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讀書心得感悟(通用3篇)
經濟學原理讀書心得感悟 篇1
經濟學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學科,大體是因為經濟學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國富論》,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曾創(chuàng)造了兩次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書還未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chuàng)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二是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采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fā)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shù)量又創(chuàng)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本書特點鮮明,簡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邏輯嚴謹,是一本絕對值得去細細品讀的書!我是在20__年夏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后有種醍醐灌頂?shù)男迈r感。
通常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常常需要運用大量深奧的數(shù)學知識,令人望而卻步,但在讀完本書后,卻有了另一番感受。這主要因為曼昆從容易理解的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旁征博引,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無窮魅力。限于本人的專業(yè)知識與文字駕馭能力,就書中前三條基本原理淺顯地談談我的一些讀后體會。
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書中告訴我們,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舍,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shù)人對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舍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舍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于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fā)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舍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舍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舍。對于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舍。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于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于更多繼續(xù)讀書深造的人以后所創(chuàng)造的收益會大于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xiàn)”。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yè)。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么旅游業(yè)得以發(fā)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zhàn)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拼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梢宰鳛槲覀児ぷ鞯某霭l(fā)點。作為一個職業(yè)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準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愿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huán)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于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么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呼聲不絕于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yè)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yè)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后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但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xiàn)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經濟學原理讀書心得感悟 篇2
自5月5日起,開始了赴北京大學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旅程。一月來,我心無旁騖,仔細觀察,專心聽講,認真筆記,深入思考,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頗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三:
一、上帝死了各爭鳴
大哲學家尼采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上帝死了!”上帝是西方基督教徒心中至高無上的神靈和權威。既然上帝死了,那就是權威消失了,那就是要懷疑一切,重估一切價值。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在不斷否定中前進的,如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和“兩個凡是”的全盤否定。本次學習,以理論知識為重,授課的老師都是高層次的專家、學者,對各自研究的領域都有其獨立的、獨到的見解和主張,對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判斷。如對金融危機,有學者認為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節(jié),也有學者認為本質上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也有學者認為是金融衍生品過度創(chuàng)新惹的禍,還有學者認為是經濟高速發(fā)展中的社會問題,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是內需不足的直接原因;加之近聞國務院年內將啟動分配制度改革,這似乎讓我開始的疑問有了答案。如何應對金融危機,有學者贊成加大國內重點產業(yè)的扶持力度,有學者卻批評已出臺的“十大產業(yè)規(guī)劃”是加劇了已嚴重過剩的產能,將制造新的危機,也有學者認為單純保增長本身就沒有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如為刺激出口,有學者贊成提高出口退稅率,有學者卻認為此舉是以消耗國內資源、破壞國內環(huán)境為代價變相補貼國外消費者。再如省管縣的問題,有學者就主張東西部要區(qū)別對待。其它諸如三農問題、勞動合同、法治建設等方面相關學者都發(fā)表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又特立獨行的見解和主張,這也正是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生動詮釋,也正是我們開闊視野、辯證思維、提高能力的大好機會。
我并不主張重估一切價值,許多價值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但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卻要有批判的精神和懷疑的眼光,有必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自由判斷的習慣,不要盲目地崇拜某個人、某個理論,更不要趨炎附勢,人云亦云。既要埋頭拉車,又要抬頭看路,更要仰望星空,唯其如此,才會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到的見解和獨創(chuàng)性的工作。
二、心中明了自踐行
通過本次學習,加之平時的思考,我終于明白了:作為一名合格的基層領導干部,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現(xiàn)代的觀念
有道是:“改變了思想就改變了一切”。參加學習就是改變觀念,尋求路徑。黨的領導和國家的現(xiàn)代化首先就是觀念的現(xiàn)代化。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12個方面:現(xiàn)代人文意識、世界公民意識、國家民族意識、競爭擇優(yōu)意識、民主法治意識、人權平等意識、改革開放意識、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市場經濟意識、效率效益意識、質量信譽意識及環(huán)境與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首先應了解人之為人的本質含義,追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努力建設一個公民社會。
(二)要有民本的思想
必須具備民本思想,關注社會底層,關注弱勢群體,作決策、想問題、出政策、辦事情都要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能僅從本地區(qū)、本部門、本行業(yè)的利益出發(fā),要有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情懷和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
(三)要有改革的勇氣
對于當今之中國來說,我認為最為緊迫的改革主要是:以建立民主、法治社會為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以實現(xiàn)起點平等、機會均等、能人輩出為目標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以真正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小政府,大社會”為價值取向的行政體制改革,大幅度取消行政審批;以培養(yǎng)人的獨立人格、科學精神、人文思想和自由創(chuàng)造能力為宗旨的科教體制改革,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社會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四)要有法治的精神
一要有科學、完善、公正、理性的法律制度;二要有足夠數(shù)量的、高質量的法律文本;三是要努力實現(xiàn)“法律統(tǒng)治”,特別是憲法至上,自覺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公開性和穩(wěn)定性。逐步取消信訪制度,一切回歸司法解決。
(五)要有道德的操守
就整個社會來講,各行各業(yè)都要有道德的操守。從政者要講政治道德,要有民本思想,不濫用權力;從文者(泛指一切知識分子)要講學術道德,要有社會責任和良知,不做御用文人;經商者要講商業(yè)道德,決不商業(yè)欺詐;一切勞動者要有職業(yè)道德,因為:人生的信仰就是職業(yè)本身。就是要以道德做人,憑能力做事。
(六)要有專業(yè)的素養(yǎng)
要具備勝任自己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理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和業(yè)務理論的學習,掌握和運用領導科學,做到政治正確,決策果斷,執(zhí)行有力,身體力行,群眾擁護。作一名知識型甚至學者型領導干部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夢想。
以上六方面光“有”還不行,更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使之成為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價值追求。
三、學以致用大交通
巴中要構建大交通,必須做到以下“四大”:
(一)大交委領導。先行省里一步,實行大交通管理體制,統(tǒng)管市行政轄區(qū)內鐵路、公路、水運、機場、郵政及城市公交等交通運輸事務,形成強有力的領導、組織、指揮、協(xié)調機制,整合現(xiàn)有各機構的領導力量和技術力量。整合泰來公司、茂源公司及交通發(fā)展公司、公路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yè),構建大交通投融資平臺。
(二)大手筆規(guī)劃。規(guī)劃先行,加強項目儲備。全力爭取把高速公路、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納入國家、西部和四川省重要路網規(guī)劃,爭取國家更多投入;加強周邊地區(qū)路網規(guī)劃銜接,完善市內交通路網規(guī)劃。大的目標是構建川東北區(qū)域交通樞紐,即:建設雙十骨架,改造城際干道,完善交通網絡,著力構建公路、鐵路、機場相互配套、優(yōu)勢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三)大政策支撐。目前應對危機,擴充內需是交通大發(fā)展的新一輪重大歷史機遇。我市境內的所有交通項目只能是以國家投資為主,發(fā)達地區(qū)流行的BOT、BT建設方式均不符合我市市情。因此一是要抓住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重視巴中的機遇,盡力爭取國家和省上的投入,減輕我市的財政負擔,像巴南高速這樣的地方投入力度對我市來講是不可持續(xù)的;二要爭取金融大政策,地方資本金投入,也要爭取商業(yè)銀行貸款,否則,地方財政無力承擔;三要充分利用災后重建和新一輪國省干線公路全面改造的機會,完成唐巴路改造和省道202線局部整治。
(四)大環(huán)境保障。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誠信的金融信貸環(huán)境和順暢的工程施工環(huán)境。
經濟學原理讀書心得感悟 篇3
從中小學管理的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根據楊教授《學校常規(guī)管理學》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論指導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學常規(guī)管理工作的經驗和智慧,筆者認為,目前中小學管理中必須貫徹以下六大原則,緊緊地抓好常規(guī)管理學在實踐創(chuàng)新主要方面的問題解決。
一、貫徹思想領先的原則,總覽學校常規(guī)管理規(guī)劃。一是要堅持學校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學校管理工作應保證學校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育人場所,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當?shù)厣鐣徒洕l(fā)展服務,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服務,使培養(yǎng)的學生同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合乎黨和國家規(guī)定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合乎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二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學校管理活動體現(xiàn)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來實現(xiàn)的。三是要堅持思想領先。學校管理要自始至終加強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學校工作,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
二、貫徹內外協(xié)調的原則,開展學校公關常規(guī)管理。要把學校視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必須通過內外協(xié)調,充分利用社會有利條件,盡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學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內外交互影響作用中不斷提高。注意處理好學校與社會的五種關系:一是學校管理工作與方針政策、法令法規(guī)的關系。要正確貫徹有關政策法規(guī)。二是學校管理工作和社會各條戰(zhàn)線的發(fā)展水平、工作狀況的關系。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協(xié)調。三是學校管理工作和學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機關的關系。學校要主動利用校外的條件,統(tǒng)一校內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四是學校管理工作和學校所在地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要發(fā)揮各地區(qū)的優(yōu)勢,協(xié)助學校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五是學校管理工作與科學理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系。要從學校實際出發(fā),運用科學理論和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學校管理工作。
三、貫徹教學為主的原則,落實學校教學常規(guī)管理。學校管理工作應以教學為主,因為教學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于中心地位,教學在完成育人任務中是一條基本途徑,它占用的時間也最多。歷史經驗證明,不以教學力主,不抓住這個"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學?傮w工作效能就無從取得。第一,學校領導管理人員要深入教學第一線,通過聽課、查閱教與學的資料和調查研究等渠道,以了解教學;通過親自兼課,以參加教學。第二,要跳出教學第一線。學校領導在參加教學的同時,要指導教學,把握教學工作的方向,提出教學研究的課題,組織教學改革試驗,以推動和改進學校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第三,建立教學指揮系統(tǒng),組織教學工作全過程。建立健全的教務行政和教學研究系統(tǒng),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科學地組織教學工作的全過程,保證教學工作在學?傮w工作中處于為主的地位。第四、繼續(xù)完善并做好教學常規(guī)檢查的管理與創(chuàng)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