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靈山寺導游詞(精選3篇)
麗水靈山寺導游詞 篇1
靈山寺位于麗水城郊,甌江支流好溪下游的靈山風景區(qū),8 路公交車直達,交通便利。靈山寺建在半山處,背靠靈山,面向甌江,空氣清新,風景優(yōu)美。
驅(qū)車沿著麗水的麗陽街,從家出發(fā),行約十五分鐘便到了麗水的千年古剎——靈山禪寺(靈山寺)!其實,還未行至寺腳,沿路所設的賣香火小攤販便提前向我們預告:“離靈山寺這個香火鼎旺之地不遠啦!”呵呵,因而,此地并不是個難找之地,有名著呢!市區(qū)的8路公交車所顯示的終點站——“靈山寺”,更是像一塊活動的廣告牌,天天在街上打靈山這張“旅游名片”!靈山寺自然和其他的寺廟一樣,是依山而建的,這山便是那靈山。
山本該給人一種“穩(wěn)”“重”之感,一個“靈”字便令這山頓時變得“有活力”起來,要說這靈山,其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馬頭山”,至于為什么我便不知了,或許整個山型長的像匹馬吧?呵呵,喔,它原稱還叫“靈鷲山”!
整座靈山并不高,也就191米的“小海拔”,所以登山不是件費力的事,相反置身于中的青山綠水,古木蒼天,幽靜極致,倒是一個靜心、靜身、養(yǎng)心、養(yǎng)身的好去處。
靈山禪寺的背面正中央為“裝點關(guān)山”四字,當時還認了老半天,覺著看著像“吳”、又有點像“靈”,F(xiàn)一查,確定乃“關(guān)”字,而且此字句,居然始于咱的毛主席《薩蠻·大柏地》一詩——“裝點此關(guān)山,今朝更好看”,“關(guān)山”即江山的意思,這里當然指的是優(yōu)美的靈山啦!
麗水靈山寺導游詞 篇2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yōu)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峰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峰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峰,頭挽發(fā)髻,面慈目祥,身著舒袖褒衣,雙肘曲于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又若為蕓蕓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并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后,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后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嘆:“我創(chuàng)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于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于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峰叫作女媧峰。
與女媧峰正對的建筑是女媧宮,人們?yōu)榧漓胨,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jù)明以來的《淇縣志》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xiàn)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nèi)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chuàng)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圣誕日,她往火云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圣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chuàng)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jié)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峰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發(fā)飄飄,神態(tài)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著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贊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占風流。枕山臥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里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據(jù)明代《淇縣志》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臺朝云、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占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麗水靈山寺導游詞 篇3
靈山寺
靈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靈山寺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輩出。千百年來,“靈山三奇” ——“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發(fā)修行”在佛教界獨樹一幟。
唐建寧公主出家的故事
唐玄宗元年,劉太后病重,眾多御醫(yī)束手無策,全宮上下猶如黑云蘢罩般,這可急壞了唐玄宗以及年幼的小公主建寧,正在這時,一位叫位普安的僧人請求面圣,并道他有方法能醫(yī)好劉太后的病。唐玄宗一聽,急忙宣他進殿。普安大師向皇帝行過禮后,道:“我知道有個寺院非常的靈驗,它就是霸山廟,需要太后的家人親自降香許愿,方能靈驗,不知殿下意下如何”,唐玄宗聽完,又是高興又是無奈,自己身為一國之君怎能前往,這時在一旁的小公主建寧站了出來,說她愿意為皇奶奶祈福。隨后便跟著普安大師遠去,經(jīng)過了三天三夜,終于到達了靈山寺,只見寺院周圍郁郁郁蔥蔥,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景色煞是迷人。隨步進入寺內(nèi),只見香煙繚繞,好一派佛門靜謐。建寧燃過三柱高香之后,虔誠向佛祖許愿,并許下“如若她皇奶奶真的病體痊愈,她愿舍身出家于靈山寺”。就是建寧許下愿望的第七天時,劉太后的病果然稍有起色,經(jīng)過太醫(yī)的熙心照料,斗個月后果真病體安康。唐玄宗龍顏大悅,特批白銀三萬八千兩重修霸山廟,降旨將靈山尊封為國廟,普安僧人也晉升為靈山寺主持法師。而公主也帶著她曾許下的誓言,前往靈山寺出家。
朱元璋三上靈山
靈山寺門上方懸著的刻有“圣壽禪寺”字樣的石質(zhì)橫匾是明太祖朱元璋來靈山寺降香所賜.朱元璋為什么要來靈山寺降香?這還得從頭說起。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夏的一天,天氣異常火熱,靈山小和尚陳大用下山買米回來,在離寺不遠的獅象口見一處地游方小和尚饑餓炎熱昏倒在路旁,就將其背回寺院。這游方小和尚不是別人,就是后來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鐘離縣(今安徽鳳陽縣東北)太平鄉(xiāng)孤莊村人,兄弟姊妹八人,他最小,故小名“重八”。朱元璋十七歲歲那年(公元1344年)春,淮南大旱,繼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的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在家鄉(xiāng)的皇覺寺里當了和尚,哪知皇覺寺也很快斷了糧,只當了五十二和尚的他也被迫出去做游方僧,他在河南、淮西(今信陽)地區(qū)云游,當一日乞討至靈山寺腳下的時候,最終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地,被陳大用所救,這一天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一,便是朱元璋第一次上靈山。
朱元璋在靈山寺里住下后,幫寺里挑水、掃地、打柴、種茶、什么活都干,而且聰明果斷,和尚們都很喜歡他。
當時靈山一帶,白蓮教已有很大影響,陳大用等好幾位靈山寺僧都參加了白蓮教。白蓮教是明教的一個派系,因此朱元璋和陳大用有共同的思想和信仰。陳大用比朱元璋大幾歲,文化也比朱元璋高。他經(jīng)常像大哥一樣關(guān)心朱元璋,并教朱元璋學習文化知識,和他一起縱論天下大事,兩人親如兄弟。在他的幫助下,文化知識日益豐富,思想日趨成熟,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他以靈山為據(jù)點,四處宣傳明教教義,傳播反元思想。此時的朱元璋已脫下僧衣投入潦州郭子興軍中。
因朱元璋有勇有謀,很快由一名士卒升為元帥。公元1351年秋,在轉(zhuǎn)戰(zhàn)江淮時,又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敗仗。幸好,這兒離靈山不遠,他便只身逃往靈山寺。因他一身戎裝,和尚們看他雖似曾相識,卻不敢貿(mào)然相認,只得問他姓甚名誰。此時朱元璋哪敢透露真名實姓,只得在寺廟的墻上題詩一首:
戰(zhàn)罷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
只管叨叨問姓名。
而已料到朱元璋有此一劫的陳大用隨即將朱璋引向原大雄寶殿后一口井中(圣井,又名“潛龍井”,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次上靈山避難之井,后被朱元璋御封為圣井,此井深5米,直徑約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銀光閃閃,波光滟滟),并用事先打通好的竹管讓他含在口中,用于呼吸,躲過元兵搜捕,幸免一場劫難。這是朱元璋第二次上靈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上皇帝寶座。朱元璋不忘靈山寺眾僧培育與救命之恩,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3月1日親臨靈山寺降香。靈山寺眾僧受寵若驚。封主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峰禪師”,隨駕入京,參議朝政,賜靈山寺“半副鑾駕”,御筆題下“圣壽禪寺”四個大字。這就是朱元障第三次上靈山。后人把每年三月初一作為靈山廟會。每逢這天,前來敬香者如同潮水。后人在此塑這尊朱元璋像,紀念他三上靈山寺的故事。 如今,在朱元璋圣像背后一片湖水上,修建了一座橋(名福渡橋)長200米,寬 2.0米,整橋毛竹構(gòu)造。福者富貴,橋為渡,渡可渡人。渡人即自渡,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充分體現(xiàn)佛家精神和道家思想。橋中竹亭為重檐八角,上書“重八亭”三字,取明太祖朱元璋俗家小名重八之意。寓意福渡渡人,渡而得福,捷足(結(jié)竹)先登,成就大業(yè)。
靈山三奇
在我國,廟宇一般門朝正南,而靈山寺為什么是山門朝東呢?據(jù)相傳,唐朝以前,寺內(nèi)只有三層殿,也是山門朝南而開,后唐明皇之女人寺為尼時,地狹廟窄,朝廷擴建廟宇時,依山就勢所為,就把寺門建得朝東了。寺門東開被譽為靈山三奇之一。另有二奇是蓄發(fā)修行和僧尼同誦。出家人多為光頭,而靈山寺僧則不然。這是因為,北京西山臨濟寺十九世撣師來靈山任主持時,老僧潛心修行足不出戶,頭發(fā)長了也不剃,佛門稱之“恨頭僧”,老僧圓寂時,滿頭長發(fā),故而他的徒子徒孫都有了蓄發(fā)的習慣。到了近年,寺院內(nèi)提倡削發(fā),除個別僧尼外都剃了光頭,而在寺內(nèi)偏殿供奉的一位靈山寺近代高僧釋大慧大師的法像,可以看得出,他當時在靈山寺出家就是帶發(fā)修行。靈山舊有七寺三庵,原本分開誦經(jīng),后因戰(zhàn)亂,特別是文革的一場浩劫,唯有靈山寺幸存,故而僧尼同寺誦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