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遷左司諫、知制誥,加史館修撰,出知鄧州,徙陳州。還,糾察在京刑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復請鄧州,未行,進翰林學士。初,筠嘗草丁謂與李迪罷相制,既而謂復留,令別草制,筠不奉詔,乃更召晏殊。筠自院出,遇殊樞密院南門,殊側面而過,不敢揖,蓋內有所愧也。帝久疾,謂浸擅權,筠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請補外,以右諫議大夫知廬州。
仁宗即位,遷給事中,復召為翰林學士。逾月,拜御史中丞。先是,三院御史言事,皆先白中丞。筠榜臺中,御史自言事,毋白丞雜。知天圣二年貢舉,數(shù)以疾告,進尚書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知潁州。召還,復知貢舉,進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判尚書都省。祀南郊,為禮儀使,請宿齋太廟日,罷朝饗玉清昭應宮,俟禮成,備鑾駕恭謝。從之。筠素愛廬江,遂筑室城中,構閣藏前后所賜書,帝飛白書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閣"。再知廬州,營冢墓,作棺,自為銘刻之。既病,徙于書閣,卒。
筠,景德以來,居文翰之選,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初為楊億所識拔,后遂與齊名,時號"楊劉"。凡三入禁林,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茍合,遇事明達,而其治尚簡嚴。然晚為陽翟同姓富人奏求恩澤,清議少之。著《冊府應言》、《榮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陰》、《三入玉堂》凡七集。一子蚤卒,田廬沒官。包拯少時,頗為筠所知。及拯顯,奏其族子為后,又請還所沒田廬云。
薛映,字景陽,唐中書令元超八世孫,后家于蜀。父允中,事孟氏為給事中。歸朝,為尚書都官郎中。映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歷通判綿、宋、升州,累遷太常丞。王化基薦為監(jiān)察御史、知開封縣。太宗召對,為江南轉運使,改左正言、直昭文館,為江、淮、兩浙茶鹽制置副使。改京東轉運使,徙河東,兼河西隨軍。求便親,知相州。再領漕京東,積遷尚書禮部郎中,擢知制誥,權判吏部流內銓兼制置群牧使。同梁顥安撫河北,還,權判度支。
映以右諫議大夫知杭州。映臨決蜂銳,庭無留事。轉運使姚鉉移屬州:"當直司毋得輒斷徒以上罪。"映即奏:"徒、流、笞、杖,自有科條,茍情狀明白,何必系獄,以累和氣。請詔天下,凡徒流罪于長吏前對辨,無所異,聽遣決之。"朝廷施用其言。與鉉既不協(xié),遂發(fā)鉉納部內女口及鬻銅器抑取其直,又廣市綾羅不輸稅。真宗遣御史臺推勘官儲拱劾鉉,得實,貶連州文學。映坐嘗召人取告鉉狀,當贖金,帝特貰之。
在杭五年,入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封泰山,為東京留守判官,遷給事中、勾當三班院,出知河南府。祀汾陰還,駐蹕西京,以映有治狀,賜御書嘉獎。
遷尚書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判尚書都省,進樞密直學士、知升州。建言:"州以牛賦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帝覽章矍然,曰:"此朝廷豈知邪?"因令諸州條奏,悉蠲之。頃之,糾察在京刑獄,再判都省。歷尚書左丞、知揚州。徙并州,又徙永興軍,拜工部尚書兼御史中丞。仁宗即位,遷禮部,再為集賢院學士、判院事、知曹州,分司南京。卒,贈右仆射,謚文恭。
映好學有文,該覽強記,善筆札,章奏尺牘,下筆立成。為治嚴明,吏不能欺。每五鼓冠帶,黎明據(jù)案決事,雖寒暑,無一日異也。子耀卿秘閣校理,孫紳直龍圖閣。
論曰:自唐末詞氣浸敝,迄于五季甚矣。先民有言:"政厖土裂,大音不完,必混一而后振。"宋一海內,文治日起。楊億首以辭章擅天下,為時所宗,蓋其清忠鯁亮之氣,未卒大施,悉發(fā)于言,宜乎雄偉而浩博也。劉筠后出,能與齊名,氣象似爾,至于文體之今古,時習使然,遑暇議是哉。晁迥寬易,與物無忤,父子先后典書命,稱為名臣。薛映學藝、吏術俱優(yōu),而挾忿以抉人之私,君子病之。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