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精選15篇)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
遠方的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遼闊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闊的草原哺育著熱情好客的民族,我代表草原人民,代表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各位的到來。
首先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此次旅行將由X師傅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度過一次愉快的旅程。 機場景觀大道
現在我們離開的是呼倫貝爾東山機場,1932年,日本關東軍在這里修建并且試機成功,它是國家1級4D級機場,位于海拉爾區(qū)東山,距離市區(qū)約3.8公里,20xx年正式更名為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現在已經開通了50多條航線。前面我們看到的雕塑就是生長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坐著的是他的母親克額侖;站著的是他的大妃孛兒帖;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是被譽為城市名片之路的機場景觀大道,景觀大道公路全長4.025公里,路邊的馬頭琴、勒勒車、長調、呼麥等雕塑構成了民族風情,提高了呼倫貝爾的城市品位和層次;群雕象征著和諧、歡迎、騰飛、展示了草原上流傳千百年的動人傳說;蘇魯錠雕塑象征著草原興旺,事業(yè)騰飛。由3個酥油燈雕塑組成的群雕代表著草原人民無限的關懷和祈禱;兄弟會雕塑再現了哈薩爾王兄在草原上相會的情景,也將成為我們這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行的前方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座小城,就是海拉爾。可能有的團友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到呼倫貝爾旅游怎么就到了海拉爾呢?這我就有必要和大家解釋一下了。呼倫貝爾是一個地級市,海拉爾是一個縣級市,其實海拉爾只是呼倫貝爾的一部分,它是呼倫貝爾的中心城市,就像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一樣,海拉爾也是呼倫貝爾的首府城區(qū),它是呼倫貝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說海拉爾是呼倫貝爾的一個統(tǒng)稱,那么呼倫貝爾草原就是以海拉爾草原為中心的;海拉爾區(qū)于清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建成,已有270多年的歷史,當時稱“呼倫貝爾城”。海拉爾區(qū)總面積1440平方公里,
全區(qū)有28個民族,總人口達26萬人。素有“草原之都”的美譽。
我們現在旅游車所在地就是海拉爾的勝利大街,F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路是學府路,顧名思義,在這條路上坐落著一所國家二類本科院校-呼倫貝爾學院。
成吉思汗廣場、市人民醫(yī)院
那么請大家往車窗的左前方和右前方看,右前方呢,是呼倫貝爾市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共同打造的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那到底是哪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一會兒我將為大家慢慢道來,F在大家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廣場就是以千年偉人成吉思汗命名的成吉思汗廣場,這座廣場是至今為止呼倫貝爾市境內最大的廣場,也是海拉爾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人說廣場就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的“客廳”,那么成吉思汗廣場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大的會客廳,廣場總面積25.5公頃,前面看到的主題雕塑是千年偉人成吉思汗上馬出征的圖景,他的方向正對額爾古納,那為什么要對著額爾古納那?因為額爾古納是蒙古人的發(fā)源地,它象征著望故鄉(xiāng)。
海拉爾市政府
大家現在看到的位于我們車窗右側紅瓦綠墻、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早的市政府,它修建于1945年,是按照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王爺廟建成的,也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中央橋、伊敏河
我們現在踏上的這座橋就是海拉爾的中央橋,也是海拉爾的景觀之一,它于1942~1944年修建,當時稱興安橋,橋長323.9米、寬7米,為鋼筋盤混凝土橋。橋的東西兩端建設了歐式鐘樓。海拉爾三面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分別是東山、西山和北山,而這“一水中流”就是我們腳下的這條伊敏河,伊敏河是海拉爾河最大的一級支流,鄂溫克語意為“可飲用的水”。全長359公里,這條河是蒙古人的生命河,在橋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河東、河西,河東就是我們旅游車剛剛行駛的那條街,它是海拉爾的市政府中心,河西是商業(yè)中心。也就是我們即將要到達的街區(qū),同時,河西是海拉爾區(qū)人民最大的購物廣場。
商業(yè)區(qū)
前方下了中央橋我們就進入了河西區(qū),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家看在車窗的右前方那座高大的建筑,就是海拉爾的本土品牌,友誼商廈,它完全是按照一種現代化的購物中心來設計的。外觀宏偉、裝潢考究,內部設施齊備,購物環(huán)境優(yōu)雅、舒暢;它已有三十多個分店,可以說是與我們海拉爾人的出行、購物密不可分的。
這里就到了海拉爾的商業(yè)中心地帶,也就是海拉爾的三角地,這里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和購物中心,他的意義遠超過一條普通街道的內涵,它的美觀與否,直接關系到海拉爾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改建后的三角地中心地帶,就像一座街心花園;我們可以看到翠綠的草坪、牛拉勒勒車雕塑和數十個街燈組成了三角地街心整體布局,這樣的圖景展現了牧民們的生活方式。
剛才跟大家提到了呼倫貝爾的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那么現在我就為大家講一下具體都是哪些;呼倫貝爾自20xx年撤盟立市改為呼倫貝爾市,現在是全國最大的地級市,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而這2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將近300萬的人口,一個區(qū)就是我們現在旅游車的所在地海拉爾區(qū)。五個市分別是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七個旗則是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陳巴爾虎旗。呼倫貝爾市就是由這13個旗市區(qū)共同組建的。而我們行程的這幾天將要穿越這25.3萬平方公里的部分土地,現在呢,請大家看我們車窗外兩側的建筑,海拉爾的建筑是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六十周年大慶的時候,呼倫貝爾市政府對海拉爾城區(qū)的房屋進行了修建,而這一做法被當年人稱為“穿衣戴帽”工程。海拉爾不僅有傳統(tǒng)的平房和高大的樓房,還有俄羅斯風格的木刻楞房,一些樓頂有蒙古包式和俄羅斯式的建筑,為這座城市增添了草原氣息和俄羅斯異國情調。
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大家看車窗左側,這里就是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它的前身是海拉爾公園,是為了紀念在解放戰(zhàn)役中犧牲的蘇聯紅軍烈士,里面有紅軍烈士紀念塔。蘇聯
紅軍烈士紀念塔總高為16.25米,塔身為八棱型,頂端有一顆金星,正面用俄文刻著“為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塔基南北兩側刻有27名陣亡官兵的姓名、軍銜和出生年月。
客運站
現在位于我們汽車左側的就是我們海拉爾區(qū)的客運站,那有的游客肯定就在想,客運站哪個城市沒有?沒有什么重要的;在這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說一下了,我們剛剛說的呼倫貝爾包括的十三個旗市區(qū)中還有很多蘇牧、嘎查這樣的小地方,就相當于我們平時說的鄉(xiāng)、鎮(zhèn),包括旗市之間,這樣的地方生活著很多勤勞樸實的牧民,而由于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地方是不通火車的,所以說客運是我們呼倫貝爾地區(qū)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大家剛剛也看到了,每天這里都會聚集成百上千的人來等待客運。
立交橋
前面我們看到的就是當地著名的立交橋,它位于市區(qū)的北部,橫跨濱州鐵路,螺旋展線的造型簡潔明快。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的車窗的右側看,大家猜一下我們看到的這個綠色的管道是什么?如果猜對了 我會給大家一些小獎勵,品嘗一下海拉爾的大雪糕。(議論出結果中)。好了 剛剛聽到了很多答案,有的說是煤氣管道,有的說是石油管道,而我們坐在坐位上的那位先生/女士,答對了。它是輸送暖氣的。而我們現在車行右側看到的這個建筑呢就是海拉爾的熱電廠。這個熱電廠對于呼倫貝爾來說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呼倫貝爾屬寒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良短促,春季干燥風大,秋季氣溫聚降。霜凍早,可以說我們呼倫貝爾的供暖期長達8個月之久。呼倫貝爾冬天特別的寒冷,最冷的時候能達到零下四十二度左右,根河市能達到零下五十度左右。而現在呢很多人都在說,熱電廠建的位置離城區(qū)這么近到底合不合理,主要還是污染問題,但是呼倫貝爾市政府對環(huán)保這一塊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前方看,我們看到的這個就是海拉爾的北山,北山上有一個世界反法西斯紀念園,當年呢,日本人在這里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我們看到北山上有很多的樹,這些樹就是當年日本人栽種的,可能有的團友就會想到日本人終于在中國做了一件好事,如果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日本人當年在北山的地下建立了日偽工事,它是日本關東軍17處要塞中規(guī)模最大、軍事設備保存最完整的要塞。北山的樹木可以為他們所建的工事做一個掩護,因為當時這場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性質的戰(zhàn)爭,其中有中國、蒙古國、蘇聯 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當我們的空軍在北山飛行時由于樹木做掩護很難發(fā)現日本人的軍事所在地。當年日本人在北山修建日偽工事是有原因的;海拉爾這個城市在軍事上來講是屬于易守難攻的城市,海拉爾是三山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就是我們飛機場的所在地東山、我們看到的北山還有一個是西山,一水就是我們剛剛橋下看到的伊敏河,F在我們的旅游車已經行駛到海北一橋,海北一橋流淌的就是伊敏河,伊敏河從海拉爾的城區(qū)緩緩流過匯入前方不遠處的海拉爾河。那么現在我們的旅游車馬上就要行駛到海北二橋了,這里是伊敏河與海拉爾河的交匯處。大家可以看到的橋下流淌的這條河流,這條河流就是海拉爾河,那么這一路上我不只一次的和大家提到過海拉爾,海拉爾具體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看這條河,海拉爾的名稱就是因這條河而得名,當時在這條河的兩岸長滿了野韭菜。而野韭菜的蒙語“哈里亞爾”意為漢語很像海拉爾,而蒙古族有以動植物的名稱給山川河流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條河稱為海拉爾河。那么在清朝末年東清鐵路修建到海拉爾的時候建立了鐵路,有了鐵路就一定要有一個火車站、火車站建立了之后、就要有一個名字,所以當時蒙古族就以海拉爾河的名字給這個火車站命名。當時,這個城市叫做“呼倫貝爾城”,那么隨著火車站的建立,客流量越來越大,很多山西、河北的商人來此做貿易,海拉爾的火車站就越來越出名,逐漸替代了它原來的名字“呼侖貝爾城”。而蒙古族也有以山川河流的名稱給城市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座小城叫做海拉爾,海拉爾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非常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咱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yōu)美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咱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咱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jié)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現在咱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人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yǎng)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yǎng)。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yōu)美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jié)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現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人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yǎng)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yǎng)。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介紹蒙古族節(jié)慶)
草原上的節(jié)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xx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jié)。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tǒng)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tǒng)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總結性說明)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yōu)美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jié)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F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人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yǎng)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yǎng)。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介紹蒙古族節(jié)慶)
草原上的節(jié)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xx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jié)。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tǒng)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tǒng)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總結性說明)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大草原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是個好日子,草原上晴空萬里,陽光明媚。正是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風光的好天氣。
各位請看,車窗外是一碧千里的草原。蔚藍的天空,飄浮的白云,五顏六色的野花構成了一幅讓人一眼望不到邊的絢麗畫卷。這里就是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草原的遼闊,也使我們的心情變得舒暢起來。城市里的噪音,生活中的煩心事,都隨著飛快轉動的車輪,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看啊!這邊牛羊遍野,那邊駿馬成群。天邊散落著白色的蒙古包和隨風招展的五色彩旗,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首人人愛唱的蒙古族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邊馬兒跑……”
現在是中午十一點。前邊就要到內蒙古第一大湖,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了。這里湖面廣大,一眼望不到邊際。說起呼倫湖,我就不能不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它的美麗傳說了。
很久很久以前,大草原突然遭到風妖和沙魔的侵襲?耧L大作,黃沙蔽日。牧民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去尋找綠色的土地。天神得知后,馬上派來一對化名為呼倫和貝爾的天鵝。它們倆與妖魔展開了殊死爭斗,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fā)生,它們倆決定永遠保護這塊秀美的草原,于是兩只天鵝分別變成了呼倫湖和貝爾湖。遼闊的湖面擋住了風沙,滋潤了牧草,使得大草原恢復了生機。當地的老百姓把它們倆的名字連在一起,便把這里稱作呼倫貝爾大草原了。
游客們,剛剛乘快艇游完了呼倫湖,現在已經是下午五點鐘了。咱們該拜訪一下當地的蒙古族同胞,在蒙古包里休息、用餐了。
走進蒙古包,蒙古族的姑娘們是要向咱們敬下馬酒的。這是蒙古族的一種迎接貴賓的禮儀。咱們每個人要左手端杯,右手用無名指蘸酒,彈向天,彈向地,再彈向前方,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雙手端杯一飲而盡,表示對主人們的尊敬!
進了蒙古包,主人會用新鮮的牛奶、奶茶來迎接咱們。草原上的美食很多,手扒羊肉,馬奶酒,都是待客的佳品。祝大家玩得盡興,吃得開心,住得舒適。
各位游客,拜會完了蒙古同胞,我們今天的旅程也就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身體健康!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5
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草原上的莫爾格勒河被當地人稱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點。這里是呼倫貝爾的天然牧場,每到水草豐美的季節(jié),這里就會聚集很多游牧的牧民,形成一個自然的游牧部落。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蒙古部落是依照當年成吉思汗的行帳建成的,再現了當年蒙古部落的風貌。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在這山清水秀、水草豐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個游牧部落群體。
呼倫湖是絕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云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并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占80%,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里地域遼闊,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濤激蕩的大興安嶺。
呼倫貝爾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呼倫貝爾草原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溫帶大陸性氣候,屬于半干旱區(qū),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氣候總特征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yǎng)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污染的綠色凈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它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時這里也是中外聞名的旅游勝地。
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草原上的莫爾格勒河被當地人稱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點。這里是呼倫貝爾的天然牧場,每到水草豐美的季節(jié),這里就會聚集很多游牧的牧民,形成一個自然的游牧部落。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蒙古部落是依照當年成吉思汗的行帳建成的,再現了當年蒙古部落的風貌。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在這山清水秀、水草豐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個游牧部落群體。
呼倫湖是絕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云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并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
呼倫貝爾草原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風妖和沙魔橫行,地上寸草不生,滴水如金,牧畜瀕于絕跡,牧民尸骨遍地。草原上一個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對情侶,女孩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孩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他們?yōu)榱苏炔菰,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他們降風妖、除沙魔、施甘露、布生靈,把草原打扮得格外美麗。草原人民為感謝和紀念他們,就把自己的家鄉(xiāng)取名呼倫貝爾。這就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大草原,行政區(qū)劃為呼倫貝爾盟(簡稱呼盟)。
從歷史學家翦伯贊著的《內蒙訪古》一書知道了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都是從這里向西攻打長城的大門,殺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呼倫貝爾是中國游牧民族歷史舞臺的后臺。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7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這首膾炙人口的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流傳了十幾世紀,無人知道是誰創(chuàng)作的,卻是每代人孩童時就朗朗上口的經典傳承。
遼闊的敕勒平原啊,就在那千里陰山下,那天空啊仿佛就像圓頂的帳篷,那么的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那藍藍的天空下啊,那原野是那么的遼闊無邊。當那風兒吹過,那牧草低伏,那隱沒于草叢中的牛羊啊就露了出來。
多美的畫面!這美麗的畫面一定在有著草原夢的每個人的心中!
帶著這樣的夢想,這樣美好的畫面,云兒和雪兒再次踏上了行程——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們來了……
時間不是問題,距離也不是問題,瞧!云兒從千里之外的南國廈門奔來,與故鄉(xiāng)沈陽的閨蜜雪兒相約,哈爾濱輾轉,跨越幾個省市幾千公里也只在咫尺間,只要心中有夢就背起行囊,出發(fā)!
8月22日晚當我們從哈爾濱乘上K7091,轟隆轟隆,火車長鳴,一路北上西行,草原就進入了我們的夢中……
一夜好夢,8月23日8點左右到了海拉爾,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的一個市轄區(qū),是呼倫貝爾市政府的駐地。而呼倫貝爾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呼倫貝爾的總面積比英國還要大,40%是草原,60%是森林和濕地,亞洲最大的濕地就在呼倫貝爾。與我們相約接站的小常師傅,早早已經到火車站等候了……
做旅游攻略時,四天的草原行程,自助游,希望穿越草原,尋覓越野自駕車。如何安排時間,如何穿越草原……在收集資源時,也許是一篇游記,也許是一段好評,因由已經不記得,或許哪一點走入自己的內心,或許就是一個偶然卻成就了一段緣分,包車司機小常,一個帥氣的大男生不經意走入了我和雪兒的世界,走進了我們的草原夢!也成了我們信賴的朋友!他由最初靦腆的司機,到后來變成與我們打成一片的玩伴!那幾日他也隨我們一樣發(fā)了好多微信圖片,知道他這次不僅僅是工作,一定也玩得很盡興,快樂的情緒總會彼此感染,真誠的情誼也會彼此感化……
站在海拉爾火車站,清晨的內蒙古,空氣有點清涼卻更多的是清新。深呼吸,深呼吸,就似乎洗去了一路顛簸的疲憊。清晨,金色的陽光柔柔地灑向大地,也灑在云兒和雪兒身上,小常為我們拍照留念,肆意妄為的我們則揮灑著快樂和興奮,擺著各種pose,那美麗一刻成為永久定格,也開啟了我們四天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快樂之旅……
從海拉爾火車站出發(fā),大約車行20多公里,就到達了我們第一日行程的第一站,金帳汗。這里是呼倫貝爾唯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點,位于呼倫貝爾草原“中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畔,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中國歷史上許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這里游牧,繁衍生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里秣馬厲兵,與各部爭雄,最終占據呼倫貝爾草原,金帳汗部落景點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藍天白云,彎彎河水,茵茵綠草,點點氈房,裊裊炊煙,篝火狂歡,精彩套馬,蒙古式博克,角力擂臺賽,祭敖包,返璞歸真的點點滴滴似乎就在眼前再現,一個偶然就穿越時空回到那游牧的時代……
中午吃的手扒肉,鮮嫩美味!實在盡興解饞!
下午越野車繼續(xù)穿行,一路美景眼前劃過,我們到達了第二站額爾古納濕地,這里被譽為“亞洲第一濕地”也叫根河濕地,遠觀景色十分壯觀,額爾古納河的枝流根河從這里蜿蜒流過,形成了壯觀秀麗的河流濕地景觀,可惜旅游景區(qū)規(guī)劃了游覽線路,與那濕地咫尺之遙,生生地木棧道隔絕了彼此,僅能遠觀無法親近,遠處清澈的根河靜靜流淌,曲水環(huán)抱的草甸,矮樹灌木叢生,棲息的各種候鳥也只在畫面中,僅在想象中,遺憾與可惜,此刻竟然開始羨慕古人的隨性游走……
常年出門旅游,一向不喜歡跟團,也不太喜歡去最為熱門的景點,不是景點不美,景點大約都是自然景觀的精華,可惜一旦人為的修建,那自然的美就會大打折扣,不得不去,卻每次都會略為遺憾,人聲鼎沸也讓自然景區(qū)多了世俗的繁雜,少了無為的清靜……每每出行也總是患得患失。
臨近傍晚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白樺林,游人已經散去,太陽漸漸西下,柔柔的光灑在美麗的白樺林,林中只有云兒和雪兒,我們幻化成林中仙子,盡情嬉戲,身披白絲巾與白樺林融合一體,那是純潔的精靈,身披火紅的披巾在白樺林中跳躍飛舞,那是快樂的精靈!自然,天地,人盡融。起風了,風吹過白樺林,沙沙作響,那熟悉的旋律輕輕響起,彌漫著點點憂傷……
靜靜的村莊飄著白的雪
陰霾的天空下鴿子在飛翔
白樺樹上刻著那兩個名字
他們發(fā)誓相愛用盡這一生
……
輕輕撫摸上白樺樹,感受著點滴憂傷,夕陽盡去,夜悄悄降臨,憂傷的旋律在心中淡淡回蕩……
第一天大約行駛了280公里,入住恩和。恩和小鎮(zhèn)不大,小鎮(zhèn)矗立在草原上,藍天白云下多是木式建筑,俄羅斯風格,我們就住在俄羅斯小木屋—木刻楞,小木屋很溫馨,古樸典雅,輕柔的暖暖的被,讓我們感到很舒適,并沒感到草原夜晚的涼,一夜好睡。
第二天,我們早早起床,黎明的小鎮(zhèn)與晚上的感覺又不同,逛了一圈,算是熱身,小米稀飯,酸奶,包子,雞蛋,小菜,早餐吃得簡單卻很愜意,這幾日的旅行酸奶可沒少喝,來到草原,這邊原生態(tài)的牛奶,雪糕,酸奶,牛羊肉,有機會一定要嘗嘗,旅行在外美食可不能少。
大約八點半我們從恩和出發(fā),踏上了第二天的行程。聽小常講我們這一路四天都會沿著中蘇界河西行北上,這條界河就是額爾古納河。從第二天開始我們似乎才開始了真正的草原穿越,沒再進入特別的景區(qū),都是自然風光,草原的風貌也越來越美,沿著界河一路草原穿梭,遇到風景美的地方我們就停下車來,玩?zhèn)盡興,與牛羊馬為伴,與鮮花綠草嬉戲。
一路玩得盡興,下午快三點才到室韋午餐,室韋是一個美麗小鎮(zhèn),依山傍水,額爾古納河畔,與俄羅斯小鎮(zhèn)奧洛契僅一江之隔,這里有60%的人都是俄后裔,我們就在一個俄羅斯大媽家吃飯,吃的烤羊排,她家比較特色的是近距離欣賞了俄羅斯大媽,呵,人文景觀也算千金難買。界河一定,界河兩岸的人曾經的一家人就分屬不同國家了。聽小常說這俄羅斯大媽家的女兒非常漂亮,可惜上班,沒在家,無緣見到,俄羅斯美女噢,只能想象了。大媽家的烤羊排實在一般,沒吃出什么特色,也許不是現烤的緣故吧,不過她家自釀的酸奶卻是極棒。
吃飽喝足繼續(xù)草原穿越,室韋界河,界碑,中俄友誼橋,這些都是必須去看的,今日的目的地是臨江小村落,原計劃臨江看日落,可惜風云多變,快到臨江的時候下起了大雨,只能提前入住臨江,有些遺憾,這次草原行有兩次賞日落的最好點,這臨江是其一,可惜錯過,不過聽小常說明日在黑山頭還可以看落日,期待吧……
第二日雨中入住臨江,這里也是住在木刻楞,不過這里的木刻楞和恩和的略有不同,我們住在一樓,推開門隔著一個木走廊就是草地田園,比起恩和更喜歡這里。恩和在一片草地中鋪起了板油路,現代化的氣息有點明顯,而這個臨江卻是一個村落,點點樁樁木屋都在叢林草地中。鄉(xiāng)村古樸氣息濃厚。
雨中聞著泥土芳香,是一種特別久違的感覺,伸手可及的苞米,向日葵在風中雨中向我們招手。
在小木屋中放下行李,整理行囊,怎么越整理越凌亂,心在這小木屋中根本呆不住,小常前些日子有些感冒,雪兒帶來的藥給他送去,讓他好好睡一覺,而我倆趁著雨小些就又跑出去玩耍,在自家小院前,一個破推車,一個濕漉漉的秋千搖椅,就玩了半天,直到暮靄沉沉……
第三日,天還沉浸在暮色中我們卻早早爬起,準備好好欣賞這昨日隱蔽于雨中的小村落,雨后的小村落靜悄悄地在寧靜中迎來了黎明,小村莊的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漸漸發(fā)出柔和的光輝,清澈又飄渺,我們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城市郁結已久的陰霾在這一刻全部呼去。吸入甜甜清香的草原氣息,唯愿伴我們長長久久。星星點點中已經有些許早起的游客,還有牽著馬兒的村民,問要不要騎馬到山頭轉轉。心有些雀躍,我是一向喜歡騎馬的,也喜歡親近馬,不知道為何?雪兒有些怕馬,云南之行的那次騎馬走茶馬古道還記憶猶新。算了,早上的時間可貴,草原騎馬還有機會,我們還是爬上那個小山頭去看日出吧……
同行中總會遇到些游客,在自然中大家自然而然成了片刻的朋友,互相照應,彼此都成就了對方最美麗的風景。沒用自拍桿,云兒和雪兒依然也留下美麗合影。站在小村落的山頭我們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有剎那似乎忘記了呼吸。身后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轉身就是美麗的臨江小村落,當太陽漸漸地升起,遠處的草原在光下呈現了美麗的幻景,交替變換,遠處的馬隊,由遠而近,小村落也從朦朧中漸漸蘇醒漸漸清晰,光是此刻最美麗的天使,裝扮著人間萬物。
清晨的臨江,清晨的小村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地方真想再來……
小常果然年輕,吃了感冒藥,據說發(fā)了汗,一夜好睡,病說好就好了……吃過早飯的我們,神清氣爽地在小常的帶領下,坐上我們可愛的越野車繼續(xù)我們第三日的行程。
一路九卡,八卡,七卡,正陽,草原中穿行,有時走到小路上,偶爾碰到一兩輛穿越的熟悉的車,大家彼此召喚都是快樂,穿越的樂趣也在其中,偶爾路上還會有牛穿過!大搖大擺無視后面的車輛,它們是悠然的馬路警察——牛!而穿越的我們就不時地被這馬路警察攔阻,越野車在后面跟著牛,比牛還慢的蝸行,欣賞它們搖曳的風姿,不時還看到一些不雅場面,比如尿一潑,便一坨,還要小心別濺到我們的寶貝車上,一個不小心牛的尾巴還差點甩到開著車窗的我們……車上看風景亦有危險,穿越草原的朋友,小心牛!呵!
沿途越發(fā)進入了草原的深處,這里的草原更肥沃,這里牛、羊、馬更加成群。不過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感覺還是沒有,這樣的感覺在現代的如今大約不常見吧,一般草長高了,牧民們就開始打草,沿途我們看到不少草垛,我們這邊還有界河那邊的俄羅斯,都一樣,很多草垛,現在都機械打草,成捆,這些草就是冬天牛羊的食糧,如果不打草,任其荒涼,那草應該就會很高,幾個世紀過去了,過去的牧民在這片遼闊的草原是如何生存的呢?不時思緒又會被眼前的風景帶得虛無縹緲……
第三日為了趕到黑山頭看落日,午餐也就隨便對付,又沒正點吃飯,小常跟著我們兩個也已經玩瘋。草原上我們用手機全景拍照,照合影,一個個奔跑交換手機,那一刻哪里還有大小年少,都成了自然的孩子。帥氣的小常為我們草原之行的畫面增加了一絲沉穩(wěn),陽剛!
車飛快地始上黑山頭,與落日爭跑,快點快點,落日只在瞬間!我和小常已經準備好,雪兒卻還在那兒換衣服,急煞人也!還好,當我們占據有利地形,落日還真是瞬間,剎那就躲進云層不再現身,弄得我們還一臉茫然,一臉眷戀,手捧落日還沒照到啊,美麗身姿還沒展現啊……小常說,有云,今天有云,云遮了太陽,不然落日還會溜達一會的……嗯!就這樣吧,殘缺之美,遺憾之美!想象吧!
草原之行,我們和落日的約會不知道算不算錯過……
第三日我們入住黑山頭蒙古包,弘吉剌部大營,在這兒我們遇見彩虹,而且還是雙彩虹,意外驚喜。可以從從容容拍照,彩虹給我們留了充足的時間。給足了我們面子。
夜幕在草原再次降臨,金帳內奏起了迎賓曲,大家在帳內享受著晚餐,飯后金帳外開始篝火晚會,我和雪兒也跑出帳篷,加入舞蹈的人群中,圍著篝火,圍成大圈,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跳起了蒙古舞,這里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分男女,都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8月末的草原之夜有些涼,夜幕下的點點篝火卻點燃了溫暖,溫暖不只這天,也溫暖了五湖四海而來的賓客的心。
篝火晚會在煙花中化作流星悄然落幕,草原之歌在耳畔輕輕回蕩,云兒和雪兒在部落的帳篷中穿梭,來到我們住的蒙古包,在歡樂和疲憊中入眠……
第四日我們從黑山頭出發(fā),昨日的篝火,昨日的部落,昨日的帳篷依然在身后,我們繼續(xù)順著界河,順著邊防公路西行北上,黑山頭的一個牧場,云兒和雪兒換上騎裝開始騎馬,來到草原這個項目怎樣也要體驗一下。雪兒這次騎馬表現極好,沒看到她絲毫的害怕,她的那匹馬很乖巧漂亮。我騎的這匹馬,馬馬虎虎,感覺和它有點互動不起來,它只聽馬倌的話,還是想念茶馬古道上的那匹馬~~~帶我馳騁,為我放慢或加快奔跑,那匹可以聽懂我的話,感知我的想法的馬……
穿越了黑山頭,胡列也吐胡,呼倫湖,我們來到了這次草原行程的終點滿洲里,到了滿洲里,俄羅斯建筑風格的建筑越發(fā)的多了,不過這些只為我們的草原之行做了些許點綴。
回哈爾濱的火車是晚上八點多的,所以我們還有些時間,小常又帶我們去看了套娃廣場與國門。
快樂的呼倫貝爾草原四日行,就這樣結束了,小常獨自開車踏上了回海拉爾的行程,雖然沒有了我們的陪伴,但相信他一定會想念我們,正如我們也想念他一樣,這四日容納了太多的精彩,我們塞給他的水果可記得吃?看著他分享的回程的視頻,快樂的旋律在唱響,知道他是快樂的……
清茶一杯,共祝友誼!那呼倫湖的大魚和小蝦真是鮮美!期待有天再次重逢,草原之行還有另一條線路沒走呢,阿爾山的精彩就留給下一次吧!下一次我們還會找你小常弟弟一同游玩!期待下一次的重逢!期待草原的再次相見!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8
Дамы и господа,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я хотел бы познакомить вас с нашей прекрасной степью, почемухуоренбелл степь. здесь (хорнбелл) прекрасная легенда. давным - давно в степибыла пара, девушка по имени хулунь, и мальчик по имени Белл, и однажды бес Гусунес девушку хулунь, высосал степную воду, траву и траву, и пал скот. чтобыспасти степь, спасти хулена, Бэлла и всю ночь бродили по дороге в поискахдемона. из - за усталости он упал в обморок. галлюцинации, он увидел, что хулуньпревратился в волшебство, Превратившееся в цветок оцепенения в ветер и песок.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Баер проснулся, поливал водой, хулунь восстановил себя, и демонне успокоился, и снова ограбил хулунь. чтобы спасти степь, хулунь с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лразум, чтобы взять жемчужину Бога на голове демона, и превратился в озеро, в товремя как Баер убил всех гоблинов. (Баер) не мог найти у озера хорона, горестно,в озеро. В то время, когда горы рухнули, степь образовалась в двух озерах,хулунь и Баер, и урсон плотно соединил их. степные люди называли эту степьхуленбелем, чтобы навсегда его не помнить.
площадь хулуньбера составляет 250,557 квадратных километров, в настоящеевремя население составляет 2,66 миллиона человек, является монгольским народом,в том числе Даур, эвенк, оренчунь, хань, россия и другие 36 этнических групп.степь хуленбеля известна как ? зеленая чистая Земля?, поскольку она незагрязнена.
(в степь)
Итак, мы приехали в хорнбелл Прерии. ты вдали от города, вдали от города, встепь, видишь ли, степь, как зеленый ковёр, зеленая полынь, нежно - нежно.вдали, в степи расцвели бесчисленные полевые цветы, и на туманных монгольскихсумках поднимался дым. ветер дул, трава ползла, стадо лошадей, стад крупногоскота, стадо овец плыло, везде было видно изящное зрелище ? ветер дует травуниже годовой овцы?.
(прибывает в монгольскую сумку)
Вот что мы только что видели в машине. вот вышли хозяева навстречу нам.это, конечно, не было хорошей программой приема. перед входом в монгольскуюсумку, монгольские пастухи, известные своим гостеприимством и гостеприимством,всегда выходят из сумки, чтобы встретить вас. встречая гостей, они ставят правуюруку на грудь, слегка поклоняются, вместе с "Сай, Сай - бело" (хорошо!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приветствие, гостей пригласили в сумку, мужчины сидят слева,женщины сидят справа, хозяин сидит посередине, пока вы хозяин будет подавать чайс молоком и различные молочные продукты, большие семьи, чтобы попробовать,некоторое время, а также будет подавать чай с молоком и различные молочныепродукты, чтобы все попробовать, через некоторое время, будет на кончике "карманмяса", а также принести вам "Хадар" и поклониться бокалам. вино и песни вместе,как небо и белые ветви, зелень и цветы. в народе есть песня, которая не можетбыть использована в качестве Пира. Пастухи степей, как мужчины, так и женщины,все поют, а вместо вкусных блюд, они поют степные песни и колыхаются на длиннойстепной лютне только песни, но и пляски. Здесь вы видите не только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танцы. Здесь вы увидите не только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танцы,но и ритм весёлый, и шаг вперед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танце. Теперь мыпоедем в монгольскую сумку, когда приезжают монгольские пастухи.
(выходит из Монгольской сумки)
Под голубыми небесами, вы видите беспредельную степь, стадо волов и овец,беглых рысей и опытных верховых и опытных пастухов с жеребцом, махать хлыстом,чтобы лошади галопом грать. Хотите испытать это? смело можно было бы прокатитьсяна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лошади и пробежать несколько кругов, а не на верблюде,прогуляться, если кто - нибудь не осмелится ездить на лошади или верблюде, неимеет значения, сидя в степной "лебёдке", можно найти развлечения кочевойжизни.
(описание физическ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монголов)
на глаза в степь, монгольская девушка, которая не является красивым икрасивым, какие сухожилия, дружелюбные и энергичные молодые люди? говорят, чтоэто связано с монгольским погоня за бегом и немедленным движением привычкижизни,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не следует недооценивать ту роль, которую долгое времярастить чай и молочные продукты, чтобы понять пусто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
(знакомит монгольскую кухню с обычаями)
Сначала чай с молоком: хозяин разбивает кирпичи на куски, варит их в воде,пока чай Чжэн шумит, наливает в свежее молоко, пьёт такой чай, пастух,вернувшийся из метели и мороза, нагретый телом. чашка чая с молоком, поджаренныйрис, или несколько кусочков соевого творога, баранины, даже если один прекрасныйужин, скотоводы молочные продукты, сухое молоко, кожа, тофу, сухое молоко,прохладное молоко и белое масло, масло и так далее. столовая может быть мясной имучной.
приходит в степь, не ест мяса тушкой, и это вызывает сожаление! свининатушеная руками – резать целые, смытые бараны на куски в чистой воде, варить двебочки, отделяться от огня, держать монгольский нож и резать их. монголы считают,что внешний вид мяса только побледнел, что мясо с красными кровяными нитями, чтов максимальной степени сохраняет его питательность.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одежды)
в степи круглый год можно видеть монголов в монгольском халате. монгольскийхалат является продуктом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й практики древнихпастухов. Одевайся одевайся ремнем и головными уборами. рукав верхней одеждывысокий, чтобы защитить запястье шеи от укусов комаров, а халат растягивается иможет сразу двигаться, как себе, и может быть завернута колено и колено, изапястье от холода. В 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 жизнь в степи претерпела огромныеизменения, одежда вошла в степь, но халат, в конце концов, является культурнымнаследием монголов, монгольский халат стал символо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сознания и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онцепции в глазах монголов.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монгольскую сумку)
приехал в степь, своими глазами видел монгольский тюк, но знаешь ли тыисторию его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я и его структуры?
Согласно истории. в записях хунну предки хунну жили в "северной земле" ещев тан - Яо и юй - Шуне, в коже, в войлочных шубах, в куполох, и все знали, что"небоскреб" в четырех диких местах - это юрта - монгольская юрта. С тех пористория монгольской сумки насчитывала,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более 4000 лет,монгольская сумка - история обогащения великого народа.
Говоря о конструкции сумки из Монголии: пастухи забрасывают камнями круглыйфундамент, надевают на фундамент "Хана" (стенной каркас) деревянные брусья ишерстяные веревки, с наклонными наклонностями, а также имеют "уни" (стропила). Апотом на внешней стороне листьев "Хана" и "уни" были завернуты войлок или шкурызверей, и был круглый огонек с острыми головами монгольской сумки небольшойсопротивление снежным бурям, в дождь не осталось воды, дверь маленькая и дажеземля, снег не легко собрать, сетчатая стена легко переносится, складывается длякочевой жизни, это может быть причина того, что структура монгольской сумкитысячи лет не изменилась. .
Если монгольские сумки - это монгольский дом монголов, то в степнойспецифике "лэ - э - Э" есть мобильный "дом" монголов.
сколько же следов колеи, перешедших на мельницу? сколько лет? теперь ихнельзя проверить. рёбра - это сырьё из березы. вкладыш, полотнище, ядро колеса,ось, оглобля, рама полностью изготовлена из березы, твёрдая масса, вода неподдается деформации. Потому что коляски в степи часто бегут по густой траве,густому снегу, болотам у берегов реки, потому что высокие колеса, чтобы избежатьпровала машины, гладко. пастырь падает, впереди пилотируемый, сзади за грузами.Лутор - необходимый дом и близкий друг для пастухов степных.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праздника)
в степи празднуют много, но самое известное - прерии - надаму. монгольскийязык "надаму" означает развлечения, развлечения, развлечения, игры. Общиемероприятия включали в себя скачки, борьбу, стрельбу из лука иэтно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е выступления. нагам был известен во всем мире 700 лет назад. В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 надам обычно проходит в июне - июле. Именно в это время был годобильного урожая степных пастбищ и травы. Поскольку скотоводам приходитсяпродавать скот и продукцию животноводства, покупать предметы первой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и средства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астбища обширные, скотоводческиекочевники, собирающиеся вместе и имеющие ограниченны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навомскийконгресс, естественно, также стал конференцией по обмену товарами.
Говоря о надаму, нельзя не говорить о "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и". "Огу",монгольский перевод, означает "груда", это 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е скопления камней илинасыпи, как правило, на вершине горы или холма, степи, обширные, необъятные,направления и дороги трудно подтвердить, так что люди думают об этом, каменистыенасыпи, как знак. но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долго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он постепеннопревратился в место 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я богам гор и Лутору. Это самый торжественныйобряд для монгольцев. при 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и на ковчеге должны быть вставленыветви, свисающие разноцветные полотнища или писанные бумажные флаги. и ритуал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я обычно имеет четыре вида: кровь, вино, огонь, нефрит, но влюбом случае пусть лама сожжет курение и воспламенит его, и произнесетзаклинание. и поверните все три кольца вокруг ковчега направо и налево, ибросьте на него несколько камней, и молитесь богу, чтобы он благословил иблагословил человека и животных. церемония закончилась, и люди вступили в этапсвободного и свободного приветствия. пастухи не только проводят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мероприятия, такие, как скачки, борьба, стрельба из лука, но и молят, танцуют ипоют. сейчас некоторые молодые мужчины и женщины тихо избегают людей, чтобыговорить о любви, и э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 "свидание". Однако теперь "жертвы" частоустраиваются для туристической потребности, и этикет становится проще.
(заключительные замечания)
уважаемые гости, у нас был опыт в степи, который может дать вам общее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о монгольском народе, живущем в степ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которыечувства к прекрасной степи хуленбеля. Точно так же, жители степей и степейприветствуют вас, и она будет приветствовать вас вновь с большимэнтузиазмом.
Леди и джентльмены, позвольте мне снова встретиться в степи, вхорнбелле.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9
我去過許多美麗的地方:新疆、北京、天津和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其中,最美麗的就要數呼倫貝爾了。
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那里有藍藍的天,潔白的云。那云有時像牛,有時像馬,真是千姿萬變。在天空下,有許多的藍色或白色的蒙古包。那里還有一個個的敖包,敖包上擠滿黃色、白色和藍色的哈達。那是多么神圣啊!
呼倫貝爾有遼闊無垠的碧綠野草,仿佛草地和天空融為一體。一路上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像黃色的海洋,蜜蜂快樂的在那里勞動?粗悄劬G的小麥,好像一塊綠色的地毯。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真是令人神清氣爽。再來看看膘肥體壯的牛、羊和馬。他們有的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草原上吃草;還有的在草原上悠閑地散步。好像它們才是這個草原上的主宰。在傍晚的時候,有許多火燒云在天空,它們一會變成 綿羊,一會變成狗,真是形態(tài)萬千。到了晚上,有一位俄羅斯人拉著手風琴唱著歌。還有一群俄羅斯老太太圍著火翩翩起舞。在這個寧靜的夜晚,篝火點綴了平靜的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雕樓顯得特別洋氣。
走進呼倫貝爾大草原,如同走進了畫卷。我愛呼倫貝爾大草原!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0
女士們、先生們,讓你我能的機會再次相會在草原,在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大草原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是個好日子,草原上晴空萬里,陽光明媚。正是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風光的好天氣。
各位請看,車窗外是一碧千里的草原。蔚藍的天空,飄浮的白云,五顏六色的野花構成了一幅讓人一眼望不到邊的絢麗畫卷。這里就是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草原的遼闊,也使我們的心情變得舒暢起來。城市里的噪音,生活中的煩心事,都隨著飛快轉動的車輪,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看啊!這邊牛羊遍野,那邊駿馬成群。天邊散落著白色的蒙古包和隨風招展的五色彩旗,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首人人愛唱的蒙古族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邊馬兒跑……”
現在是中午十一點。前邊就要到內蒙古第一大湖,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了。這里湖面廣大,一眼望不到邊際。說起呼倫湖,我就不能不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它的美麗傳說了。
很久很久以前,大草原突然遭到風妖和沙魔的侵襲。狂風大作,黃沙蔽日。牧民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去尋找綠色的土地。天神得知后,馬上派來一對化名為呼倫和貝爾的天鵝。它們倆與妖魔展開了殊死爭斗,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fā)生,它們倆決定永遠保護這塊秀美的草原,于是兩只天鵝分別變成了呼倫湖和貝爾湖。遼闊的湖面擋住了風沙,滋潤了牧草,使得大草原恢復了生機。當地的老百姓把它們倆的名字連在一起,便把這里稱作呼倫貝爾大草原了。
游客們,剛剛乘快艇游完了呼倫湖,現在已經是下午五點鐘了。咱們該拜訪一下當地的蒙古族同胞,在蒙古包里休息、用餐了。
走進蒙古包,蒙古族的姑娘們是要向咱們敬下馬酒的。這是蒙古族的一種迎接貴賓的禮儀。咱們每個人要左手端杯,右手用無名指蘸酒,彈向天,彈向地,再彈向前方,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雙手端杯一飲而盡,表示對主人們的尊敬!
進了蒙古包,主人會用新鮮的牛奶、奶茶來迎接咱們。草原上的美食很多,手扒羊肉,馬奶酒,都是待客的佳品。祝大家玩得盡興,吃得開心,住得舒適。
各位游客,拜會完了蒙古同胞,我們今天的旅程也就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身體健康!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兒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夜以繼日,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他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那朵枯萎了的花,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即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片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實際上,呼倫、貝爾都是蒙古語,分別指以魚為食的雌水獺和雄水獺,兩個湖緣此得名,兩湖周邊的草原和地級市遂分別得名為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市面積為25.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現有270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連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俄羅斯等族共3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地區(qū)。呼倫貝爾市轄海拉爾區(qū)、滿洲里市、扎蘭屯市、牙克石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等1區(qū)、5市、7旗。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鎮(zhèn),遠離了鬧市喧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優(yōu)美景象。這里最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有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和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區(qū)等。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2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呼倫貝爾)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的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日以繼夜,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使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版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為250.557平方公里,現有266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其中有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漢滿、俄羅斯等36個民族組成。呼倫貝爾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稱之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市,遠離了鬧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年羊”的優(yōu)美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賽白努”(好!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支、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jié)奏歡快,舞步剛勁在現代民族舞蹈,F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或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人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盤腱突露、充滿誼氣與力度?據說這與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對長期以來養(yǎng)育了解空虛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壯盤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鄭著茶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以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離火起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營養(yǎng)。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弛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腿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各位服裝已進入草原,但是,袍服畢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說說蒙古包的構造:牧民用石塊壘起圓形房基,把木桿和皮毛繩穿成的“哈納”(墻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狀,并搭上“烏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納”和“烏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氈或獸皮,一座呈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墻便于搬遷時折疊,適合游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
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是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幅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濃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暢通無陰。牧人倒揚(搬家),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介紹蒙古族節(jié)慶)
草原上的節(jié)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澳沁_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頭肥壯的豐收季節(jié)。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鞍桨保晒耪Z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壘石成堆,當做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的祭禮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育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傳統(tǒng)的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tǒng)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興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歡迎大家,她將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3
遠方的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遼闊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闊的草原哺育著熱情好客的民族,我代表草原人民,代表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各位的到來。
首先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此次旅行將由X師傅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度過一次愉快的旅程。 機場景觀大道
現在我們離開的是呼倫貝爾東山機場,1932年,日本關東軍在這里修建并且試機成功,它是國家1級4D級機場,位于海拉爾區(qū)東山,距離市區(qū)約3.8公里,20--年正式更名為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現在已經開通了50多條航線。前面我們看到的雕塑就是生長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坐著的是他的母親克額侖;站著的是他的大妃孛兒帖;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是被譽為城市名片之路的機場景觀大道,景觀大道公路全長4.025公里,路邊的馬頭琴、勒勒車、長調、呼麥等雕塑構成了民族風情,提高了呼倫貝爾的城市品位和層次;群雕象征著和諧、歡迎、騰飛、展示了草原上流傳千百年的動人傳說;蘇魯錠雕塑象征著草原興旺,事業(yè)騰飛。由3個酥油燈雕塑組成的群雕代表著草原人民無限的關懷和祈禱;兄弟會雕塑再現了哈薩爾王兄在草原上相會的情景,也將成為我們這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行的前方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座小城,就是海拉爾?赡苡械膱F友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到呼倫貝爾旅游怎么就到了海拉爾呢?這我就有必要和大家解釋一下了。呼倫貝爾是一個地級市,海拉爾是一個縣級市,其實海拉爾只是呼倫貝爾的一部分,它是呼倫貝爾的中心城市,就像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一樣,海拉爾也是呼倫貝爾的首府城區(qū),它是呼倫貝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說海拉爾是呼倫貝爾的一個統(tǒng)稱,那么呼倫貝爾草原就是以海拉爾草原為中心的;海拉爾區(qū)于清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建成,已有270多年的歷史,當時稱“呼倫貝爾城”。海拉爾區(qū)總面積1440平方公里,
全區(qū)有28個民族,總人口達26萬人。素有“草原之都”的美譽。
我們現在旅游車所在地就是海拉爾的勝利大街。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路是學府路,顧名思義,在這條路上坐落著一所國家二類本科院校-呼倫貝爾學院。
成吉思汗廣場、市人民醫(yī)院
那么請大家往車窗的左前方和右前方看,右前方呢,是呼倫貝爾市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共同打造的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那到底是哪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一會兒我將為大家慢慢道來,F在大家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廣場就是以千年偉人成吉思汗命名的成吉思汗廣場,這座廣場是至今為止呼倫貝爾市境內最大的廣場,也是海拉爾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人說廣場就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的“客廳”,那么成吉思汗廣場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大的會客廳,廣場總面積25.5公頃,前面看到的主題雕塑是千年偉人成吉思汗上馬出征的圖景,他的方向正對額爾古納,那為什么要對著額爾古納那?因為額爾古納是蒙古人的發(fā)源地,它象征著望故鄉(xiāng)。
海拉爾市政府
大家現在看到的位于我們車窗右側紅瓦綠墻、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早的市政府,它修建于1945年,是按照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王爺廟建成的,也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中央橋、伊敏河
我們現在踏上的這座橋就是海拉爾的中央橋,也是海拉爾的景觀之一,它于1942~1944年修建,當時稱興安橋,橋長323.9米、寬7米,為鋼筋盤混凝土橋。橋的東西兩端建設了歐式鐘樓。海拉爾三面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分別是東山、西山和北山,而這“一水中流”就是我們腳下的這條伊敏河,伊敏河是海拉爾河最大的一級支流,鄂溫克語意為“可飲用的水”。全長359公里,這條河是蒙古人的生命河,在橋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河東、河西,河東就是我們旅游車剛剛行駛的那條街,它是海拉爾的市政府中心,河西是商業(yè)中心。也就是我們即將要到達的街區(qū),同時,河西是海拉爾區(qū)人民最大的購物廣場。
商業(yè)區(qū)
前方下了中央橋我們就進入了河西區(qū),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家看在車窗的右前方那座高大的建筑,就是海拉爾的本土品牌,友誼商廈,它完全是按照一種現代化的購物中心來設計的。外觀宏偉、裝潢考究,內部設施齊備,購物環(huán)境優(yōu)雅、舒暢;它已有三十多個分店,可以說是與我們海拉爾人的出行、購物密不可分的。
這里就到了海拉爾的商業(yè)中心地帶,也就是海拉爾的三角地,這里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和購物中心,他的意義遠超過一條普通街道的內涵,它的美觀與否,直接關系到海拉爾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改建后的三角地中心地帶,就像一座街心花園;我們可以看到翠綠的草坪、牛拉勒勒車雕塑和數十個街燈組成了三角地街心整體布局,這樣的圖景展現了牧民們的生活方式。
剛才跟大家提到了呼倫貝爾的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那么現在我就為大家講一下具體都是哪些;呼倫貝爾自20--年撤盟立市改為呼倫貝爾市,現在是全國最大的地級市,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而這2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將近300萬的人口,一個區(qū)就是我們現在旅游車的所在地海拉爾區(qū)。五個市分別是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七個旗則是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陳巴爾虎旗。呼倫貝爾市就是由這13個旗市區(qū)共同組建的。而我們行程的這幾天將要穿越這25.3萬平方公里的部分土地,現在呢,請大家看我們車窗外兩側的建筑,海拉爾的建筑是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六十周年大慶的時候,呼倫貝爾市政府對海拉爾城區(qū)的房屋進行了修建,而這一做法被當年人稱為“穿衣戴帽”工程。海拉爾不僅有傳統(tǒng)的平房和高大的樓房,還有俄羅斯風格的木刻楞房,一些樓頂有蒙古包式和俄羅斯式的建筑,為這座城市增添了草原氣息和俄羅斯異國情調。
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大家看車窗左側,這里就是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它的前身是海拉爾公園,是為了紀念在解放戰(zhàn)役中犧牲的蘇聯紅軍烈士,里面有紅軍烈士紀念塔。蘇聯
紅軍烈士紀念塔總高為16.25米,塔身為八棱型,頂端有一顆金星,正面用俄文刻著“為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塔基南北兩側刻有27名陣亡官兵的姓名、軍銜和出生年月。
客運站
現在位于我們汽車左側的就是我們海拉爾區(qū)的客運站,那有的游客肯定就在想,客運站哪個城市沒有?沒有什么重要的;在這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說一下了,我們剛剛說的呼倫貝爾包括的十三個旗市區(qū)中還有很多蘇牧、嘎查這樣的小地方,就相當于我們平時說的鄉(xiāng)、鎮(zhèn),包括旗市之間,這樣的地方生活著很多勤勞樸實的牧民,而由于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地方是不通火車的,所以說客運是我們呼倫貝爾地區(qū)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大家剛剛也看到了,每天這里都會聚集成百上千的人來等待客運。
立交橋
前面我們看到的就是當地著名的立交橋,它位于市區(qū)的北部,橫跨濱州鐵路,螺旋展線的造型簡潔明快。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的車窗的右側看,大家猜一下我們看到的這個綠色的管道是什么?如果猜對了 我會給大家一些小獎勵,品嘗一下海拉爾的大雪糕。(議論出結果中)。好了 剛剛聽到了很多答案,有的說是煤氣管道,有的說是石油管道,而我們坐在--坐位上的那位先生/女士,答對了。它是輸送暖氣的。而我們現在車行右側看到的這個建筑呢就是海拉爾的熱電廠。這個熱電廠對于呼倫貝爾來說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呼倫貝爾屬寒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良短促,春季干燥風大,秋季氣溫聚降。霜凍早,可以說我們呼倫貝爾的供暖期長達8個月之久。呼倫貝爾冬天特別的寒冷,最冷的時候能達到零下四十二度左右,根河市能達到零下五十度左右。而現在呢很多人都在說,熱電廠建的位置離城區(qū)這么近到底合不合理,主要還是污染問題,但是呼倫貝爾市政府對環(huán)保這一塊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前方看,我們看到的這個就是海拉爾的北山,北山上有一個世界反法西斯紀念園,當年呢,日本人在這里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我們看到北山上有很多的樹,這些樹就是當年日本人栽種的,可能有的團友就會想到日本人終于在中國做了一件好事,如果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日本人當年在北山的地下建立了日偽工事,它是日本關東軍17處要塞中規(guī)模最大、軍事設備保存最完整的要塞。北山的樹木可以為他們所建的工事做一個掩護,因為當時這場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性質的戰(zhàn)爭,其中有中國、蒙古國、蘇聯 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當我們的空軍在北山飛行時由于樹木做掩護很難發(fā)現日本人的軍事所在地。當年日本人在北山修建日偽工事是有原因的;海拉爾這個城市在軍事上來講是屬于易守難攻的城市,海拉爾是三山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就是我們飛機場的所在地東山、我們看到的北山還有一個是西山,一水就是我們剛剛橋下看到的伊敏河,F在我們的旅游車已經行駛到海北一橋,海北一橋流淌的就是伊敏河,伊敏河從海拉爾的城區(qū)緩緩流過匯入前方不遠處的海拉爾河。那么現在我們的旅游車馬上就要行駛到海北二橋了,這里是伊敏河與海拉爾河的交匯處。大家可以看到的橋下流淌的這條河流,這條河流就是海拉爾河,那么這一路上我不只一次的和大家提到過海拉爾,海拉爾具體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看這條河,海拉爾的名稱就是因這條河而得名,當時在這條河的兩岸長滿了野韭菜。而野韭菜的蒙語“哈里亞爾”意為漢語很像海拉爾,而蒙古族有以動植物的名稱給山川河流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條河稱為海拉爾河。那么在清朝末年東清鐵路修建到海拉爾的時候建立了鐵路,有了鐵路就一定要有一個火車站、火車站建立了之后、就要有一個名字,所以當時蒙古族就以海拉爾河的名字給這個火車站命名。當時,這個城市叫做“呼倫貝爾城”,那么隨著火車站的建立,客流量越來越大,很多山西、河北的商人來此做貿易,海拉爾的火車站就越來越出名,逐漸替代了它原來的名字“呼侖貝爾城”。而蒙古族也有以山川河流的名稱給城市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座小城叫做海拉爾,海拉爾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歡迎大家來到呼倫貝爾觀光游覽!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美麗的草原為什么叫呼倫貝爾草原。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伙兒叫貝爾。一天,妖魔莽古斯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致使牧草枯黃,牲畜倒斃。為了救草原,救呼倫,貝爾夜以繼日,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于勞累,他昏倒在地;糜X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朵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后,用水澆灌那朵枯萎了的花,呼倫恢復了人身。妖魔不罷休,重新搶回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智取了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悲痛欲絕,縱身躍入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泊,即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聯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yōu)榱擞肋h懷念他(她)們,就把這片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實際上,呼倫、貝爾都是蒙古語,分別指以魚為食的雌水獺和雄水獺,兩個湖緣此得名,兩湖周邊的草原和地級市遂分別得名為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市面積為25.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現有270萬人口,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連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俄羅斯等族共3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地區(qū)。呼倫貝爾市轄海拉爾區(qū)、滿洲里市、扎蘭屯市、牙克石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等1區(qū)、5市、7旗。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已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你我遠離了城鎮(zhèn),遠離了鬧市喧囂,走進了草原。你看,草原猶如碧綠的地毯,綠茵茵、軟綿綿。往遠看,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的蒙古包上升起縷縷炊煙。微風吹來,牧草飄動,馬群、牛群、羊群飄來飄去,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優(yōu)美景象。這里最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有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和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區(qū)等。
〔來到蒙古包〕
這就是剛才我們在車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了,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蒙古包之前,我先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不管您來到哪座蒙古包前,素以熱情好客著稱的蒙古牧民在聽到有人來的腳步聲時,他們總是走出包外熱情迎接你。迎客時,他們將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禮,隨著“賽白呶!”(您好!)的問候,客人被請入包內。男坐左,女坐右,人坐中間,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會端上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請大家品嘗。過一會兒,又會端上“手扒肉”,同時,還會向您獻上“哈達”,敬上美酒。美酒和歌聲在一起,就像藍天和白云、綠草和鮮花在一起。在民間有無歌不成酒宴之說。草原牧人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唱。在敬酒過程中,輔佐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揚動聽的馬頭琴聲。長期生活在廣袤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僅能歌,而且善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還會看到節(jié)奏歡快、舞步剛勁的現代民族舞蹈,F在我們就進蒙古包,當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或者說當一回蒙古人。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云之下,你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騰的駿馬和有著嫻熟騎馬技能的牧民手持套馬桿、揮動馬鞭策馬馳騁的英姿。想體驗一下嗎?膽大的不妨騎上蒙古馬跑上幾圈,要不騎上駱駝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騎馬、騎駱駝的話,沒關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車”,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族同胞的身體狀況〕
到草原親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個不是風姿綽約、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個不是筋骨強壯、充滿豪氣與力量?據說這與蒙古族平素喜歡追逐奔跑和馬上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長期以來養(yǎng)育了這個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強筋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主人把磚茶搗成碎末,加水熬煮,待茶水卷著茶沫嘩嘩響起時,倒進鮮牛奶反復熬,聞著香,奶茶即成。喝著這樣的奶茶,從風雪嚴寒中歸來的牧人頓時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幾塊奶豆腐、幾塊熟羊肉,就算一頓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酪和白油、黃油等。正餐可用肉食與面食調劑。
來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遺憾呢!手扒肉是把宰殺、剝皮后洗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在清水里煮,開上兩滾即離火起鍋,持蒙古刀,手把著帶骨肉邊割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表剛變白,肉里透著微紅的血絲,這才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肉的鮮嫩和營養(yǎng)。
〔介紹蒙古族服飾〕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袍要配上腰帶和頭飾。袍子領高袖長,為的是保護脖子手腕不被蚊蟲叮咬;袍身松馳寬展,既能馬上運動自如,又可裹住膝蓋腳腕不受風寒。而今,草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包和勒勒車〕
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和勒勒車?墒牵阒烂晒虐臍v史和勒勒車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類似流傳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狀的住宿建筑物。從廣義上推算,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輻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深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于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可保暢通無阻。牧人倒場(搬家),勒勒車前邊載人,后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伙伴。
〔介紹蒙古族節(jié)慶〕
草原上的節(jié)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20xx年前就聞名于世,F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jié)。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因草原遼闊,牧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于是人們就想到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志。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熱烈的祭祀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傳統(tǒng)的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誦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順時針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樂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tǒng)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游客們參與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游的需要而舉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天下第一曲水莫爾格勒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西麓,流淌于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河長319公里,流域面積4987平方公里。自東北向西南流經陳巴爾虎旗全境,流域內地勢平坦開闊,河流落差較小,河道異常彎曲,似“九曲回腸”,因經著名作家老舍品題為“全國第一曲”,遂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美譽。兩岸水草豐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場和草原旅游勝地。下游流經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注入呼和諾爾湖,又于湖東南流出而歸入海拉爾河。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水肥草美,風光奇秀,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西北部古老的巴爾虎草原中心地帶,310國道從旁經過,距海拉爾區(qū)45公里,距滿洲里市110公里。呼和諾爾草原是我國目前少數未受任何工業(yè)污染和農業(yè)開發(fā)的天然優(yōu)良草原之一,在國內草原旅游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和獨特性。 在自然旅游資源方面,該旅游區(qū)形成了以草原自然生態(tài)景觀為主,河流、湖泊、礦泉、冰雪、蘆葦等多樣類型為輔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呼和諾爾”,蒙古語意為“青藍色的湖”,面積12平方公里。湖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與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共同構成了一幅別具風格的自然畫卷,使這里成為草原生態(tài)觀光的理想之地。
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巴爾虎蒙古族以千百年沿襲至今的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禮儀向來自遠方的游客訴說著他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著這里作為北方游牧民族成長搖籃的風采。這里濃縮著呼倫貝爾草原的精華,游呼倫貝爾草原,不可不來呼和諾爾草原旅游區(qū)噢!旅游區(qū)建有大型多功能蒙古包,可容納600人同時就餐,另外還有大小蒙古包幾十頂,供游人住宿。設有射箭、摔跤、騎馬、訪問牧民家庭、觀看馴馬、套馬表演、祭敖包、篝火晚會、乘船游湖等活動項目。該旅游區(qū)(中心地帶),1997年被評為內蒙古十佳旅游景點之一,現為國家3A級旅游區(qū)。游牧圣地——金帳汗部落草原旅游區(qū)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區(qū)位于呼倫貝爾草原有“中國第一曲水”之稱的莫爾格勒河下游東畔,是呼倫貝爾惟一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區(qū)。這里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中國歷史上許多北方馬背民族都曾在這里游牧、繁衍生息。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里秣馬厲兵,與各部落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的布局,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來到這山青水秀、水草豐美的地方搭包放牧,自然形成一個游牧部落群體。藍藍天空,白白云朵,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裊裊炊煙和濃濃民族風情,使這里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游牧圣地。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區(qū),現為國家2A級旅游區(qū)。一位頗有詩才的游客來呼倫貝爾草原的這兩個旅游區(qū)游覽后即興作《草原行吟》四首,情真意切,頗為感人。
獨特風情憑體驗,此行最是樂逍遙。朋友們,誰的詩寫得好,也請留下您的大作、墨寶,既可作為呼倫貝爾草原之旅的紀念,也可供后來者賞析,啟迪旅游者的心靈!步Y束語〕
各位尊貴的客人,我們在草原上有過的這樣一段體驗,可能使各位對草原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吧,對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可能也增進了一些感情。同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喜愛大家,歡迎大家的到來,他們都以極大的熱情期待著各位再次光臨。
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能有機會再次相會在呼倫貝爾草原!
關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導游詞 篇15
遠方的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遼闊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闊的草原哺育著熱情好客的民族,我代表草原人民,代表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各位的到來。
首先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呼倫貝爾市全景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此次旅行將由X師傅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度過一次愉快的旅程。 機場景觀大道
現在我們離開的是呼倫貝爾東山機場,1932年,日本關東軍在這里修建并且試機成功,它是國家1級4D級機場,位于海拉爾區(qū)東山,距離市區(qū)約3.8公里,20xx年正式更名為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現在已經開通了50多條航線。前面我們看到的雕塑就是生長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坐著的是他的母親克額侖;站著的是他的大妃孛兒帖;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是被譽為城市名片之路的機場景觀大道,景觀大道公路全長4.025公里,路邊的馬頭琴、勒勒車、長調、呼麥等雕塑構成了民族風情,提高了呼倫貝爾的城市品位和層次;群雕象征著和諧、歡迎、騰飛、展示了草原上流傳千百年的動人傳說;蘇魯錠雕塑象征著草原興旺,事業(yè)騰飛。由3個酥油燈雕塑組成的群雕代表著草原人民無限的關懷和祈禱;兄弟會雕塑再現了哈薩爾王兄在草原上相會的情景,也將成為我們這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行的前方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這座小城,就是海拉爾?赡苡械膱F友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到呼倫貝爾旅游怎么就到了海拉爾呢?這我就有必要和大家解釋一下了。呼倫貝爾是一個地級市,海拉爾是一個縣級市,其實海拉爾只是呼倫貝爾的一部分,它是呼倫貝爾的中心城市,就像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一樣,海拉爾也是呼倫貝爾的首府城區(qū),它是呼倫貝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說海拉爾是呼倫貝爾的一個統(tǒng)稱,那么呼倫貝爾草原就是以海拉爾草原為中心的;海拉爾區(qū)于清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建成,已有270多年的歷史,當時稱“呼倫貝爾城”。海拉爾區(qū)總面積1440平方公里,
全區(qū)有28個民族,總人口達26萬人。素有“草原之都”的美譽。
我們現在旅游車所在地就是海拉爾的勝利大街。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路是學府路,顧名思義,在這條路上坐落著一所國家二類本科院校-呼倫貝爾學院。
成吉思汗廣場、市人民醫(yī)院
那么請大家往車窗的左前方和右前方看,右前方呢,是呼倫貝爾市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共同打造的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那到底是哪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一會兒我將為大家慢慢道來,F在大家向車窗的左側看,我們現在看到的廣場就是以千年偉人成吉思汗命名的成吉思汗廣場,這座廣場是至今為止呼倫貝爾市境內最大的廣場,也是海拉爾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有人說廣場就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的“客廳”,那么成吉思汗廣場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大的會客廳,廣場總面積25.5公頃,前面看到的主題雕塑是千年偉人成吉思汗上馬出征的圖景,他的方向正對額爾古納,那為什么要對著額爾古納那?因為額爾古納是蒙古人的發(fā)源地,它象征著望故鄉(xiāng)。
海拉爾市政府
大家現在看到的位于我們車窗右側紅瓦綠墻、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我們呼倫貝爾最早的市政府,它修建于1945年,是按照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王爺廟建成的,也是我們呼倫貝爾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中央橋、伊敏河
我們現在踏上的這座橋就是海拉爾的中央橋,也是海拉爾的景觀之一,它于1942~1944年修建,當時稱興安橋,橋長323.9米、寬7米,為鋼筋盤混凝土橋。橋的東西兩端建設了歐式鐘樓。海拉爾三面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分別是東山、西山和北山,而這“一水中流”就是我們腳下的這條伊敏河,伊敏河是海拉爾河最大的一級支流,鄂溫克語意為“可飲用的水”。全長359公里,這條河是蒙古人的生命河,在橋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河東、河西,河東就是我們旅游車剛剛行駛的那條街,它是海拉爾的市政府中心,河西是商業(yè)中心。也就是我們即將要到達的街區(qū),同時,河西是海拉爾區(qū)人民最大的購物廣場。
商業(yè)區(qū)
前方下了中央橋我們就進入了河西區(qū),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家看在車窗的右前方那座高大的建筑,就是海拉爾的本土品牌,友誼商廈,它完全是按照一種現代化的購物中心來設計的。外觀宏偉、裝潢考究,內部設施齊備,購物環(huán)境優(yōu)雅、舒暢;它已有三十多個分店,可以說是與我們海拉爾人的出行、購物密不可分的。
這里就到了海拉爾的商業(yè)中心地帶,也就是海拉爾的三角地,這里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和購物中心,他的意義遠超過一條普通街道的內涵,它的美觀與否,直接關系到海拉爾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改建后的三角地中心地帶,就像一座街心花園;我們可以看到翠綠的草坪、牛拉勒勒車雕塑和數十個街燈組成了三角地街心整體布局,這樣的圖景展現了牧民們的生活方式。
剛才跟大家提到了呼倫貝爾的七個旗五個市一個區(qū),那么現在我就為大家講一下具體都是哪些;呼倫貝爾自20xx年撤盟立市改為呼倫貝爾市,現在是全國最大的地級市,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而這2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將近300萬的人口,一個區(qū)就是我們現在旅游車的所在地海拉爾區(qū)。五個市分別是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七個旗則是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陳巴爾虎旗。呼倫貝爾市就是由這13個旗市區(qū)共同組建的。而我們行程的這幾天將要穿越這25.3萬平方公里的部分土地,現在呢,請大家看我們車窗外兩側的建筑,海拉爾的建筑是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六十周年大慶的時候,呼倫貝爾市政府對海拉爾城區(qū)的房屋進行了修建,而這一做法被當年人稱為“穿衣戴帽”工程。海拉爾不僅有傳統(tǒng)的平房和高大的樓房,還有俄羅斯風格的木刻楞房,一些樓頂有蒙古包式和俄羅斯式的建筑,為這座城市增添了草原氣息和俄羅斯異國情調。
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大家看車窗左側,這里就是蘇聯紅軍烈士陵園, 它的前身是海拉爾公園,是為了紀念在解放戰(zhàn)役中犧牲的蘇聯紅軍烈士,里面有紅軍烈士紀念塔。蘇聯
紅軍烈士紀念塔總高為16.25米,塔身為八棱型,頂端有一顆金星,正面用俄文刻著“為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塔基南北兩側刻有27名陣亡官兵的姓名、軍銜和出生年月。
客運站
現在位于我們汽車左側的就是我們海拉爾區(qū)的客運站,那有的游客肯定就在想,客運站哪個城市沒有?沒有什么重要的;在這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說一下了,我們剛剛說的呼倫貝爾包括的十三個旗市區(qū)中還有很多蘇牧、嘎查這樣的小地方,就相當于我們平時說的鄉(xiāng)、鎮(zhèn),包括旗市之間,這樣的地方生活著很多勤勞樸實的牧民,而由于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地方是不通火車的,所以說客運是我們呼倫貝爾地區(qū)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大家剛剛也看到了,每天這里都會聚集成百上千的人來等待客運。
立交橋
前面我們看到的就是當地著名的立交橋,它位于市區(qū)的北部,橫跨濱州鐵路,螺旋展線的造型簡潔明快。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的車窗的右側看,大家猜一下我們看到的這個綠色的管道是什么?如果猜對了 我會給大家一些小獎勵,品嘗一下海拉爾的大雪糕。(議論出結果中)。好了 剛剛聽到了很多答案,有的說是煤氣管道,有的說是石油管道,而我們坐在坐位上的那位先生/女士,答對了。它是輸送暖氣的。而我們現在車行右側看到的這個建筑呢就是海拉爾的熱電廠。這個熱電廠對于呼倫貝爾來說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呼倫貝爾屬寒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良短促,春季干燥風大,秋季氣溫聚降。霜凍早,可以說我們呼倫貝爾的供暖期長達8個月之久。呼倫貝爾冬天特別的寒冷,最冷的時候能達到零下四十二度左右,根河市能達到零下五十度左右。而現在呢很多人都在說,熱電廠建的位置離城區(qū)這么近到底合不合理,主要還是污染問題,但是呼倫貝爾市政府對環(huán)保這一塊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
現在請大家往我們車窗的左前方看,我們看到的這個就是海拉爾的北山,北山上有一個世界反法西斯紀念園,當年呢,日本人在這里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我們看到北山上有很多的樹,這些樹就是當年日本人栽種的,可能有的團友就會想到日本人終于在中國做了一件好事,如果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日本人當年在北山的地下建立了日偽工事,它是日本關東軍17處要塞中規(guī)模最大、軍事設備保存最完整的要塞。北山的樹木可以為他們所建的工事做一個掩護,因為當時這場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性質的戰(zhàn)爭,其中有中國、蒙古國、蘇聯 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當我們的空軍在北山飛行時由于樹木做掩護很難發(fā)現日本人的軍事所在地。當年日本人在北山修建日偽工事是有原因的;海拉爾這個城市在軍事上來講是屬于易守難攻的城市,海拉爾是三山環(huán)山一水中流,三山就是我們飛機場的所在地東山、我們看到的北山還有一個是西山,一水就是我們剛剛橋下看到的伊敏河,F在我們的旅游車已經行駛到海北一橋,海北一橋流淌的就是伊敏河,伊敏河從海拉爾的城區(qū)緩緩流過匯入前方不遠處的海拉爾河。那么現在我們的旅游車馬上就要行駛到海北二橋了,這里是伊敏河與海拉爾河的交匯處。大家可以看到的橋下流淌的這條河流,這條河流就是海拉爾河,那么這一路上我不只一次的和大家提到過海拉爾,海拉爾具體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看這條河,海拉爾的名稱就是因這條河而得名,當時在這條河的兩岸長滿了野韭菜。而野韭菜的蒙語“哈里亞爾”意為漢語很像海拉爾,而蒙古族有以動植物的名稱給山川河流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條河稱為海拉爾河。那么在清朝末年東清鐵路修建到海拉爾的時候建立了鐵路,有了鐵路就一定要有一個火車站、火車站建立了之后、就要有一個名字,所以當時蒙古族就以海拉爾河的名字給這個火車站命名。當時,這個城市叫做“呼倫貝爾城”,那么隨著火車站的建立,客流量越來越大,很多山西、河北的商人來此做貿易,海拉爾的火車站就越來越出名,逐漸替代了它原來的名字“呼侖貝爾城”。而蒙古族也有以山川河流的名稱給城市命名的習俗,所以就把這座小城叫做海拉爾,海拉爾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