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jì)十五 起旃蒙協(xié)洽,盡柔兆敦牂,凡十二年
元鳳四年甲辰,公元前七七年
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甲戌,富民定侯田千秋薨。時政事壹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jǐn)厚自守而已。
夏,五月,丁丑,孝文廟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發(fā)中二千石將五校作治,六日,成。太常及廟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會赦,太常轑陽侯德免為庶人。
六月,赦天下。
初,杅冞遣太子賴丹為質(zhì)于龜茲;貳師擊大宛還,將賴丹入至京師。霍光用桑弘羊前議,以賴丹為校尉,將軍田輪臺。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為害。"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
樓蘭王死,匈奴先聞之,遣其質(zhì)子安歸歸,得立為王。漢遣使詔新王令入朝,王辭不至。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dāng)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fā)導(dǎo),負(fù)水擔(dān)糧,送迎漢使;又?jǐn)?shù)為官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后復(fù)為匈奴反間,數(shù)遮殺漢使。其弟尉屠耆降漢,具言狀。駿馬監(jiān)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詔因令責(zé)樓蘭、龜茲。介子至樓蘭、龜茲,責(zé)其王,皆謝服。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會匈奴使從烏孫還,在龜茲,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還,奏事,詔拜介子為中郎,遷平樂監(jiān)。介子謂大將軍霍光曰:"樓蘭、龜茲數(shù)反覆,而不誅,無所懲艾。介子過龜茲時,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諸國。"大將軍曰:"龜茲道遠(yuǎn),且驗(yàn)之于樓蘭。"于是白遣之。介子與士卒俱赍金幣,揚(yáng)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即出金、幣以示譯。譯還報(bào)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bào)王。"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之,刃交匈,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fù)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dāng)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自令滅國矣!"介子遂斬王安歸首,馳傳詣闕,縣首北闕下。
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橫門外,祖而遣之。王自請?zhí)熳釉唬?身在漢久,今歸單弱,而前王有子在,恐為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漢遣一將屯田積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
秋,七月,乙巳,封范明友為平陵侯,傅介子為義陽侯。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則討之,服則舍之。今樓蘭王既服其罪,又從而誅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懷矣。必以為有罪而討之,則宜陳師鞠旅,明致其罰。今乃遣使者誘以金幣而殺之,后有奉使諸國者,復(fù)可信乎!且以大漢之強(qiáng)而為盜賊之謀于蠻夷,不亦可羞哉!論者或美介子以為奇功,過矣!
元鳳五年乙巳,公元前七六年
夏,大旱。
秋,罷象郡,分屬郁林、牂柯。
冬,十一月,大雷。
十二月,庚戌,宜春敬侯王訴薨。
元鳳六年丙午,公元前七五年
春,正月,募郡國徒筑遼東、玄菟城。
夏,赦天下。
烏桓復(fù)犯塞,遣度遼將軍范明友擊之。
冬,十一月,乙丑,以楊敞為丞相,少府河內(nèi)蔡義為御史大夫。
《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