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一百六十九 起強圉作噩正月,盡屠維大淵獻十二月,凡三年
二月,壬寅,以余天錫兼同知樞密院事。
丙午,以史嵩之依舊兼都督江西、湖南軍馬。
癸丑,詔:“朕比命相臣,往開督府,兩淮、西蜀,相距迢遙,要須脈絡(luò)貫通,易于運掉。其諸制閫、監(jiān)司、帥守、戎師等,宜皆同心協(xié)力,毋徇己私。”
丁卯,以史嵩之都督江淮、京湖、四川軍馬。
三月,癸未,出豐儲倉米二十萬石,賑糶臨安貧民。
壬辰,決中外系囚。
癸巳,雨雹。甲午,避正殿,損常膳,令中外臣僚講求闕政。
孟珙與蒙古三戰(zhàn),遂復(fù)信陽軍及樊城、襄陽,尋又復(fù)光化軍,息、蔡亦降。珙因上奏曰:“取襄不難,而守為難,非將士不勇也,非軍馬器械不精也,實在乎事力之不給爾。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zhàn)而得之,當加經(jīng)理,如護元氣,非甲兵十萬,不足分守。與其抽兵于敵來之后,孰若保此全勝!上兵伐謀,此不爭之爭也!蹦艘圆獭⑾⒔等酥弥倚l(wèi)軍,襄、郢降人置先鋒軍。
夏,四月,庚子朔,再決中外系囚,杖以下釋之。
辛丑,知臨安府趙與{勤心}言:“潮嚙江岸,近諭改作石堤。乞備材石,役軍兵,庶可修筑。”帝曰:“卿宜更留意。尋詔:“覽所圖江面坍損尤多,可劄下兩司,募人夫并力修筑,責以限期,嚴立賞罰,如王延世之法,疾速施行,毋更弛慢!
以不雨,復(fù)詔州縣賑流民,決系囚,蠲贓賞錢。庚戌,以雨未通濟,復(fù)詔決中外系囚,原減有差。
庚申,詔:“流民艱食,令逐路漕司、常平司下州縣,多方存恤。其經(jīng)戰(zhàn)陣處,有遺骸能掩藏者,量與給賜,仍核其實以聞。”
丁丑,帝問蜀事,聞四月哨騎未已,宰執(zhí)言所傳果如此,夔門重地,尤當加意。又言:“戰(zhàn)功冒濫,有一年喝轉(zhuǎn)八九官者,人多假此忝躐科第。請照會游侶之請,應(yīng)軍功補官人,須令依舊從軍!钡廴恢。
庚辰,以久不雨,再決中外系囚。
丙戌,吏部郎中侯子震進對,詔蠲端平三年民畸零租。
五月,己亥朔,詔以江潮為沴,命趙與懽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專任修筑塘岸,以防沖決,仍令兩浙運副曾穎秀極力協(xié)助。
六月,庚子,以崔與之力辭相位,授觀文殿大學(xué)士、致仕。
蒙古兵攻重慶。丙寅,詔曰:“秋防將近,邊警日聞。朕既命宰臣以督師,正藉諸閫之協(xié)濟,所宜一乃心力,同應(yīng)事機。四川急則荊閫援之,和、濡急則江閫援之,真、泰急則淮閫援之,務(wù)要脈絡(luò)貫通,毋或秦、越相視!”
秋,七月,戊辰朔,命諸路提舉常平司,下所部州縣捕蝗。
庚寅,詔:“戶部申嚴州縣受租苛取之禁,諸路轉(zhuǎn)運司察其違者劾之!
蒙古以山東諸路災(zāi),免其稅糧。
八月,戊戌,以潮患,告于天地、宗廟、社稷、宮觀。
以游侶為參知政事,禮部尚書許應(yīng)龍為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諫議大夫林略為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辛卯,以楮輕,詔:“戶部下諸路州軍,應(yīng)稅賦征榷,其一半見錢,聽民間以全會折納,嚴戢欺抑等弊。監(jiān)司、御史臺察其違者劾之!
九月,己卯,朝獻景靈宮。庚辰,朝饗太廟。辛巳,大饗于明堂,大赦。
戊子,詔川、廣監(jiān)司,以十一月按部,理囚徒。
辛卯,以江、湖、浙東、建、劍、汀、邵旱傷,詔:“諸路提舉常平司,核所部州縣常平義倉之儲,以備賑濟。仍敕制、總司,今后毋輒移用,違者坐之。”從左司諫徐榮叟請也。
陳韡斬殿司崔福,以其不從本司調(diào)遣也。初,福從趙葵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時論以良將難得,而韡以私忿殺之。
冬,十月,庚申,許應(yīng)龍、林略罷。
詔出封樁庫祠牒三百道,下江東憲司,賊饒、信、南康三郡旱傷之民。
十一月,丙子,以兵部尚書范鐘為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
戊寅,給諸軍薪炭錢,出戍者倍之。
十二月,己未,觀文殿大學(xué)士、致仕崔與之薨,贈少師,封南?すu清獻。
孟珙諜知蒙古塔爾海等帥眾號八十萬南下,策其必道施、黔以透湖、湘,乃請粟十萬石以給軍餉,以二千人屯峽州,千人屯歸州。命弟瑛以精兵五千駐松滋,為夔聲援,增兵守歸州隘口萬歸州,命弟瑛以精兵五千駐松滋,為夔聲援,增兵守歸州隘口萬戶谷。及蒙古至,珙密遣諸將御之,又以千人屯施州。蒙古既入蜀,珙增置營寨,分布戰(zhàn)艦,遣兵間道抵均州防遏,且設(shè)策備御。未幾,蒙古渡萬州湖灘,施、夔震動。珙兄璟,時知峽州,帥兵迎拒于歸州大埡寨,勝之,遂復(fù)夔州。
初,耶律楚材定蒙古課稅銀額,每歲五十萬兩;及河南降,戶口滋息,增至一百十萬兩。至是,回回部人溫都爾哈瑪爾請以二百二十萬兩撲買之,楚材持不可,曰:“雖取五百萬兩亦可得。不過嚴設(shè)法禁,陰奪民利耳!狈磸(fù)爭論,聲色俱厲,言與涕俱。蒙古主曰:“爾欲搏斗耶?”又曰:“爾欲為百姓哭耶?姑令試行之!背牧Σ荒苤,乃太息曰:“民之困窮將自此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