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僮陽令,何志新立。
沮陽令,何志新立。
高安令,何志新立。
南義陽太守(義陽郡別見),晉末以義陽流民僑立。宋初有四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平陽縣并厥西。平陽本為郡,江左僑立。魏世分河東為平陽郡,晉末省為縣。今領(lǐng)縣二,戶一千六百七,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義陽。
平氏令,漢舊名,屬南陽。
新興太守,《魏志》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郡立一縣,合為此郡,屬并州。晉江左僑立。宋初六縣,后省云中(漢舊名,屬云中。);孝武孝建二年,又省九原縣(漢舊名,屬五原。)并定襄,宕渠(流寓立。)并廣牧。凡今領(lǐng)縣三,戶二千三百一,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漢舊名。
廣牧男相,漢舊名,屬朔方。
新豐令,漢舊名,屬京兆。僑流立。
南河東太守,河東郡,秦立。晉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將軍庾亮以司州僑戶立。宋初八縣,孝武孝建二年,以廣戚(前漢屬沛,后漢、《晉太康地志》屬彭城。江左流寓立。)并聞喜,弘農(nóng)(江左立僑郡,后并省為縣。)、臨汾并松滋,安邑并永安。(臨汾、安邑,漢舊名。臨汾后屬平陽。)今領(lǐng)縣四,戶二千四百二十三,口一萬四百八十七。去州水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聞喜令,故曲沃,秦改為左邑。漢武帝元鼎六年,行幸至此,聞南越破,改名聞喜。
永安令,前漢彘縣,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后屬平陽。
松滋令,前漢屬廬江,后漢無,晉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寓荊土,故立。
譙縣令(別見),譙流民寓立。
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領(lǐng)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晉又有建平都尉,領(lǐng)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于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并合。五年,省建始縣,后復立!队莱蹩酚心狭、建始、信陵、興山、永新、永寧、平樂七縣,今并無。按《太康地志》無南陵、永新、永寧、平樂、新鄉(xiāng)五縣,疑是江左所立。信陵、興山、沙渠,疑是吳立。建始,晉初所立也。領(lǐng)縣七,戶一千三百二十九,口二萬八百一十四。去州水陸一千;去京都水四千三百八十。
巫令,漢舊縣。
秭歸侯相,漢舊縣。
歸鄉(xiāng)公相,何志,故屬秭歸,吳分。按《太康地志》云,秭歸有歸鄉(xiāng),故夔子國,楚滅之,而無歸鄉(xiāng)縣,何志所言非也。
北井令,《晉太康地志》有。先屬巴東,晉武帝泰始五年度建平。
泰昌令,《晉太康地志》有。
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按沙渠是吳建平郡所領(lǐng),吳平不應方立,不詳。
新鄉(xiāng)令。
永寧太守,晉安帝僑立為長寧郡;宋明帝以名與文帝陵同,改為永寧。宋初五縣,后省綏安(晉安帝立)。孝武孝建二年后,以僮陽(晉安帝立)并長寧,綏寧(晉安帝立)并上黃。今領(lǐng)縣二,戶一千一百五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四。去州陸六十;去京都三千四百三十。
長寧侯相,晉安帝立。
上黃男相,宋初屬襄陽,后度。二漢、晉并無此縣。
武寧太守,晉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蠻立。領(lǐng)縣二,戶九百五十八,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樂鄉(xiāng)令,晉安帝立。
長林男相,晉安帝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黃初三年,以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其年罷并荊,非今地。吳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又以南郡之州陵、監(jiān)利二縣度屬巴陵,立郢州。天門后還荊。領(lǐng)郡六,縣三十九,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去京都水二千一百。
江夏太守,漢高帝立,本屬荊州!队莱蹩芳昂沃静⒅伟碴,此后治夏口。又有安陸、曲陵,曲后別郡。領(lǐng)縣七,戶五千七十二,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沙羨土,晉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立為汝南縣。沙羨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太康元年復立,治夏口。孝武太元三年,省并沙陽,后以其地為汝南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