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高清,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日韩欧美就去鲁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河南導游詞 >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精選5篇)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8-30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精選5篇)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篇1

  這尊面北泥像佛為韋馱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后,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zhí)行著維護講經(jīng)道場,不許邪摩侵擾的任務(wù),為清代泥塑。第年農(nóng)歷四月份,樹上開滿了晶瑩潔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參觀到此結(jié)束,請大家隨我繼續(xù)向前走,參觀白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便進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內(nèi)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現(xiàn)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nèi)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yǎng)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jù)說這是他不語說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cè)為大弟子摩湯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在側(cè)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珈葉左側(cè)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jīng)書《般若經(jīng)》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cè)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愿”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圣”。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yǎng)天人,手持鮮花,體態(tài)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jīng)時,供養(yǎng)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還告訴大家的是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F(xiàn)在請大家隨我進入下一個殿——大雄殿。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篇2

  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wù)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__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qū)。

  話說到這里,白馬寺到了,請大家關(guān)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吧!白馬寺游覽示意圖及導游詞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便來到了白馬寺的山門前了。寺前的這兩匹白馬,是宋江代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他們置于山門前。我們看到的這座山門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頂部,“白馬寺”三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脫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F(xiàn)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cè)有鼓樓,右手側(cè)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后,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chǎn)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diào)調(diào)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cè),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篇3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xù)續(xù)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fā)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fā)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wù)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chuàng)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jīng)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xiàn)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cè)分別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jīng)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有關(guān)呢?

  關(guān)于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jīng)”說。據(jù)在關(guān)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 “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jīng)”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zhì)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nèi)西側(cè),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cè),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nèi)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quán)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cè)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cè)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xiàn)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cè)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nèi)譯經(jīng)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nèi),現(xiàn)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nèi)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nèi)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chǎn)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tài)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shù)品。

  大殿內(nèi)兩側(cè),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diào)”“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zhí)行著維護講經(jīng)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wù),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cè),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nóng)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cè),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nèi)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jīng)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nèi)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jù)說是他最后一次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jīng),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cè),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cè)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cè)為文殊菩薩,右持經(jīng)書,《般若經(jīng)》,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cè)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yǎng)天人,手持鮮花,體態(tài)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jīng)時,供養(yǎng)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jiān)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jù)說白馬寺內(nèi)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jīng)久不絕,可遠聞數(shù)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nèi)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cè)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nèi)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nèi)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cè)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cè)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nèi)兩側(cè)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tài)各異,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間。西側(cè)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則削發(fā)光頂。有些游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diào)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nèi)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nèi)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zhèn)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nèi)現(xiàn)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nèi)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cè)為觀音菩薩,左側(cè)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nèi)修建最晚,規(guī)模最小的殿。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jīng)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jīng)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nèi)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jīng)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gòu)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nèi)最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nèi)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cè)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jié)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xiàn)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nèi)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nèi)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nèi)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cè),分別新建有藏經(jīng)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xiàn)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chuàng)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F(xiàn)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fā)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shù)厝藗髡f,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xiàn)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經(jīng)”始于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jīng)“貝葉經(jīng)”收藏于白馬寺;最早的譯經(jīng)道場是白馬寺內(nèi)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fā)生于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wěn)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歡迎朋友們再度光臨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篇4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祖庭”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佛教的發(fā)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里會更清晰的浮現(xiàn)出唐僧取經(jīng)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jīng)早560多年呢!

  說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么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gòu)鴻臚寺的“寺”,后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經(jīng)。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jīng)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之功,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 篇5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xù)續(xù)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fā)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fā)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wù)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chuàng)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jīng)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xiàn)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cè)分別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jīng)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有關(guān)呢?

  關(guān)于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jīng)”說。據(jù)在關(guān)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 “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jīng)”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zhì)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nèi)西側(cè),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cè),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nèi)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quán)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shù)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cè)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cè)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xiàn)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cè)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nèi)譯經(jīng)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nèi),現(xiàn)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nèi)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nèi)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chǎn)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tài)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shù)品。

  大殿內(nèi)兩側(cè),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diào)”“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zhí)行著維護講經(jīng)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wù),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cè),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nóng)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cè),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nèi)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jīng)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nèi)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jù)說是他最后一次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jīng),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cè),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cè)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cè)為文殊菩薩,右持經(jīng)書,《般若經(jīng)》,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cè)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yǎng)天人,手持鮮花,體態(tài)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jīng)時,供養(yǎng)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jiān)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jù)說白馬寺內(nèi)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jīng)久不絕,可遠聞數(shù)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nèi)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cè)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nèi)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nèi)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cè)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cè)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nèi)兩側(cè)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tài)各異,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間。西側(cè)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則削發(fā)光頂。有些游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diào)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nèi)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nèi)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zhèn)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nèi)現(xiàn)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nèi)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cè)為觀音菩薩,左側(cè)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nèi)修建最晚,規(guī)模最小的殿。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jīng)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jīng)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nèi)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jīng)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gòu)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nèi)最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nèi)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cè)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jié)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xiàn)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nèi)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nèi)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nèi)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cè),分別新建有藏經(jīng)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xiàn)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chuàng)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F(xiàn)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fā)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shù)厝藗髡f,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xiàn)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經(jīng)”始于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jīng)“貝葉經(jīng)”收藏于白馬寺;最早的譯經(jīng)道場是白馬寺內(nèi)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fā)生于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wěn)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歡迎朋友們再度光臨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精選5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白馬寺的英語導游詞(精選4篇)

    At 3:30 in the afternoon, our family arrived at the Baima Temple ForestPark. The tall and straight trees swarmed together. The mountain roads werewinding like Wolong. There were numerous amusement parks like wild geese....

  • 有關(guān)河南白馬寺的導游詞范文(通用17篇)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

  • 白馬寺的導游詞簡短(精選3篇)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jié)合得最緊密。...

  • 白馬寺導游詞(精選16篇)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yǎng)天人,手持鮮花,體態(tài)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jīng)時,供養(yǎng)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 白馬寺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diào)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nèi)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nèi)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zhèn)寺之寶。...

  • 白馬寺大佛殿觀音導游詞(精選3篇)

    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wù)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__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qū)。...

  • 關(guān)于河南白馬寺導游詞(通用14篇)

    洛陽,是一座千年古都。聞名天下的古跡是一定少不了的,像龍門石窟、天津橋、白馬寺等等等等,很多。我最喜歡的就是白馬寺了。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曾有幸去過一回白馬寺。我完全被這座歷經(jīng)兩千年風雨的中國第一古剎吸引住了。...

  • 白馬寺導游詞(精選28篇)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

  • 白馬寺導游詞(通用30篇)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

  • 白馬寺的導游詞(精選10篇)

    在白馬寺廣場的東南處,塔院橋前,有一墓冢,即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之墓。狄仁杰(630-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人。曾為洛州司馬,豫州刺史,是唐代武周時期一位著名宰相,杰出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

  • 關(guān)于白馬寺導游詞(精選30篇)

    朋友們: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

  • 優(yōu)秀白馬寺導游詞(精選26篇)

    白馬寺山門內(nèi)西側(cè),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 白馬寺的導游詞(通用14篇)

    在白馬寺廣場的東南處,塔院橋前,有一墓冢,即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之墓。狄仁杰(630-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人。曾為洛州司馬,豫州刺史,是唐代武周時期一位著名宰相,杰出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

  • 關(guān)于白馬寺導游詞(精選25篇)

    下午三點半,我們一家到達了白馬寺森林公園,高聳挺拔的樹木成群結(jié)隊,山路如臥龍般彎彎曲曲,游樂場多的如鴻雁一般數(shù)不勝數(shù),水平如鏡般的湖面溫文爾雅我門下車后首先去登山,一層一層的階梯,彎彎曲曲的山路,令人向往的林蔭小道一切都...

  • 優(yōu)秀白馬寺導游詞(精選26篇)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tài)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shù)品。大殿內(nèi)兩側(cè),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

  • 河南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