一點可從洞窟內(nèi)的隋代供養(yǎng)人、唐代說法圖、回鶻經(jīng)變畫及主室北壁龕內(nèi)民國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證!∮捎谧匀缓腿藶榈脑,前室的下部顯得漫漶,F(xiàn)存比較完整的是北壁門上的一鋪盛唐繪制的佛說法圖,圖中佛結跏趺坐,頭頂飾有華蓋,弟子與菩薩脅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飽滿、體態(tài)豐腴的佛教人物形象體現(xiàn)出了盛唐時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開有一雙層龕,這種形制的佛龕較早出現(xiàn)于隋代和初唐時期。龕內(nèi)坐佛為民國時期所塑,壁畫為回鶻和民國時期繪制。
值得關注的是洞窟內(nèi)大量的回鶻時期(公元11世紀70年代至公元12世紀初)繪制的壁畫,如前室的坐佛、普賢變、藥師變及窟頂?shù)脑寰蛨D案,主室東、西壁的說法圖。這一時期的壁畫內(nèi)容,多以說法圖或佛、菩薩、羅漢等尊像畫為主,其布局特點是人物稀疏、結構松散、描繪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繪制一鋪說法圖,畫面大但人物寥寥無幾,人物的形體被增大以填補壁畫空間。在洞窟各種建筑結構的頂部(窟頂、甬道頂、龕頂),幾乎繪滿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團花圖案,相對于說法圖和尊像畫而言,圖案則顯得結構緊湊、色彩艷麗、描繪工整精細,使人感到這一時期對裝飾畫的重視甚于佛教人物畫。至于這一時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別具特點,體態(tài)健壯、面形長圓、兩頰豐肥、柳眉細目、鼻梁高直、小嘴,明顯強調(diào)了回鶻民族的外貌、氣質(zhì),這在相當程度上正是回鶻佛教藝術民族化的重要體現(xiàn)。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時期,是西千佛洞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與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頂已塌毀,后部有直達窟頂?shù)闹行乃闹苄纬晒┓鸾绦磐接倚Y的通道,上方為平棋頂,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佛龕,龕內(nèi)外的塑像多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龕內(nèi)的倚坐像,雖已殘毀,卻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雙肩渾圓,袈裟貼體,透出肢體的輪廓,卻又是寬松的式樣,陰刻的衣紋,略呈淺階梯式,流暢自如。造像的表現(xiàn)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兩種特點,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過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畫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宮欄墻內(nèi)繪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態(tài)、生動活潑的天宮伎樂。中部大面積繪千佛,下部繪金剛力士,這些力士個個體魄健碩、動態(tài)夸張、粗獷有力?邇(nèi)壁畫風格與莫高窟同期壁畫相同,人物造型健壯、比例適度、著西域式服飾,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暈染手法,表現(xiàn)人物面部與身體的立體感,色彩質(zhì)樸厚重,多用石青、石綠、在土紅底色的映襯下,顯得莊重熱烈,宗教氣氛濃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較為獨特,呈縱向的圓拱形頂。正面開一大龕,龕內(nèi)現(xiàn)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時期的彩塑,這尊佛像體態(tài)端莊、神情肅穆、肌膚豐滿圓潤,衣紋繁簡適度、色彩素雅,頗有唐代造像之風格,沿東西兩壁筑有像臺,原塑十六羅漢像,現(xiàn)存十三身,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現(xiàn)十六羅漢的題材。
據(jù)史料記載,南朝的張僧繇、唐代盧楞伽、王維等人都曾畫過十六羅漢像,但直到五代時期,關于十六羅漢的畫像和塑像才開始在中原地區(qū)流行,此窟十六羅漢像的出現(xiàn),說明了敦煌佛教藝術與中原地區(qū)的佛教藝術基本上是同步發(fā)展的。此窟的壁畫均為五代原作,正壁龕內(nèi)繪了十大弟子、六菩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等內(nèi)容。東西兩壁自頂而下,都繪了羅漢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繪塑結合的手法在一個洞窟中表現(xiàn)如此多羅漢像的并不多見,因而此窟被專家稱為羅漢堂 。
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 篇3
在我國美麗遼闊的大西北,不僅僅有戈壁荒灘和那蒼茫無邊的孤煙沙場,而且還有許多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如那頗具盛名的鳴沙山。遠遠望去,晴空萬里,山體恍如一條橫臥著的黃色巨龍,綿延柔軟平滑似鏡,山脊如刃峰若削,好一派罕見的流沙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腳踏沙,人行沙中,頓感一種細軟滑圓,踩入沙坑,表層蒸熱里面涼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著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小跑一陣往前沖刺。如此這般向上攀登,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
登上山峰,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峰巒,揮灑出道道優(yōu)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回,看似澎湃洶涌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說更給此山抹上一層神秘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沙山環(huán)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著粼粼波光;泉邊蘆葦垂柳搖曳,湖中輕波漣漪蕩漾。據(jù)說,自東漢以來便有此泉記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淹沒不因干旱枯竭,創(chuàng)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跡,無愧于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面對著藍天、沙海、碧泉,和諧恬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贊嘆著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時,不妨滑沙而下,雖有幾分驚險但也有幾分刺激、幾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條板,順坡而下,兩手一伸似雙翼展翅,沙浪滾滾如山洪奔騰,耳邊風聲陣陣好似沙鳴聲聲,恍然猶如全身騰空而起,驚心動魄一剎那,即已到得山腳下,真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飛流直下之飄飄然感。
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 篇4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 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 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 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 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nèi)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 圖、佛涅盤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nèi)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 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 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nèi) 容.
關于甘肅西千佛洞的導游詞 篇5
西千佛洞第4窟
該洞窟由前室和主室兩部分組成,前室頂部略呈拱形,主室頂部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經(jīng)唐代、回鶻、民國時期重修,這一點可從洞窟內(nèi)的隋代供養(yǎng)人、唐代說法圖、回鶻經(jīng)變畫及主室北壁龕內(nèi)民國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證。 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顯得漫漶,F(xiàn)存比較完整的是北壁門上的一鋪盛唐繪制的佛說法圖,圖中佛結跏趺坐,頭頂飾有華蓋,弟子與菩薩脅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飽滿、體態(tài)豐腴的佛教人物形象體現(xiàn)出了盛唐時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開有一雙層龕,這種形制的佛龕較早出現(xiàn)于隋代和初唐時期。龕內(nèi)坐佛為民國時期所塑,壁畫為回鶻和民國時期繪制。
值得關注的是洞窟內(nèi)大量的回鶻時期(公元11世紀70年代至公元12世紀初)繪制的壁畫,如前室的坐佛、普賢變、藥師變及窟頂?shù)脑寰蛨D案,主室東、西壁的說法圖。這一時期的壁畫內(nèi)容,多以說法圖或佛、菩薩、羅漢等尊像畫為主,其布局特點是人物稀疏、結構松散、描繪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繪制一鋪說法圖,畫面大但人物寥寥無幾,人物的形體被增大以填補壁畫空間。在洞窟各種建筑結構的頂部(窟頂、甬道頂、龕頂),幾乎繪滿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團花圖案,相對于說法圖和尊像畫而言,圖案則顯得結構緊湊、色彩艷麗、描繪工整精細,使人感到這一時期對裝飾畫的重視甚于佛教人物畫。至于這一時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別具特點,體態(tài)健壯、面形長圓、兩頰豐肥、柳眉細目、鼻梁高直、小嘴,明顯強調(diào)了回鶻民族的外貌、氣質(zhì),這在相當程度上正是回鶻佛教藝術民族化的重要體現(xiàn)。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時期,是西千佛洞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與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頂已塌毀,后部有直達窟頂?shù)闹行乃,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禮的通道,上方為平棋頂,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佛龕,龕內(nèi)外的塑像多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龕內(nèi)的倚坐像,雖已殘毀,卻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雙肩渾圓,袈裟貼體,透出肢體的輪廓,卻又是寬松的式樣,陰刻的衣紋,略呈淺階梯式,流暢自如。造像的表現(xiàn)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兩種特點,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過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畫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宮欄墻內(nèi)繪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態(tài)、生動活潑的天宮伎樂。中部大面積繪千佛,下部繪金剛力士,這些力士個個體魄健碩、動態(tài)夸張、粗獷有力?邇(nèi)壁畫風格與莫高窟同期壁畫相同,人物造型健壯、比例適度、著西域式服飾,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暈染手法,表現(xiàn)人物面部與身體的立體感,色彩質(zhì)樸厚重,多用石青、石綠、在土紅底色的映襯下,顯得莊重熱烈,宗教氣氛濃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較為獨特,呈縱向的圓拱形頂。正面開一大龕,龕內(nèi)現(xiàn)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時期的彩塑,這尊佛像體態(tài)端莊、神情肅穆、肌膚豐滿圓潤,衣紋繁簡適度、色彩素雅,頗有唐代造像之風格,沿東西兩壁筑有像臺,原塑十六羅漢像,現(xiàn)存十三身,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現(xiàn)十六羅漢的題材。
據(jù)史料記載,南朝的張僧繇、唐代盧楞伽、王維等人都曾畫過十六羅漢像,但直到五代時期,關于十六羅漢的畫像和塑像才開始在中原地區(qū)流行,此窟十六羅漢像的出現(xiàn),說明了敦煌佛教藝術與中原地區(qū)的佛教藝術基本上是同步發(fā)展的。此窟的壁畫均為五代原作,正壁龕內(nèi)繪了十大弟子、六菩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等內(nèi)容。東西兩壁自頂而下,都繪了羅漢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繪塑結合的手法在一個洞窟中表現(xiàn)如此多羅漢像的并不多見,因而此窟被專家稱為羅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