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尖兒、捻捻轉(zhuǎn)和拖葉兒
前所講過撥魚兒,另外還有一種和它相仿的剔尖兒,應(yīng)該說一說。剔尖兒,顧名思義是把做撥魚兒的手法變更了。剔尖兒撥下去的面漿不帶兩頭尖,而成了短短的細(xì)面條(比投魚兒的條子約長一倍,有三四寸長的樣子)。這種手藝比撥魚兒高一級,家庭婦女,很少能做到,然而這只是花樣不同,口味并無多大區(qū)別。我在談天津清真館時(shí)提到捻饌兒(也叫“捻捻轉(zhuǎn)”),那是新麥做的。山西也有一種叫“捻捻轉(zhuǎn)”的,那是燕麥、蕎麥做的。用一種小工具,把和的面擠壓出來,像紅豆大小,有些像蛆蟲的樣子(山西農(nóng)村也叫它做“抿蛆蛆”),然后用韭菜或大白菜和肉絲一道炒,因?yàn)殡s糧都有一種清香氣味,比南方的炒年糕味道更好更香,不過也不容易消化,干活的人吃了經(jīng)飽,他們早餐飽餐一頓,成天就不必再進(jìn)食了。
拖葉兒是一種用菠菜、扁豆、茄子片、葫蘆片在調(diào)過味的稀面粉里拖一拖以后,大戶人家用油炸,一般人家用水煮,吃起來都松軟潤滑,老年人和小孩子特別愛吃它。據(jù)傳清末義和拳之亂,慈禧太后倉促西逃,路過懷來縣,饑腸轆轆,找不到東西吃,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盛了一碗拖葉兒給她,吃得津津有味,后來亂平回鑾,還沒有忘記那里的美味,在宮里常常要御廚房給她做拖葉兒。油炸拖葉兒傳到了日本,賣“天婦羅”(炸蝦,日本發(fā)音講為“吞普拉”)的酒店,采用拖葉兒配味,每份天婦羅,兩只炸蝦,幾片用茄子蔓青油炸的拖葉兒,真可以說“豆腐成了肉價(jià)錢”。
山西的搓面又和切面、削面有分別。削面盡管要講技術(shù),總還離不開應(yīng)用工具,抻面和搓面就完全靠手上的功夫。抻面是拉的(也叫“拉面”),我在談北京、河北的時(shí)候,都見好手藝的,已經(jīng)談過幾次了,搓面卻是山西才特有的,別地方還未見過。搓面土稱“搓搓兒”,是把面和好(很需要經(jīng)驗(yàn),才會(huì)把面和得干濕適度,軟硬合宜),使用兩只手掌把面搓成細(xì)面條,就這樣由粗而細(xì),按幾何級數(shù)一折為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的,達(dá)到要求的細(xì)度,入鍋煮熟,澆上口蘑、肉丁、做成的醋鹵,爽韌腴滑,真能使人嚼斷舌頭,美不勝收。山西少魚蟹,如在江南,用黃魚羹,螃蟹羹澆拌,滋味就益加鮮美了。講到醋鹵,不能不提到山西滴醋。山西以汾酒著名(杏花村名酒就是山西臨汾縣出產(chǎn)),酒好醋當(dāng)然好。山西醋也和酒一樣講究陳年滴醋,這種醋完全不像西方人用的醋酸,只有酸味,而是帶一種酒香。中國的名醋還有鎮(zhèn)江的紅醋,也是人們賞識的,但香醇還是不及山西醋。山西人愛吃醋,就像美國人愛吃糖一樣,美國人很多齲齒,山西人多數(shù)牙齒被酸素腐蝕,一成為黑漆漆的一片。所以在北方里看生人,一開口看到一片黑牙齒,就可以認(rèn)定他是山西人,不必再去求教籍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