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千家峒導游詞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瑤族古都千家峒!
(峒標)千家峒位于縣城西北,地處著名五嶺之一的都龐嶺群山連綿的三峰山下,東北毗鄰道縣,北面交界廣西灌陽縣。境內(nèi)重巒疊嶂,集山青、水秀、林幽、瀑美、洞奇、泉溫于一體,自然風景,美不勝收。氣候春華秋實,夏雨冬雪皆成勝景,日嬌月媚,晴好雨奇時時迷人,是您了解瑤族風俗,飽覽山水風光,進行野外探險的絕好去處。今天,我將陪同各位朋友游覽千家峒峒標、穿巖、古戰(zhàn)墻、千家峒瑤族展廳、大泊水瀑布、大溪源民俗村五個景區(qū),并將乘車貫穿下峒與中峒,欣賞鳥山、馬山等神奇地貌,F(xiàn)在,我們身后的雕塑就是千家峒峒標,它由瑤族長鼓和十二節(jié)牛角組成。在雕塑基座前后分別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毛致用的“千家峒”題字。為什么會用“長鼓”、“十二節(jié)白牛角”構(gòu)成峒標圖案呢?長鼓是瑤族同胞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器具,在祭祀和重大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都少不了。相傳瑤族始祖盤王一次上山狩獵,不幸被野羊撞死在空桐樹下,野羊夭夭逃生。盤王六子聞訊趕來,含著悲慟,奮力追捕,終于獵獲野羊。為泄父仇,他們砍空桐樹做成鼓身,用羊皮蒙面制成長鼓,擊鼓起舞而祭盤王。長鼓其實就代表著對盤王始祖的懷念。至于“十二節(jié)白牛角”,就不得不提到在700年前的那場“千家峒覆滅之戰(zhàn)”。據(jù)千家峒古書記載和瑤族民間傳說,元代大德年間官府發(fā)現(xiàn)千家峒后,多次派糧差進峒催交糧稅。糧差被好客的瑤民留下,熱情款待,每戶瑤胞家做客一天,一千戶就將近三年。這樣連續(xù)二、三年不見糧差歸來,官府以為糧差被瑤人殺害,于是派都頭劉名卿統(tǒng)兵數(shù)萬,于道州容羅嶺扎營,永明、灌陽與千家峒交界處亦有官兵把守住隘口,呈合圍之勢,欲剿滅千家峒瑤民。瑤民倉促應戰(zhàn),敗下陣來。在逃離之前,全峒瑤民在羅坪廟聚會,將一支白牛角鋸成十二截,十二姓瑤民各持一截,約定五百年后,合擾牛角,重聚千家峒。在此后的七百年間,瑤族后裔踏遍千山萬水,尋找圣地“千家峒”。這里的“十二節(jié)白牛角”已經(jīng)合擾,意喻著瑤族同胞已找到“千家峒”,團聚“千家峒”,同時它也是瑤族強烈民族向心力的一種象征。
。ü艖(zhàn)墻)參觀完峒標之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位于千家峒峒口穿巖山頂之上的“古戰(zhàn)墻”。在那里,能讓我們感受到700年前那場浴血奮戰(zhàn)的激烈。穿巖山上,放眼狼牙犬齒,延綿數(shù)里。在山崖之間,石墻把千家峒峒口圍得固若金湯。從整體上看,砌墻的石頭,沒有任何加工的痕跡。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瑤胞在道州官兵來圍剿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匆匆修筑起來的。這就是保護千戶瑤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過,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這道關(guān)卡,就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經(jīng)過一番“翻山穿洞”之后,咱們現(xiàn)在來到了古戰(zhàn)墻的最內(nèi)層。站在山崖邊緣,我們能放眼眺望千家峒“下峒”全景。千家峒古文獻上記載:“千家峒里大洞田,三百牯牛犁一邊。還有半邊犁不到,牲豬馬鹿里頭眠!边說:“千家峒有四塊大田,小田無數(shù)”。這四塊大田是南蛇大田、鵝頸大田、馬頸大田和平西大田。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位于下峒的南蛇大田和鵝頸大田。以峒中的公路為界,右邊的這塊形似長蛇的南蛇大田,長2里,寬22丈,折合面積100畝。遠處山林邊的小村莊是近三百年建起來的。民間傳說,竹子是蛇的舅爺,村民怕蛇傷,為保平安,建村時特將村名定為竹子塘。左邊的大山叫白鵝山,山下有白鵝洞,洞邊建有白鵝寺。山腳下的這一整塊大田,就是鵝頸大田。千家峒是以農(nóng)耕為主的社會,養(yǎng)牛耕田是第一產(chǎn)業(yè)。由于有四塊大田,小田無數(shù),所以流傳著“千家峒里好種田,種一年來吃三年”的古語。第一范文 網(wǎng)9000bbs.cn整理該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在我們的正前方,有一座小石山,它形似一只蹲著的小鳥,正是千家峒古本書上記載的“鳥山”。傳說這只神鳥跟隨瑤胞一同進入千家峒后,每天到外地銜來五谷良種,撒在田里,瑤胞年年豐衣足食。有一年的二月初一,這只神鳥銜回了一穗特殊的谷種,撒在四塊大田里。秋天結(jié)出的谷粒同花生米一樣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擔谷,金燦燦的谷粒堆積如山,種一年可以吃三年,幾迦嗣窀屑ど聒B的幫助,從此把二月初一定為敬鳥節(jié)。在當年瑤胞逃離千家峒時,還帶走了大粒谷種?上У氖牵蠊确N撒在異地他鄉(xiāng)不發(fā)芽,剩下的大粒谷子只好用來祭盤王。 千家峒里大谷粒的故事在瑤胞中已是流傳千古,家喻戶曉。這座鳥山,就是神鳥的化身。
。ù⿴r口)眼前的這個小山洞,就是原來瑤民進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1964年興修千家峒至江永的公路,把穿巖石壁炸掉了半邊。原來山體一直延伸到大冉河內(nèi),古書上記載,穿巖最窄處只容一人而過。朋友們,我們不妨一同鉆一鉆穿巖,切身體會當年瑤胞進出千家峒的情景。
穿過穿巖,眼前豁然開朗。聽著耳旁冉冉流水聲,再看眼前阡陌相通,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我一樣,想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蔽蚁耄绱司吧,難怪世人又稱千家峒為“瑤族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