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雜露布》十二卷(梁有《雜檄文》十七卷,《魏武帝露布文》九卷,亡。)
《山公啟事》三卷
《范寧啟事》三卷(梁十卷。梁有《雜薦文》十二卷,《薦文集》七卷,亡。)
《善文》五十卷(杜預撰。)
《雜集》一卷(殷仲堪撰。)
《梁、魏、周、齊、陳皇朝聘使雜啟》九卷
《政道集》十卷
《書集》八十八卷(晉散騎常侍王履撰。梁八十卷,亡。)
《書林》十卷
《雜逸書》六卷(梁二十二卷。徐爰撰!稇硶帧钒司,夏赤松撰;《抱樸君書》一卷,葛洪撰;《蔡司徒書》三卷,蔡謨撰;《前漢雜筆》十卷,《吳晉雜筆》九卷,《吳朝文》二十四卷,《李氏家書》八卷,晉左將軍《王鎮(zhèn)惡與劉丹陽書》一卷,亡。)
《后周與齊軍國書》二卷
《高澄與侯景書》一卷
《策集》一卷(殷仲堪撰。)
《策集》六卷(梁有《孝秀對策》十二卷,亡。)
《宋元嘉策孝秀文》十卷
《誹諧文》三卷
《誹諧文》十卷(袁淑撰。梁有《續(xù)誹諧文集》十卷;又有《誹諧文》一卷,沈宗之撰;《任子春秋》一卷,杜嵩撰;《博陽秋》一卷,宋零陵令辛邕之撰。亡。)
《法集》百七卷(梁沙門釋寶唱撰。)
右一百七部,二千二百一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
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今次其前后,并解釋評論,總于此篇。
凡集五百五十四部,六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一千一百四十六部,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卷。)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誓,喪紀能誄,作器能銘,則可以為大夫。言其因物騁辭,情靈無擁者也。唐歌虞詠,商頌周雅,敘事緣情,紛綸相襲,自斯已降,其道彌繁。世有澆淳,時移治亂,文體遷變,邪正或殊。宋玉、屈原,激清風于南楚,嚴、鄒、枚、馬,陳盛藻于西京,平子艷發(fā)于東都,王粲獨步于漳滏。愛逮晉氏,見稱潘、陸,并黼藻相輝,宮商間起,清辭潤乎金石,精義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風既扇,辭多平淡,文寡風力。降及江東,不勝其弊。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致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暉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輝煥斌蔚,辭義可觀。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后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號為宮體。流宕不已,訖于喪亡。陳氏因之,未能全變。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后魏文帝,頗效屬辭,未能變俗,例皆淳古。齊宅漳濱,辭人間起,高言累句,紛紜絡繹,清辭雅致,是所未聞。后周草創(chuàng),干戈不戢,君臣戮力,專事經營,風流文雅,我則未暇。其后南平漢沔,東定河朔,訖于有隋,四海一統(tǒng),采荊南之杞梓,收會稽之箭竹,辭人才士,總萃京師。屬以高祖少文,煬帝多忌,當路執(zhí)權,逮相擯壓。于是握靈蛇之珠,韞荊山之玉,轉死溝壑之內者,不可勝數,草澤怨刺,于是興焉。古者陳詩觀風,斯亦所以關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詩賦略》,凡五種,今引而伸之,合為三種,謂之集部。
凡四部經傳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通計亡書,合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七卷。)
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錄十七部,一百三卷。
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諸仙,展轉節(jié)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于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后赍金環(huán)一,并諸贄幣,以見于師。師受其贄,以箓授之,仍剖金環(huán),各持其半,云以為約。弟子得箓,緘而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