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龍?zhí)秾?dǎo)游詞(精選3篇)
湖南老龍?zhí)?a href="http://9000bbs.cn/fanwen/daoyouci/">導(dǎo)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湖南老龍?zhí)?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老龍?zhí)端酌?ldquo;涇河腦”,位于涇源縣城南20公里處,從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上說,是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中山體斷裂形成的大峽谷。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涇河由此流出,經(jīng)寧夏、甘肅、陜西,奔流千里,惠及兩岸人民。
清人胡紀(jì)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涇水源頭,在他的《涇水真源記》中賦詩曰:“無數(shù)飛泉大小珠,老龍?zhí)兜壮鲑A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這里有民間故事《柳毅傳書》和《西游記》所描述的搪魏征夢斬涇河龍的傳說。
老龍?zhí)队兴膫潭組成,由頭潭、二潭、三潭、四潭組成。頭潭在一片叢林石峽之中,四五個小潭相銜而下,流水從最后一個小潭沖出,形成兩條瀑布,噴珠濺玉,蔚為壯觀。二龍?zhí)队蓛蓚葫蘆形潭組成,前潭的水從石坡滑下,注入后潭,給人以清泉石上流的美感。三潭是“龍下巴”,這里已筑起大壩,“高峽出平湖”變成了一座碧綠的水庫;四潭是老龍?zhí)兜拈T戶。
湖南老龍?zhí)秾?dǎo)游詞 篇2
老龍譚不僅以湍瑞清澈之態(tài),百泉匯流之勢而聞名,也以其雄險的風(fēng)韻,美妙神奇的傳說著稱于世。相傳這里正是魏征夢斬涇河老龍的地方,現(xiàn)在潭內(nèi)紅色的石頭,相傳是龍王的血。老龍?zhí)斗瀛h(huán)水抱,山勢峽窄,峭壁嶙峋,崖勢曲斜而陡峭。水波洶涌,潭水翻滾在深邃莫測的石槽里,水浪激石騰飛,風(fēng)吼雷鳴。老龍?zhí)吨車荷酵黄,峰巒疊嶂,懸崖松茂,流水清清。這里的三眼古潭似塊塊寶鏡,映照天光。石潭兩側(cè)危石峭壁,龍門瀑布飄然垂掛。每逢春夏季節(jié),波光暗綠,水激流滾,林海深處,水霧彌漫,飛瀑直瀉。峽中石峰林立,鐘靈毓秀,清洌的涇河水,經(jīng)潭而出,似銀龍騰舞。近看狂濤巨瀾騰天,銀花四濺;遠(yuǎn)望飛泉擊石,浪卷竹簾。
老龍?zhí)队深^潭、二潭、三潭、四潭組成。頭潭在一片叢林石峽之中,四五個小潭相銜而下,流水從最后一個小潭沖出,形成兩條瀑布,噴珠濺玉,蔚為壯觀。二龍?zhí)队蓛蓚葫蘆形潭組成,前潭的水從石坡滑下,注入后潭,給人以清泉石上流的美感。三潭是“龍下巴”,這里已筑起大壩,“高峽出平湖”變成了一座碧綠的水庫;四潭是老龍?zhí)兜拈T戶。
老龍?zhí)端酌?quot;涇河腦",位于涇源縣城南20公里處,從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上說,是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中山體斷裂形成的大峽谷。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涇河由此流出,經(jīng)寧夏、甘肅、陜西,奔流千里,惠及兩岸人民。
關(guān)于故事的原地,全國上下有過不少的爭論。有的認(rèn)為《柳毅傳》的原創(chuàng)地-唐代長安牘,即今天的西安市牘,應(yīng)是最佳原地;有的認(rèn)為因《柳毅傳》文中有“隴西李朝威”之語,所以,甘肅隴西也應(yīng)算是原地之一;有的認(rèn)為《柳毅傳》說的是柳毅在涇河遇落難龍女而傳書洞庭,“傳書”的始發(fā)地是陜西省涇陽縣涇干鎮(zhèn)花池渡村,“傳書”的目的地是岳陽市洞庭君山,兩地都應(yīng)算作原地;有的認(rèn)為“傳書”的原地應(yīng)首選江蘇省吳縣東山,等等。其中尤以寧夏固原的爭議頻頻。坐落在六盤山下的固原市涇源縣是涇河的發(fā)源地,涇水源頭有個老龍?zhí)叮淆執(zhí)兑蛱拼?ldquo;魏徵夢斬涇河龍君”而得名,傳說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那里。在老龍?zhí)兜南泯埡优嫌幸惶帾毿阃α⒌拇渚G色的山峰,傳說是柳毅傳書中龍女的縮影。相傳龍女讓柳毅捎書后,便化作一個秀峰立于河邊,牧放的羊群變做了遍地的石頭。
老龍?zhí)读鞒龅臎芩宄翰晃,引發(fā)出了“涇渭分明”這樣膾炙人口的成語。乾隆皇帝對此非常感興趣,并派平?jīng)鲋o(jì)謨親往涇水源頭考察,并撰寫成《涇水真源記》。
湖南老龍?zhí)秾?dǎo)游詞 篇3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雖是虛構(gòu),但實有其地,它就位于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 有石階曲徑、亭臺牌坊裝點,宛若仙境。這里每年的3月28日舉辦桃花節(jié),推出各種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動,如果你此時去桃花源,將會留下浪漫的回憶。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qū),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余處景點。
尋訪桃花源,車至桃花山牌坊下車。坊在公路南側(cè),始建于1943年,后傾塌,1973年按原貌修復(fù),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的概況。牌坊兩邊的柱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lián)一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過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條小溪,這是桃花溪。溪的右側(cè)是桃林,窮林橋便隱藏在這片桃林的深處。桃花溪一帶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記》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三月桃花盛開時,這里桃花蓋頭,千樹萬樹,如織就的云錦,令人陶醉。
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旅游區(qū)位于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后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qū),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余處景點。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跡,神州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并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huán)球之內(nèi)盡人皆知。久負(fù)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quán)威工具書《辭!吩谟嘘P(guān)“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由于陶淵明《桃花源詩并序》的深遠(yuǎn)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向往頃心向往。據(jù)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dá)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fā)與修復(fù),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勝古跡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并以“桃源“為縣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nèi)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后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20xx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新中國成立后,0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fù)和開發(fā)。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筑,并對桃花源其它古跡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fù)桃花山牌坊,躡風(fēng)亭。集賢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fù)。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fù)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nèi)。1983年春,縣委?h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干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維修躡風(fēng)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列入省十大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內(nèi)。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fù)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jì)80年代末,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guī)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