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精選15篇)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您來到“梵天凈土,桃源銅仁”。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去探索“武陵山脈的主峰”——梵凈山。梵凈山坐落在享有“黔東門戶”之稱的銅仁市,橫跨印江、江口、松桃三縣,總面積達567平方公里,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在這個神奇的生命綠洲中,2600多種不同時代、不同種屬的生物在這里自由而和平的休養(yǎng)生息,比如黔金絲猴、娃娃魚、珙桐、鐵杉等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早在1986年,它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聯(lián)合國“人與自然保護網(wǎng)”的成員。
梵凈山不僅是貴州第一高山,而且也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單看梵凈山這個山名,就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由佛教中“梵天凈土”一詞點化而來。古老地質(zhì)塑造了梵凈山千姿百態(tài)、崢嶸奇?zhèn)サ纳皆赖孛簿坝^。如果讓我們用四個詞來形容梵凈山,那就是“原始”、“古老”、“深厚”和“神奇”。
為什么說它原始呢?大家請看我們車行的這段美麗的黒灣河峽谷,那蔥郁的植物、潺潺的溪水、靈動的飛瀑、突兀的巨石,仿佛使人穿越時空來到了遠古的原始森林中。而這只是拉開了宏偉篇章的序幕,精彩還在后面呢!下面讓我們乘坐高空索道一起穿越四個氣候帶譜,五個垂直土類和林帶,去感受“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您看!那綻放在枝頭的潔白花朵像不像一只只展翅欲飛的鴿子,這就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珙桐葉大如桑,花型似白鴿展翅,所以又叫“鴿子花”。它是我國有名的孑遺植物之一,曾經(jīng)和恐龍生活在一個年代,而恐龍早已滅絕,珙桐卻在梵凈山獲得了有效地庇佑。
在這片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是梵凈山的鎮(zhèn)山之寶——黔金絲猴棲息地。它生性膽怯而敏感,所以一聽到我們的腳步聲,就警覺地跑遠了。我國目前一共發(fā)現(xiàn)了四種金絲猴,黔金絲猴的數(shù)量最為稀少,僅存700只左右,因此它被譽為“世界獨生子”。
各位游客請往上看,一座石山挺立在那里,這座石山全由鵝卵石膠結(jié)而成,陽光下輝耀出一山的珠光寶氣,人們一致稱它為“萬寶巖”。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座石山,它可是十四億年前從海底抬升起來的原石,見證了梵凈山滄海桑田的歷史巨變。您說,梵凈山是不是很古老呢?
繼續(xù)向上攀登,現(xiàn)在展示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拔地而起高94米的紅云金頂,它直插云霄,孤峰獨立,F(xiàn)在我們就要去挑戰(zhàn)這位擎天巨人。經(jīng)過了大家的一番努力,我們已站在了金頂之巔,您看金頂腳下的佛教寺廟群,那是在明代所建寺廟的基礎(chǔ)上重建的。梵凈山有著濃厚的人文氛圍。隋唐以來,梵凈山就開始有僧人結(jié)廬修行,弘揚佛法。明清時期,梵凈山佛教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山中梵剎林立,四大皇寺金碧輝煌,四十八座覺庵莊嚴肅穆。奠定了它“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四海高僧,駐錫不斷;九州善眾,奔趨朝謁,正所謂“開門可聞鐘鼓,上路便遇僧尼”,梵凈山被演繹成了一方人間極樂梵天,以天冠彌勒信仰為尊的佛事活動極其興盛。佛教文化為蒼茫的梵凈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難怪有詩贊道梵凈山“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
梵凈山山頂氣象瞬息萬變。今天我們有機會欣賞到神奇的梵凈山云海。您看那素潔如銀的云海,仿佛陣陣輕濤撫拍座座小島,云海蒸騰,其情其景,游人如在畫中。有詩人曾寫下“霧散云開天景麗,花香鳥語水聲喧”美句來形容云海!還有那壯觀的“瀑布云”,您看云流正突然間從天際跌下深谷,巨浪滔滔,氣吞萬物,可謂大自然的驚世絕技,這就是梵凈山的神奇之處。
好了,各位游客,現(xiàn)已夕陽西下,我們神奇的梵凈山之行就要結(jié)束了,但愿大家在這次游覽中得到輕松自在的精神享受,拋去所有煩惱開始快樂的明天。同時也希望大家再一次來到我們神奇而美麗的桃源銅仁觀光游覽!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朋友,“多彩貴州,絕美蒸波!”歡迎大家到荔波樟江景區(qū)來旅游觀光。荔波位于我國貴州省的南邊,屬于黔南地區(qū)。從浩瀚的宇宙俯視地球北緯25度的地方,除了海洋都是沙漠,但是在貴州南部卻有一處茂密的原始森林,專家就把它比喻成地球腰帶上的一顆綠寶石,這寶石就是“最美荔波”。大家可以看到這顆寶石泛起了點點波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游覽的樟江景區(qū)。
樟江景區(qū)是蒸波山水的一個完美縮影,自古就有“山水貴族”的美名。樟江位于貴州南部的荔波縣境內(nèi),桂林一貴陽一昆明的三角旅游空白區(qū),總面積大約273.1平方千米。樟江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以樟江水系的水景和浩瀚蒼茫的森林為主體,具有野、奇、秀的特色。整個景區(qū)由小七孔鴛鴦湖、大七孔地峨宮、水春河峽谷等共同組成,呈現(xiàn)出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完美統(tǒng)一和神奇的特色。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水春村上下十多千米的碧綠江水和江岸迷人的風景。
樟江風景區(qū)的人文景觀也頗具特色。在這里有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代表~—鄧恩銘烈士故居。鄧恩銘是我們當?shù)氐乃迦,曾?jīng)和王盡美組織過勵新學會、發(fā)起并且建立了濟南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他是_眼中山東支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董必武先生眼中的不老松,也是后人稱贊的“能歌且善吟、反腐不容情、臨難不茍免”的烈士。除了荔波人民的驕傲鄧恩銘,還有瑤麓流傳至今的洞葬,在這里集聚了布依族、水族、瑤族粗獷古樸、個性鮮明的民族風景,F(xiàn)在的樟江景區(qū)是貴州省100個旅游景區(qū)中的重點示范景區(qū)。20_年樟江景區(qū)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樟江景區(qū)吧!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神龍洞坐南朝北,下寬上窄,呈現(xiàn)出獨特的“樓層式”風格。且每一層樓內(nèi),巖溶景觀、類型、規(guī)模各異。主要是石鐘乳、石柱、石碗、石花、帷幔式泉華。大者可達數(shù)十米,十幾人合圍,小者以厘米計算,千姿百態(tài)。洞內(nèi)有清洌水潭數(shù)處,似泉若淵,又如涓涓細流于石隙。
洞頂石乳似百花、若彩旗、象錦帶、如飛龍,身臨其境,十分壯觀。如龍宮寶塔、定海神針、擎天巨柱、玉帝點將,簇簇玉石竹筍,拔地而起,猶如列峰排空,巍峨雄奇,
儀態(tài)萬千,玲瓏剔透。洞外奇巖夾徑,山石嶙峋,古木森森,奇花異葩,藤蔓遍布,別有情趣。循徑登高,古樹參天,老樹交柯,疏影遮日,具有山峻、水碧、花艷、蘊秀、洞奇之美。
不管游客何時登臨,都令人玩之不盡,妙趣無窮。神龍洞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有黃龍掛須、神筆海硯、定海神針、龍女浴池、聚寶佛、龍宮編鐘、宮主百褶裙、神龍盤踞等。更為奇特的是,20_ 年景區(qū)工作人員在玉女池發(fā)現(xiàn)了一條長 1.2 米,重 8.5 公斤的娃娃魚(大鯢),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發(fā)現(xiàn)最大的野生娃娃魚。
神龍洞風景區(qū)位于湖北省宜興市興山縣的昭君故里與神農(nóng)架原始林區(qū)、距三峽大壩址110公里,是國家級探險旅游線路宜昌---興山---神農(nóng)架自然保護區(qū)---巴東神農(nóng)溪旅游區(qū)的蹭腹地,209國道、香溪河穿景區(qū)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景區(qū)內(nèi)氣候、土壤、植被等都具有南北過渡的特征,被植物學家譽為“天然林木園”。特別是珙桐、紫莖、興山榆等珍稀樹種均有分布。境內(nèi)的金絲猴、大鯢、林麝、西南熊、紅腹錦雞等為國家級一、二類保護野生動物。
神龍洞風景區(qū)景觀宏偉,洞內(nèi)景觀神奇逼真。獨特的“樓層式”風格,冬暖夏涼,巖壁光潔如玉;景物栩栩如生,清冽水潭數(shù)處,似泉若淵,泉水沿石乳滴落而形成的龍宮寶塔,定海神針、龍宮瀑布、群猴拜佛、關(guān)公神像、千年靈芝、喜鵲相會、
九天勝景、簇簇玉石、竹筍拔地而起,巍峨雄奇,儀態(tài)萬千,玲瓏剔透令人感慨萬千美不勝收。神龍洞風景區(qū)是神農(nóng)架原始森林內(nèi)精品景區(qū)之一,遠古時期,神農(nóng)架地區(qū)還是一片大海大海,是燕山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將其抬升為多級陸地,成為大巴山東延的余脈。景區(qū)內(nèi)呈現(xiàn)著遠古大海的盛貌,石壁上美麗的珊瑚石是大海殘留的遺跡。
舉目縱觀,溶洞座依峭壁,循梯而上,可直入洞口。外洞空曠,橫高數(shù)丈,嶙峋怪石,宛若殿堂。古人于此造廟,以“龍神”祀之,龍神洞因此得名。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4
天河潭景區(qū)的最大特色,是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巧妙結(jié)合的奇幻優(yōu)美。景區(qū)內(nèi)不但山水相連,水中有洞,洞中有譚,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鈣華灘瀑布群和古老的水文化遺址。難怪游客說它"兼具龍宮的特色、織金洞的風采和黃果樹瀑布群的韻律"。
以上四個景點像四顆明珠,被花溪河一線貫穿。是清澈碧綠的花溪河水,把天然秀美的花溪公園、清幽峻美的小三峽、古樸淳美的鎮(zhèn)山民俗文化村、奇幻優(yōu)美的天河潭串連在一起,成為一條美麗的珍珠鏈。歡迎大家來這里采珠。
1.花溪公園花溪公園位于貴陽市南郊,距市中心17千米,交通十分方便,每年來這里旅游的人數(shù)都在百萬人以上。如果把貴陽市比喻成一位健美的姑娘,那么花溪公園便是她秀發(fā)上的一朵鮮花。別處的公園,往往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花溪公園,則是"七分山水,三分打扮"。它把天然秀美的風姿與巧妙渾成的人工裝飾,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ㄏ珗@是"四點一線"風景游的第一站。
花溪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潔凈,環(huán)境宜人,一年四季都可來游;ㄏ獏^(qū)人口有31萬,苗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10萬,多種文化成分在這里交融。公園附近,環(huán)布著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委黨校以及許多中小學校和科研機構(gòu),所以這里又是貴州省著名的文化社區(qū)。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5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
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jīng)城內(nèi)的貫城河畔。
織金古建筑多為倚崖傍洞或瀕水臨泉建造的干欄式吊腳樓。大部建于“改土歸流”之后,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斗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屢有修建,形成現(xiàn)在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
華橋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凈跨15.7米,矢高約10米。
東山寺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工業(yè)路東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東向西。依山就勢而建,由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觀音閣組成。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xx平方米。現(xiàn)存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前殿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闊2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7米,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懸山青頂。前帶廊,深2.1米,置斜靠背欄桿。正殿又名梵帝宮。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面闊16.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8米,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懸山青瓦頂。正殿前左廂為鐘樓,右?guī)麨楣臉恰?/p>
回龍庵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清泉路東段南側(cè)。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緒十三年(1887)擴建、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后殿、右禪房、左山門、得月樓組成。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40平方米。后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4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1米,前后帶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懸山青瓦頂。殿內(nèi)設(shè)須彌座神龕。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米,前后帶廊,抬梁穿斗混合結(jié)構(gòu)懸山青瓦頂。得月樓面闊三間,通面闊8.36米,進深五間,通進深6.24米,帶周圍廊,深約1米。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
炎帝廟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城南路中段東北側(cè)。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懸山青瓦頂,前后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歇山青瓦頂。
太平橋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沿河路中段西側(cè)。建于康熙年間。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cè)主孔凈跨23米許,東側(cè)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shè)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日升橋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沿河路中段西側(cè)。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與下游月華橋共取“日月升華”之義,故名“日升橋”。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連接東西橋頭,為貫城河上5座橋梁之首,人稱“上水關(guān)”。光緒十三年(1887)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0米許,寬5米許,凈跨14米許,矢高5米許。
童生橋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北永安門東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橋”。相傳所撥銀兩恐不夠支出,全州童生捐資助建,名“童生橋”。俗稱“下水關(guān)”。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擴建后更名“重興橋”。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5米許,寬7米許,凈跨19米許,矢高12米許。
斗姥閣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沿河路中段南側(cè)。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東向西。原由閣、左右涼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F(xiàn)存0,三層三重檐六角攢尖青筒瓦頂。一層長方形,面闊11.75米,進深8.15米。二層四邊形,長9.5米,寬6.3米。三層六邊形。撐拱、隔扇門窗、風窗等木雕精湛。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6
剛才有位游客朋友問我,七彩丹霞的形成過程,說起它的形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這段傳說跟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有關(guān)!痘茨献印ぬ煳挠枴氛f:“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意思是說,遠古時期,共工和顓頊這兩個部族的英雄之間為了爭帝,發(fā)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zhàn)爭,直打的天昏地暗,山裂地陷,日月星辰移位,把西天的天柱撞斷了,西天開了一個窟窿,導致天傾斜而洪水漶漫。女媧娘娘補天來到西昆侖,從四面八方采集來五彩石,用神力碾成粉末,用昆侖山的玉液瓊漿調(diào)和,然后開始補天穹的窟窿。西天有個叫窫窳的妖魘,蛇身獅首,兇惡猙獰,出沒于祁連山下的弱水中,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以吃人為生,擾得弱水兩岸的百姓不得安生,他聽到美麗善良的女媧來補天后,覬覦女媧的美色,邪念頓生,化作一個青年男子前去幫忙,女媧娘娘識破他的詭計,正色勸他用心修行,爭取早日得道成仙。窫窳惱羞成怒,想和女媧正面交鋒,法力又不及,便暗地里破壞女媧補天,一夜之間施展妖術(shù),把五彩石粉末吹散到滿山遍野。女媧一覺醒來,看到朝陽映照下的祁連山五彩紛呈,分外耀眼,大吃一驚,一細看,才發(fā)現(xiàn)五彩粉末不見了,她立刻想到是惡魔窫窳所為,女媧略施法力五彩粉又聚攏在了一起,但一部分附著在了山頭上,把山染得燦爛無比。為了防止惡魔繼續(xù)搗亂,她安排兩個侍女輪流值班,侍女一個叫朝霞,一個晚霞,按女媧娘娘的吩咐,盡職盡責,晝夜不離,幫助女媧順利補好了天上的窟窿。但朝霞和晚霞因勞累過度,香消玉殞長眠祁連。她們死后,化作霞光,早晚相映,為祁連山披上了神奇的霞光,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七彩丹霞。
其實,七彩丹霞的形成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過程。在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中,祁連山的各類巖石經(jīng)過長期風化和侵蝕,加之巖性不同和溫度差異,在光線照射下,呈現(xiàn)不同的色澤,鐵質(zhì)巖呈紅色,錳質(zhì)巖呈黑色,泥質(zhì)巖呈灰色,磷質(zhì)巖成灰藍色,火山巖呈橙黃色,礫質(zhì)巖呈青色,依次類推,山體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色彩。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7
也許有人會問,這里為什么名叫"花溪"?是不是因為花間有水潺潺流,溪邊有花時時香呢?這也算一種解釋吧。其實,花溪原名"花仡佬"。為什么叫"花仡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花溪在歷史上獸雜居著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仡佬族人特別喜歡著花衣,以族命名,所以這地方就叫"花仡佬"。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不是以族命名,而是以集市得名。花溪原來有個很大的苗族寨子,寨中苗族自稱"花苗",后來其他兄弟民族陸續(xù)遷到附近,人口增多,這里便出現(xiàn)了一個購銷兩旺的牛馬市場,人們就又把它叫做"牛場"。牛場在"花苗"語言中叫做"革略"。"革略"與"仡佬"發(fā)音相似,時間一久,便又叫做了"仡佬"。"仡佬"前面加上"花苗"的"花"字,所以就變成了"花仡佬"。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1638年曾在花溪旁邊經(jīng)過,他在日記中寫道:"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zhuǎn),抵東峰(今大將山)下,乃折北而去。有九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為花仡佬橋……"可見,至少三百多年前,這一帶就叫做"花仡佬"了。
花溪風景區(qū)的開發(fā),始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那時,當?shù)厥考澲芸缸,在這里依山建亭,堵水為潭,疊石為壩,廣植花木,一些文人雅土常在此處流連賞玩。1937年,當時的貴陽縣縣長劉劍魂覺得"花仡佬"其名不雅,經(jīng)與地方人士共議,決定保留花仡佬的"花"字,加上溪水的"溪"字,所以便更名為"花溪"。劉劍魂當年在濟番橋(今花溪大橋)橋邊書寫刻石的"花溪"二字,現(xiàn)在已不能見到了,但他吟詠花溪的許多詩文,卻留了下來。比如,他贊美花溪是"水中華閣連瑤棟,云里清溪繞翠巒。萬縷夕陽紅杏鬧,一笠春雨綠蓑寒"。這與陳毅元帥寫的"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nóng)田"正好前后映照。花溪公園雖然在解放前已粗具規(guī)模,引來過無數(shù)達官顯貴,文入學士,但是真正得到擴建、保護和發(fā)展,還是解放后的事。如今,公園面積已達55公頃,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度假勝地。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8
月亮湖景區(qū)海拔900多米,距赤水城區(qū)94公里,是以七里壩(月亮湖)、大閃坪、水茶溪三個景點為核心的人工湖泊群景區(qū)。景區(qū)以湖光山色為主體景觀,兼有摩崖石刻、瀑布、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紅軍長征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
九曲湖距城區(qū)54公里,面積30多平方公里,以九曲湖、蕨基壩、二郎壩、黑串孔等四個大型人工湖泊及配套水利設(shè)施為主體景點,兼有山顛湖泊群、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紅軍長征遺址、古樸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觀。
中國侏羅紀公園距城區(qū)4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的侏羅紀地球史跡自然生態(tài)園林。園內(nèi)開辟了甘溝、大水溝、兩岔河三個景段供游人觀光游覽,面積38平方公里,以"古生物活化石"桫羅為主體景觀。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距城區(qū)40公里,占地面積10666公頃,其中楠竹面積3200公頃,內(nèi)分3個景段,中心景區(qū)為野竹坪觀光休閑區(qū)。這是一處以竹海風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和丹霞奇觀綜合購成的秀美景段。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9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以花溪河為紐帶,涵蓋十里河灘、花溪公園、洛平 至平橋觀光農(nóng)業(yè)帶和大將山景區(qū)。
十里河灘:十里河灘景區(qū)南起牛角島,北至龍王村,西臨花溪大道,東抵大將山山脈,長6.5千米,面積2.19平方千米。十里河灘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農(nóng)田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河灘濕地、濕草甸、溝渠等多種類型,具有蓄水及消減洪峰的功能,能夠調(diào)節(jié)氣候,改善環(huán)境;蘊藏了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7種——香樟、櫸樹、青檀、沉水海菜花、銀杏、牡丹、杜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大鯢(俗稱娃娃魚)、游隼、紅隼、巖原鯉、多斑金線鲃。十里河灘景區(qū)秀峰環(huán)抱,竹木夾岸,洲島錯落,跌水潺潺,魚游碧水,鷺戲淺灘,還有水車、碾房、糧倉等人文景觀。陳毅元帥曾贊嘆“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nóng)田”。
花溪公園:花溪公園作為風景區(qū)建設(shè),始于民國20_年(1939年)4月,公園原名“中正公園”,1940年3月,公園建設(shè)基本完工,由時任黔省政府主席的吳鼎昌親自主持落成典禮。次年,何應(yīng)欽為公園大門坊額題寫了“中正公園”四個字。1949年,正式命名為花溪公園。20_年12月,花溪公園納入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洛平至平橋觀光農(nóng)業(yè)帶:包括花溪平橋、黃金大道、陽光水鄉(xiāng)觀光農(nóng)業(yè)帶。
大將山景區(qū):大將山脈位于花溪大道東側(cè),于花溪河相依相偎,3.9平方千米。山勢雄偉峻峭,植被良好,山下村莊農(nóng)舍,溪水蜿蜒,山上松林濃郁,山間多為林間臺地,形成開敞的林窗,建有觀景亭可俯瞰十里河灘的優(yōu)美景色。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jié)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 截至20_年3月,國家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共批準五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我國現(xiàn)有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共計30處,其中絕大部分位于東部省份。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申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具有填補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類型空白的意義,易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神奇壯觀、美麗多姿的七彩丹霞谷觀光游覽。張掖丹霞地貌景觀區(qū)是省級地質(zhì)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39—56公里,海拔高度20xx一3 800米,面積約5 l O多平方公里。景觀區(qū)主要包括七彩丹霞區(qū)和丹霞奇觀區(qū)兩大景觀區(qū)。七彩丹霞區(qū)主要分布在臨澤縣倪家營鄉(xiāng),丹霞奇觀區(qū)主要分布在肅南縣康樂鄉(xiāng)、白銀鄉(xiāng)地段。張掖丹霞地貌被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研究會終身名譽會會長、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黃進教授譽為“張掖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 “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 “張掖丹霞地貌是中國發(fā)育最好的地區(qū)之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觀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極高的旅游觀賞價值。
丹霞地貌作為古老的地質(zhì)遺跡,它發(fā)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中發(fā)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后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jīng)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巖怪石,所以其突出特點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澳大利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最廣,其中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最為出名。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陳國達教授以發(fā)育典型的丹霞山為代表,命名了一種新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為學術(shù)界所接受與采用。張掖丹霞地貌集廣東丹霞山的懸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險、美于一體,還兼有新疆五彩城 的色彩斑斕、絢麗多姿,是我國干旱地區(qū)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氣勢之磅礴、面積之廣闊、造型之奇特、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舉世罕見,全國一流,實屬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七彩丹霞區(qū)是大自然留給我們臨澤人民的一份寶貴的自然遺產(chǎn),20xx年6月,黃進先生對臨澤丹霞地貌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臨澤丹霞地貌面積博大,氣勢磅礴,場面壯觀,形態(tài)豐富,造型奇特,色彩艷麗,是我國干旱地區(qū)另一種丹霞地貌類型——彩丘式丹霞,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舉世罕見,中國第一,黃進先生評價彩色丘陵為“天然去修飾,四季見秋山”。中國科學院尹澤生研究員的評價是“像大地噴灑炙焰烈火,似山巖披上五彩霓裳,這是一處與眾不同的丹霞地貌”。眾多專家學者均對彩色丘陵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是臨澤七彩丹霞旅游區(qū)1號觀景臺,我們臨澤七彩丹霞區(qū)位于倪家營鄉(xiāng)南臺村二社向南1·7公里處,地處祁連山北麓,東距張掖35公里,北距臨澤1 O公里,海拔高度1 800一2200米:,分布面積約50平方公里。臨澤七彩丹霞奇觀以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在陽光的照射下,丹霞奇觀遠看似朝霞升騰,近看色彩斑斕,有紅色、白色、黃色紋理,色帶隨著山勢起伏呈波浪狀.猶如艷麗的彩帶隨風蜿蜒飄動,讓觀者嘆為觀止。請大家隨著我的手勢向遠處看,其經(jīng)典之處依次為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練、琉璃峰、七彩瑚、七彩城、七彩峰、七彩菇、大扇貝等 l l處奇觀,這些景觀與周邊的山巒、河流、田園、村莊、炊煙相輝映,
構(gòu)成了一幅風景名畫,滿目山巒,是色彩的堆涌,是壯美的組合,像一幅幅壯麗的天然圖畫,呈現(xiàn)于天地之間,四時不同,景色迥異;晨昏之間,造型奇特。數(shù)十公里的綿延群山,連同遠處的雪峰,堪稱天下絕景。
剛才有位游客朋友問我,七彩丹霞的形成過程,說起它的形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這段傳說跟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有關(guān)。《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意思是說,遠古時期,共工和顓頊這兩個部族的英雄之間為了爭帝,發(fā)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zhàn)爭,直打的天昏地暗,山裂地陷,日月星辰移位,把西天的天柱撞斷了,西天開了一個窟窿,導致天傾斜而洪水漶漫。女媧娘娘補天來到西昆侖,從四面八方采集來五彩石,用神力碾成粉末,用昆侖山的玉液瓊漿調(diào)和,然后開始補天穹的窟窿。西天有個叫窫窳的妖魘,蛇身獅首,兇惡猙獰,出沒于祁連山下的弱水中,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以吃人為生,擾得弱水兩岸的百姓不得安生,他聽到美麗善良的女媧來補天后,覬覦女媧的美色,邪念頓生,化作一個青年男子前去幫忙,女媧娘娘識破他的詭計,正色勸他用心修行,爭取早日得道成仙。窫窳惱羞成怒,想和女媧正面交鋒,法力又不及,便暗地里破壞女媧補天,一夜之間施展妖術(shù),把五彩石粉末吹散到滿山遍野。女媧一覺醒來,看到朝陽映照下的祁連山五彩紛呈,分外耀眼,大吃一驚,一細看,才發(fā)現(xiàn)五彩粉末不見了,她立刻想到是惡魔窫窳所為,女媧略施法力五彩粉又聚攏在了一起,但一部分附著在了山頭上,把山染得燦爛無比。為了防止惡魔繼續(xù)搗亂,她安排兩個侍女輪流值班,侍女一個叫朝霞,一個晚霞,按女媧娘娘的吩咐,盡職盡責,晝夜不離,幫助女媧順利補好了天上的窟窿。但朝霞和晚霞因勞累過度,香消玉殞長眠祁連。她們死后,化作霞光,早晚相映,為祁連山披上了神奇的霞光,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七彩丹霞。
其實,七彩丹霞的形成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過程。在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中,祁連山的各類巖石經(jīng)過長期風化和侵蝕,加之巖性不同和溫度差異,在光線照射下,呈現(xiàn)不同的色澤,鐵質(zhì)巖呈紅色,錳質(zhì)巖呈黑色,泥質(zhì)巖呈灰色,磷質(zhì)巖成灰藍色,火山巖呈橙黃色,礫質(zhì)巖呈青色,依次類推,山體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色彩。
我的講解就到這里,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到前面的2號和3號觀景臺繼續(xù)參觀,也可以照照像,這里的最佳照相時間是太陽升起和太陽落山的時候,即朝霞和晚霞,F(xiàn)在時間最佳,希望大家多照幾張,留住美景,并把它們介紹給你的家人和朋友。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1
岜沙苗族部落僅20__余人,分住在貴州省從江縣城南6公里處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個寨子里。走進岜沙,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他們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這里箐黑林密,鳥道蠶叢,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千百年來極少有外人進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側(cè)的半坡上。村寨木樓古樸、簡單;四周則為密林環(huán)繞,環(huán)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著傳統(tǒng),發(fā)勢奇特。
坐落在貴州從江縣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戶。因地處偏遠,保留了古老的生活習俗。其裝束有秦漢遺風,岜沙男子在頭頂挽著發(fā)髻,穿著自家紡織的無領(lǐng)右開襟亮布衣,直筒大褲管亮布褲。長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藥槍,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則穿著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銀飾。如有賓客來臨,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門前吹奏蘆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攔門米酒。一曲笙歌奏畢,三聲鐵銃響起,火槍對天鳴放,打開寨門迎賓入內(nèi)。隨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進寨子,表演民族風情習俗。岜沙苗寨被譽為“陽光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2
記得六歲那年的一天,爸爸對我說:“兒子,這個周末,我們家到格凸河游玩去吧!”這句話使我這顆小小的心馬上雀躍起來,我憧憬著格凸河的美麗,那里的應(yīng)該山很綠吧?那里的水是不是很清呢?那里的小朋友跟我一樣快樂嗎?懷著激動不已的心情,我盼望著,盼望著這天快點來臨,一天,兩天……我數(shù)著指頭過日子,周末終于到了。那天,我早早的從床上翻下來,收拾著東西,嚷嚷著,要去格凸嘍!要去格凸嘍!吃過早飯,我們一家人便向格凸河進軍了,一路上我高興得歡蹦亂跳,問著關(guān)于格凸河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爸爸總是應(yīng)著一句話:“到了不就知道了?”
爸爸說:“格凸河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車,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龐,我禁不住深吸了一口氣,哇!好清香的空氣啊!“爸爸,你聞聞?”爸爸摸著我的腦袋說:“傻孩子,看你樂得。”我又指著?吭诤舆叺臐O船說:“爸爸,你看好大的魚呀,它怎不跑呢?難道它不怕人嗎?”爸爸哈哈大笑起來,接著給我解釋說,這不是魚,是船,等一下我們還要坐著它到河里游玩。這新鮮的玩意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還要坐在上面到河里游玩,我開始有些迫不及待了,嚷著要去坐船。
上了船,我的心開始有些忐忑起來,不敢亂動也不敢說話。心想,這船安全嗎?我會不會掉進水里啊?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說:“別怕,兒子,你看,那里就是燕王宮!薄澳抢锩髅魇且粋洞嘛,怎么是燕王宮呢?”我疑惑地問道。爸爸耐心地為我解說道,燕王宮又叫燕子洞,也叫大穿洞,洞內(nèi)住著成千上萬的燕子,每天早晨和傍晚都在洞口翻飛嬉戲,非常的壯觀,可惜我們現(xiàn)在來的不對時候,無法一睹這么多燕子翩翩起舞的壯麗景觀,這竟成了我這次格凸之行的唯一遺憾。
從燕子洞回來,我們又觀賞了夾山風光、懸棺洞、大河苗寨等景點,每一處的景色都給我留下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醉人的印象。最后我們來到了天賜湖,天賜湖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湖泊,湖面很靜,湖水很清,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照映著青翠的群山。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早上哈!歡迎大家參加貴州旅游團隊。我是大家此行導游員木可。預(yù)祝大家旅途愉快!
壯美大瀑布 多彩貴州風 相信有很多人對貴州的了解始于那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我想三千八百萬貴州各族人民不會認同,因為它的描述與實際的貴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鄉(xiāng)處處平、人逢節(jié)日遍身銀”才是真正的貴州。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實乃“中國之寶貝”。 根據(jù)“貴州”二字寫法,乃‘中、一、貝、州’,即‘中國的一個寶貝之州’,一語道破貴州的奇特與珍貴。貴州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寶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結(jié)合、和諧相伴的一個大寶貝,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一片凈土。貴州的“天”—潔凈、濕潤、氣候宜人;貴州的“地”—由變化萬千的喀斯特奇觀構(gòu)成;貴州的“人”—生活在多種文化環(huán)境之中,并且創(chuàng)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與文明。貴州位于北緯24〃37′到2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富、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在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人們飽受炎熱的煎熬、干旱的折磨、洪澇的危害、沙塵暴的襲擊;自然災(zāi)害正在大范圍地侵蝕人類的家園,可是在貴州這塊寶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兩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儼然一個難得的大空調(diào)。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huán)境,造就了貴州種類繁多、覆蓋豐厚的綠色植被,演繹出“山山張家界、處處九寨溝”神奇畫卷,由此得到‘公園省’、‘空調(diào)省’的美譽,這正是貴州動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劉伯溫曾經(jīng)預(yù)言:“五百年后看,云貴賽江南!痹瀑F以什么來取勝江南呢?劉伯溫又說:“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辟F州風光的集中表現(xiàn)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貴州屬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據(jù)境內(nèi)地土面積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到過云南的人,也許聽說過它的“十八怪”;這次去貴州旅游,貴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當瓦蓋
貴州的石頭很特別,層次清楚,能剝離出幾厘米厚的石片兒,用這些石片兒代替?zhèn)鹘y(tǒng)的燒結(jié)瓦,雖面積不是太統(tǒng)一和整齊,但免去了燒制的耗費,且比瓦片結(jié)實耐用,何樂而不為?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車快
貴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艱難,盤山公路在山上繞了一圈兒又一圈兒,即使再快的汽車,沿著盤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繞上去,路程自然是人們行走小徑的幾十倍,因而,等汽車繞上去了,即便是腳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達了啊!
第三怪:半邊房屋依山蓋
安順龍宮景區(qū)就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體作為后沿墻,巧借地勢,也省去了一面墻的石料,據(jù)老百姓講,這樣建屋還有冬暖夏涼的優(yōu)勢呢!
第四怪:山包兒獨立在
貴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貴州的山都是獨立突兀的,只有山腳下是相互連在一起的,遠不象云南的山巒,連接起來是同一個山脊那樣綿延起伏、峰巒疊翠,這可能就是山包兒獨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頂上種菜
這并非普遍現(xiàn)象,而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條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時,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頂,然后留有女兒墻,在女兒墻內(nèi)鋪上好土,種些常用蔬菜,卻也落得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豐衣足食般的感覺!
第六怪:辣椒當成家常菜
貴州地處高原山區(qū),同時雨勤構(gòu)成了完整的潮濕氣候,常吃辣椒可以驅(qū)寒強身吧?有時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邊緣,在萬里夕陽中的居民也是凡食畢有辣椒,那他們是為了什么呢?也許惡劣的食品條件下,為了下飯吧?貴州居民特別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當?shù)刂V云:“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躥躥(意為不穩(wěn))”。由此也衍生出兩道名菜:一是酸湯魚。制作時先將西紅柿、生姜等放入米湯中,存于瓦缸發(fā)酵,再加入多種中草藥及花椒、蔥、香椿等與魚煮之,湯鮮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開。二是虎皮辣椒,即將青椒置于火上烤后撕成條,拌以醬油等作料,裝盤上菜。
第七怪:三個老鼠一麻袋
這里的老鼠當然指的是碩鼠,每個好幾公斤重的樣子,幾個就能裝一麻袋。
不過,這個怪應(yīng)該和云南的三個老鼠一麻袋應(yīng)該是如出一轍。
第八怪:廁所隨身帶
指過去廁所少,苗族人長裙,隨處可如廁方便。在貴州,苗、侗、布依等40多個少數(shù)民族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婦女尤喜以銀飾裝扮,據(jù)說一個苗族婦女全身所披銀飾品重達16千克。但在田間勞作時,則不戴飾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稱百折裙)。當需“解手”時,隨時可蹲下,裙四下張開籠罩,宛若一天然廁所。
還有聽到另外導游所言:越丑越好賣(貴州天麻)樹皮當成藥來賣(貴州杜仲)酒香不飄國內(nèi)飄國外(貴州茅臺)……
貴陽的女子特別忌諱被叫做“小姐”,據(jù)說稍有姿色的女子可被稱呼為“釘子”,按照姿色等級分為——金釘子 銀釘子 銅釘子 鐵釘子。少數(shù)民族又將女子稱呼為“娘娘(niangniang請念第一聲)”。相對應(yīng),略有幾分姿色,或者說可以參加加油好男兒比賽的男子。被叫為“鉗子”,金鉗子 銀鉗子 銅鉗子 鐵鉗子。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4
百里竹海,群山疊翠,成片竹林14萬畝,翠竹翻浪,蔚為壯觀。擁有白夾竹、壽竹、楠竹、斑竹、慈竹、水竹、刺竹、金竹、箭竹、苦竹、桐竹、棕竹、蘆竹、方竹、絲竹、羅漢竹、鳳尾竹等30多種竹資源,還有綠竿花黔竹、黑水竹等珍惜竹種。綠竿花黔竹,竹類資料圖譜上沒記載,我國竹子分類學權(quán)威、四川大學教授易同培確認,是一種梁平的特產(chǎn)竹種,為其命名為綠竿花黔竹,重慶市科委驗明正身后,確定為全國首次發(fā)現(xiàn)。黑水竹會變色,當年生竿淡綠色,次年變?yōu)樽虾谏,老竿呈漆黑色,發(fā)亮。
百里竹海市級風景名勝區(qū)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體,融"雄、奇、險、秀、幽、絕"于一身。景區(qū)內(nèi)有明月湖、百竹園、觀音洞、農(nóng)村中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基地、天星塘、竹豐天池、小峨眉山、貓兒寨革命老區(qū)、狐貍嘴等50余個景點,景區(qū)竹林茂密、鋒巒多姿、山形奇瑰、湖中野鴨飛舞、綠竹倒影、景象萬千、風光迷人。
百里竹海系天然竹海,若干年前,整個梁平大地都是竹樹等覆蓋的植被茂盛區(qū),據(jù)五代(約公元907——960年)王仁裕的《玉堂閑話》記述,早在一千余年前的五代,已有人靠挖筍販賣為生。歷史上,梁平位于"荔枝古道"上,從涪陵采運荔枝經(jīng)梁平前往長安,演繹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千古傳奇。早在唐末,梁平以西就已知多竹,竹山連綿,那時竹筍已成為市場上的交易之物。
隨著人類的開發(fā),竹樹森林萎縮,僅存百里竹海一帶交通閉塞地區(qū)尚保存著較好的竹林景觀。建國后,竹林遭到幾次大規(guī)模破壞,一是50年代的大煉鋼鐵,二是改革開放前后至今的竹林開發(fā),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葉,獵神村還有上千畝原生松柏林,1974年至1977年4年間,該村6社就砍伐了上萬棵柏樹、松樹,修建了近20戶木板房。
貴州銅仁旅游導游詞 篇15
青巖古鎮(zhèn)位于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qū)約29公里。這是貴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鎮(zhèn)之一,游客來到這里,立即就會感悟到悠悠古韻。
青巖古鎮(zhèn)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shè)青巖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wèi)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巖位于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shè)傳遞公文日"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于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后駐下屯田?quot;屯"逐漸發(fā)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巖屯"演變?yōu)?quot;青巖堡"。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0_年)時領(lǐng)青巖土守備,領(lǐng)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巖堡約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巖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巖堡內(nèi)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guī)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里(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墻、石砌街巷。于今青巖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zhèn)。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zhèn),青巖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在那亙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zhèn)勝跡隨處可見。交錯密布于鎮(zhèn)內(nèi)的明清古建筑,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xiàn)存3坊。這些古建筑都是設(shè)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shù)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
青巖鎮(zhèn)的鎮(zhèn)容布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柜臺和木柜臺,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zhèn)商業(yè)街更使古鎮(zhèn)遺風韻味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