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教學(xué)案
三、課堂延伸
8.(•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內(nèi)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尾聯(lián)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頷聯(lián)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lián)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fēng)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2)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解析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顯重復(fù),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極其優(yōu)美!傍P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凰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fù)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jīng)荒蕪,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zāi)。那一時的烜赫,又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标懹嗡f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鞍樦蕖保诮鹆晡鏖L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崩畎走@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安灰婇L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四、語言運用
9.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wù)院決定,XX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gòu)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lǐng)館設(shè)立吊唁簿。5月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舉國為死者設(shè)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請談?wù)勀愕目捶,寫一段不少?00字的短評。
答案 為無名死難者降半旗和舉國哀悼這還是首次。而今面對慘重的四川震災(zāi),五星紅旗第一次為無名死難者降下,警報第一次為無名死難者響起,全國人民第一次為無名死難者共同哀悼。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和全國人民對此次震災(zāi)的哀痛之心和感傷之意,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光輝正在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