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明初,設(shè)四部于中書省,分掌錢谷禮儀、刑名、營造之務(wù)。洪武元年始置吏、戶、禮、兵、刑 、工六部,設(sh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尚書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隸中書省。六年,部設(shè)尚書二人,侍郎二人。吏部設(shè)總部、司勛、考功三屬部,部設(sh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十三年,罷中書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設(shè)尚書、侍郎一人。(惟戶部侍郎二人。)每部分四屬部,吏部屬部加司封。每屬部設(shè)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尋增侍郎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二十九年,定為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司并五部屬,皆稱清吏司。建文中,改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shè)左、右侍中,(正二品)位侍郎上,除去諸司清吏字。成祖初,悉復(fù)舊制。
永樂元年,以北平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書二人,侍郎四人,其屬置六曹清吏司。(吏、戶、禮、兵、工五曹,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照磨、檢校各一人,司獄一人。尋戶曹亦增設(shè)主事三人。)后又分置六部,各稱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罷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稱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復(fù)置各部官屬于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復(fù)罷行部。正統(tǒng)六年,于北京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遂為定制。景泰中,吏部嘗設(shè)二尚書。天順初,復(fù)罷其一。
按吏部尚書,表率百僚,進退庶官,銓衡重地,其禮數(shù)殊異,無與并者。永樂初,選翰林官入直內(nèi)閣。其后大學(xué)士楊士奇等加至三孤,兼尚書銜,然品敘列尚書蹇義、夏原吉下。景泰中,左都御史王文升吏部尚書,兼學(xué)士,入內(nèi)閣,其班位猶以原銜為序次。自弘治六年二月,內(nèi)宴,大學(xué)士丘濬遂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居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之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閣者,班皆列六部上矣。
戶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wù)廳,司務(wù)二人,(從九品)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以后增設(shè)山西司郎中三人,陜西、貴州、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東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宣德七年增設(shè)四川、云南二司員外郎各一人,后仍革。)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以后增設(shè)云南司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廣、陜西、福建、河南、山西七司主事各二人,山東、四川、貴州三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所轄,寶鈔提舉司,提舉一人,(正八品),副提舉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舉、典史俱革。)鈔紙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革副使。)印鈔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寶鈔廣惠庫,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嘉靖中革。)廣積庫,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典史一人,(嘉靖中,副使、典史俱革。)贓罰庫,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嘉靖中革。)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大使五人,(正九品,)副使六人,(從九品,丁字庫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庫副使。)廣盈庫,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二人。(嘉靖中革。)外承運庫,大使二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后大使、副使俱革。)承運庫,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嘉靖中革。)行用庫,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太倉銀庫,大使、副使各一人。(嘉靖中,革副使。)御馬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軍儲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后大使、副使俱革。)長安、東安、西安、北安門倉,各副使一人,(東安門倉舊二人,萬歷八年革一人。)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大使、副使各一人。(隆慶六年并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