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民大會堂導(dǎo)游詞(精選3篇)
青島人民大會堂導(dǎo)游詞 篇1
人民大會堂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cè),建于1958年,到1959年完工。人民大會堂的建筑面積為171800平方米,中央部分最高46.5米,整組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正門(東門)臺階寬83米,高5米,有12根高達25米大理石鑲嵌的擎天廊柱。五扇金色的大銅門,正門南北兩側(cè)各有與墻色相同的大圓柱18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高懸在正門上方。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國事會議的地方。它由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北部宴會廳和南部人大辦公樓三部分組成。
人民大會堂中央部分: 萬人大禮堂是人民大會堂的主體建筑,東西進深60米,南北寬76米,高32米,穹隆頂。萬人大禮堂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臺。一層座位為代表席,每個座位有電子表決器和12種語言的譯意風(fēng)。主席臺600平米,設(shè)座300個,有聲、光、電設(shè)備。禮堂頂部有500盞滿天星燈和一個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圍以葵花環(huán)和三層水波形暗燈槽,一層大于一層。
人民大會堂北部宴會廳: 宴會廳是舉行國宴和盛大招待會的地方,其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面積共7000多平方米,可容納5000人的宴會和1萬人的酒會。宴會廳四周共有28根瀝粉貼金廊柱,天花板飾有玻璃鋼壓花圖案和彩色藻井。
人民大會堂南部人大辦公樓: 辦公樓部分包括33個會議廳,分別以中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命名,各個會議廳均按地方特色裝飾布置。為旅游團隊參觀方便,二樓設(shè)有外賓休息廳。
青島人民大會堂導(dǎo)游詞 篇2
青島市人民會堂位于青島市太平路9號,于1959年5月動工興建,1960年5月30日正式完工。占地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其建筑設(shè)計參照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莊嚴雄偉,氣勢壯觀,是青島市目前規(guī)模最大、設(shè)備最好的一處會堂和演出場地。20xx年被青島市政府評為歷史優(yōu)秀建筑。
青島市人民會堂坐落在聞名遐邇、風(fēng)景秀麗的前海風(fēng)景區(qū),與觀海聽潮的棧橋和燈塔玉立的小青島遙遙相望,周圍擁簇著塔松、綠樹,融匯了自然美與人工美,環(huán)境幽雅清新,是舉辦文藝演出、會慶展覽、商貿(mào)洽談的黃金地點。
為迎接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青島市人民政府投資三千萬元改造會堂。改建后的人民會堂設(shè)有舒適的觀眾坐席1450個,化妝間8間,服裝間2間,琴房2間。舞臺臺寬16米,臺深18米,臺高9米,兩側(cè)副臺各290平方米,電腦數(shù)控電動吊桿37道。臺口兩側(cè)裝有液晶大屏幕顯示屏。此外,還為斯坦威鋼琴單設(shè)了一間恒溫恒濕專用琴房,以及中央冷暖空調(diào)。會堂還配備電腦數(shù)控?zé)艄饪刂剖、電腦數(shù)控音效控制室和具有國際水準的反音罩。
青島市人民會堂曾多次舉辦國內(nèi)、國際重要會議,至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shù)表演團體在這里舉辦過不同藝術(shù)風(fēng)格的演出活動。
青島人民大會堂導(dǎo)游詞 篇3
小青島位于膠州灣入?诒眰(cè)的青島灣內(nèi),因其與黃島遙遙相對,彼黃此青而得名。小青島原是一個獨立的小島,距海岸720米,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海拔17.2米,面積為1.2公頃,綠地面積0.88公頃,綠化率73.3%。
四十年代初東面筑起初具規(guī)模的“防波堤”與陸地相接,后有人視其形如琴,又名琴島。1898年,德國租占膠州后,在島上建起燈塔。
解放后,該島一直為我海軍快艇支隊沿用,并對燈塔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現(xiàn)塔高15.5米,塔身白色,呈八角形,是國內(nèi)外船只進出膠州灣的重要標志。每當夜幕降臨以后,塔上的紅燈與棧橋上的燈光在碧波上浮動,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圖畫,故“琴嶼飄燈”被譽為青島十大景觀之一,被作為青島市的標志之一。
1987年12月31日,島上駐軍遷出,交園林建設(shè)。1988年6月,“小青島公園”建成竣工,正式對游客開放。全島以植黑松為主,栽櫻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春夏秋三季開花的觀賞植物。斑駁秀麗的山巖,蔥翠欲滴的樹木,捧出一座白色的燈塔,如芙蓉出水、仙子凌波。島上還有海韻廳、神怡舫和琴島仙女雕塑,島之南端建飄臺一處,供眺望海景,或觀浪、或垂釣、或漫步曲徑,都會使你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