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禪的菩提,我突然發(fā)覺:對母愛認知的深淺,從某種角度講,決定了一個人心智成熟的程度。我對母愛的領悟,有過三次升華。
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因為排行老四,所以小時候穿新衣裳的機會較少,好像從來也沒有得到過像樣的玩具禮物。因為頑皮,常常挨打挨罵;掃把、拖把、雞毛撣子是最常親密接觸的伙伴,在周圍街坊鄰居間是出了名的。有時被母親打得躲到床底下,還用晾衣的丫叉捅。有一次甚至被母親用捅爐子的鐵鉤在臉上扎了個洞。
家教很嚴,只要跟別家小孩起了紛爭,不管對錯,先領上一份責罵、痛打。有時感到非常委屈,卻從來沒有起過抗爭的念頭:媽媽打孩子,仿佛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第二天就象沒事一樣。其實,我向來不敢闖禍。
奇怪的是,成年之后,回憶起童年,從來沒有對被打一事產生過一絲怨恨。
剛滿16歲,我就離開了父母獨闖江湖。在那可以自由支配金錢、隨意安排生活的歲月里,享受了無人管束的自由,卻常常想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而且,想到的大多是母親慈愛的一面,母親的關心、體貼,母親做的菜……
尤其是遇到挫折或生病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想念家的溫暖。于是,那無數(shù)次挨打挨罵的情景,也變成了普希金詩中所寫的那樣:“而那過去了的一切,都成了親切的懷戀”。一切都是那么的溫馨、甜蜜,從未懷疑母親對我的愛。
理解母愛的第二階段,是在成熟的時候。從書刊里常常讀到英雄為了別人挺身而出;我覺得,一個母親,為了孩子,根本不用想到什么,自然而然地會站出來,用自己的身體抵擋一切襲向孩子的災難。
看了《狐貍的故事》,狐貍媽媽可以用生命來捍衛(wèi)孩子的安全。這是母性的本能。而在小狐貍長大以后,狐貍媽媽卻堅決地把小狐貍趕出家門。媽媽知道,孩子不能永遠生活在自己的庇護下;必須盡早讓孩子學會應對殘酷世界的本領。這是有見識的母愛,雖然看上去好像有點殘忍。
聯(lián)想起母親的打罵,無非是期望我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而且,事實上也堅強了我的意志品質,鍛造了我的樂觀天性,培養(yǎng)了我做人的道德準則。
當然,我決無鼓吹家長打罵孩子的意思;打罵孩子,可能會傷害到幼小心靈,落下心理陰影。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探究這個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有時母親打罵我,是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繁重家務的煩躁。母親也需要宣泄惡劣情緒。我為自己曾經(jīng)幫助母親排遣不良情緒而感到榮幸;如果可以,我愿意繼續(xù)做這樣的“工具”,好讓母親鼓起迎向一切苦難的勇氣,繼續(xù)承擔起養(yǎng)育整個家庭的沉重壓力。我發(fā)誓:我愿意。
我覺得自己有點偉大;為自己有那種精神升華而感動。
第三次思想上的跳躍,是有了自己的孩子?粗畠悍坂洁降男∧,馬上感到,作為父親,責任神圣而重大;一個幼小的生命將在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并將燦爛我的生命和整個世界。
雖然我自認對女兒的愛恐怕不及妻子,但那個瞬間,我知道,我將愿意為女兒付出一切。如果需要,我會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女兒的幸福。這個信念,從未動搖過。
當然,女兒是不會相信的:我那老爸,要他多化點錢為女兒做點什么都是吞吞吐吐的不干脆;會為女兒捐出命來?鬼才相信!
我只能一萬次地重復:我會。你不信,是你的不幸。我期待你理解的一天。
看到有那么多青少年無視父母的苦苦哀勸,執(zhí)拗地走向無可救藥的沉迷和墮落,我痛心?蓱z天下父母心啊。不知那些孩子哪天才能幡然醒悟,何時才能停止對父母的無盡折磨。
我以為,母愛可以是一種人生感悟,與你承受母愛的多少無關。有些人生活在千寵百愛之中,仍然對母親常有不滿之聲;有的人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多少母愛,卻一直孜孜追思母愛的點點滴滴,孕育自己內心中的感恩之情。他們是幸福的:他們選擇以美好的情感來陶冶自己的心靈。
就算一生下來就被母親遺棄了的人,也不要為此扭曲了自己的心靈;你可以做到這樣的寬厚:至少母親賦予了我生命,讓我來到這個蘊藏無限精彩的世界。
2007-5-17
※本文作者:茲心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