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遷知制誥、判集賢院,纂《西垣集制》,刻石記名氏。嘗牒御史臺不平空,中丞呂文仲移文詰之,往復再三。宗諤執(zhí)言兩省故事與臺司不相統(tǒng)攝者凡八。事聞,卒如宗諤議。
景德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是秋,將郊,命判太常大樂、鼓吹二署。先是,樂工率以年勞遷補,至有抱其器而不知聲者。宗諤素曉音律,遂加審定,奏斥謬濫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署職名,條上利病二十事,帝省閱而賞嘆之。事具《樂志》。又著《樂纂》以獻,命付史館,自是月再肄習焉。
時諸神祠壇多闕外壝之制,因深塹列樹以表之,營葺齋室,舊典因以振起。屬契丹遣使來賀承天節(jié),詔宗諤為館伴使,自郊勞至飲餞,皆刊定其儀。
大中祥符初,從封泰山,改工部郎中。二年,始建昭應宮,命副丁謂為同修宮使。三年,知審官院。屬祀汾陰后土,命為經(jīng)度制置副使,同權河中府事。禮成,優(yōu)拜右諫議大夫。
嘗侍宴玉宸殿,上謂曰:"聞卿至孝,宗族頗多,長幼雍睦。朕嗣守二圣基業(yè),亦如卿之保守門戶也。"又曰:"翰林,清華之地,前賢揚歷,多有故事,卿父子為之,必周知也。"宗諤嘗著《翰林雜記》,以紀國朝制度,明日上之。
宗諤究心典禮,凡創(chuàng)制損益,靡不與聞。修定皇親故事、武舉武選入官資敘、閣門儀制、臣僚導從、貢院條貫,余多裁正。
五年,迎真州圣像,副丁謂為迎奉使。五月,以疾卒,年四十九。帝甚悼之,謂宰相曰:"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自立,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宗諤方期大用,不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賻其家,以白金賜其繼母,又錄其子若弟以官焉。
初,昉居三館、兩制之職,宗諤不數(shù)年,皆踐其地。風流儒雅,藏書萬卷。內(nèi)行淳至,事繼母符氏以孝聞。二兄早世,奉嫂字孤,恩禮兼盡。與弟宗諒友愛尤至,覃恩所及,必先群從,及歿而己子有未仕者。程宿早卒,有弟無所依,宗諤為表請于朝而官之。勤接士類,無賢不肖,恂恂盡禮,獎拔后進,唯恐不及,以是士人皆歸仰之。
宗諤工隸書。有文集六十卷,《內(nèi)外制》三十卷。嘗預修《續(xù)通典》、《大中祥符封禪汾陰記》、《諸路圖經(jīng)》,又作《家傳》、《談錄》,并行于世。子昭遹、昭述、昭適。
昭述字仲祖,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秘書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薦為判官,鄆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數(shù)千頃,昭述悉復之。以太常博士知開封縣,特遷尚書屯田員外郎、開封推官。坐嘗被曹利用薦,出知常州,遷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轉(zhuǎn)運使。江陵屯兵喧言倉粟陳腐,欲以動眾。昭述取以為奉,且以飯其僚屬,眾遂定。
徙湖南潭州,戍卒憤監(jiān)軍酷暴,欲構亂,或指昭述謂曰:"如李公長者,何可負?"其謀遂寢。昭述聞之,以戒監(jiān)軍。監(jiān)軍自是不復為暴。比去,眾遮道羅拜,指妻子曰:"向非公,無噍類矣。"
徙淮南轉(zhuǎn)運使兼發(fā)運使,加直史館。徙陜西轉(zhuǎn)運使,糾察在京刑獄,為三司戶部副使,累遷刑部郎中。陜西用兵,提點陜西計置糧草,還授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河決澶淵,久未塞。會契丹遣劉六符來,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為名,調(diào)兵農(nóng)八萬,逾旬而就。初,六符過之,真以為堤也,及還而城具,甚駭愕。初置義勇軍,人情洶洶,昭述乘疾置日行數(shù)舍,開諭父老,眾始安。宣撫使表其能,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澶州,又為樞密直學士、陜西都轉(zhuǎn)運使。
河北始置四路,以為真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shù)萬計。改龍圖閣學士、知秦州。諫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負重鎮(zhèn),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領三班院,以翰林侍讀學士知鄭州。未幾,知通進銀臺司,判太常寺,復領三班,累遷尚書右丞。從祫享致齋于朝堂,得暴疾卒。贈禮部尚書,謚恪。
李氏居京城北崇慶里,凡七世不異爨,至昭述稍自豐殖,為族人所望,然家法亦不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