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到今天,韓國電影走過了漫長的歷史。1900年初,電影主要以短片的形式上映,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此后的50-60年代,申星一、嚴鶯蘭等年輕影星登上舞臺,推出了“赤腳青春”等紅極一時的影片。70年代電視走入尋常家庭,電影業(yè)進入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仍出現(xiàn)了‘星星的故鄉(xiāng)’ ‘冬女’等描繪年輕人愛情故事的暢銷電影。80年代,韓國電影業(yè)再度迎來復興。國際電影節(jié)上接連獲獎,韓國電影的國際聲譽得到提升。林權(quán)澤導演的“the suppogate womb”獲第4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venezia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姜受延),裴鏞均導演的‘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獲第42屆羅迦諾電影節(jié)(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作品獎等。90年代林權(quán)澤導演的‘西便制’又獲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隨著電影業(yè)的繁榮,“忠武路”這個地方也開始變得有名起來。忠武路這個代名詞指電影人工作室集中的地方。即使現(xiàn)在,一提忠武路也會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產(chǎn)地。此外,80-90年代韓國電影發(fā)展壯大,影院也隨之發(fā)展起來。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影院集中地就是鐘路街區(qū)。從鐘路1街到3街,見證韓國電影史的團成社(影院)、大韓劇院、首爾劇院、好萊塢劇場等影院林立。 最近,團成社、大韓劇院等老式劇院也升級為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影院。
90年代以后,韓國電影發(fā)展勢頭迅猛,出現(xiàn)了一大批高水準的佳作。1996年‘銀杏床’、1999年‘生死諜變’、2000年‘共同警備區(qū)’、2001年‘我的野蠻女友’ ‘我的老婆是大佬’ ‘朋友’、2002年‘回家’ ‘醉畫仙’、2003年‘殺人的回憶’等電影題材內(nèi)容多樣,充分體現(xiàn)了韓國電影的長足發(fā)展。眼下,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浪漫愛情電影暢銷于韓國電影市場。此外,以前無力制作的好萊塢級科幻片和強檔片 (blockbuster)也開始出現(xiàn)。
近來韓國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電影節(jié),成為韓國電影界最大的收獲之一。包括以電影推介為主旨的‘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以數(shù)碼影像為中心的‘全州國際電影節(jié)’及以幻想電影為主的‘富川fantastic電影節(jié)’,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