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場寒流過后,京城長安又迎來天清氣朗的日子。這天黃昏,一乘官轎迎著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長安街頭,穿街過巷的小北風(fēng)時而掠起轎簾一角,一片落葉頑皮地鉆進轎簾,與返家休息的集賢院學(xué)士、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jiān),人稱賀秘監(jiān)的太子賓客賀知章撞了個滿懷。
賀知章俯身拾起這片金黃色的落葉,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落葉依然綻放著大自然的清香。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天下碩。賀知章反復(fù)觀察落葉的經(jīng)脈,并由落葉想到了人生,想到了已經(jīng)離開近五十個年頭的故鄉(xiāng)越州,是夜,賀知章輾轉(zhuǎn)床第久久不能入睡,老人仿佛聽到會稽山的松風(fēng),看到鑒湖水的清波,覺得自己應(yīng)該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想到這里,老人披衣起床鋪紙揮墨,徹夜寫成請求辭官還鄉(xiāng)的奏折。
賀知章在自己致唐明皇李隆基的奏折中說,自己從證圣元年(695年)赴京應(yīng)試那年算起,服務(wù)朝廷已近五十個年頭。如今,太子已經(jīng)長成棟梁之才,又逢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臣雖老驥伏櫪,尤有千里志向,仍希望能為皇家為百姓出一分力,盡一分責(zé)。但是,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自己“近因病恍惚,常夢故鄉(xiāng)山水,故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xiāng)里,舍本宅為觀,求周宮湖數(shù)頃為放生池”。賀知章奏請皇上給其一個“辭農(nóng)五十載,今日復(fù)東歸”的機會。
對此,朝廷中很多官員認為,賀知章這本章奏得好沒道理。如果夢見家鄉(xiāng)的山水,便可作為向皇上提出辭職還鄉(xiāng)的理由;要是夢見玉宇瓊臺,豈不是要奏請皇上送你上天庭成仙了?這樣太不像話!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不愧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明君。他認為,樹高逾千尺,落葉尚歸根,人生雖榮華,歸宿是故鄉(xiāng)!這位以譜寫《霓裳羽衣舞曲》飲譽樂壇的帝王還真夠意思,不僅批準了賀知章的奏請,賜“鏡湖剡川一曲”作為放生池,而且還親揮御筆,題寫《送賀知章歸四明》詩并作序。詩曰: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禁。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詩作飽含著憐才之心,洋溢著惜別之情。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宗皇帝還在賀知章動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賬青門”,為告老還鄉(xiāng)的賀知章送行,此等規(guī)格,在中國歷史上,就文人告老還鄉(xiāng)一事說,實屬罕見;噬弦杂圃娤噘洠托械奈奈浯蟪钾M敢怠慢,當日賦《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yīng)制》詩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道:“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表達了他對賀知章的情誼和后會有期的愿望。
李白比賀知章小42歲,李白從四川鄉(xiāng)下來到京城長安,本自舉目無親,但他是幸運的,命運之神讓他遇上了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他們第一次相見是在長安的紫極宮,李白誠惶誠恐地摸出自己從四川來的路上剛寫就的《蜀道難》,請賀知章給予指教。賀知章展開詩卷,從第一行“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句,”就感覺到這位后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這一老一小,一見如故,成了至交。又過了幾天,賀知章請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門時忘了帶酒錢,賀知章當即解下隨身佩戴的象征官品級別的金龜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正是由于賀知章的推薦,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賞識。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春,賀知章回到了夢縈魂系的故鄉(xiāng)山陰。故鄉(xiāng)民眾以超乎尋常的禮儀歡迎這位還鄉(xiāng)的游子,幾位玩童擠上河埠,未等迎接賀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賀知章提出“您是誰家的客人?”“您是從什么地方來的”等問題。
※本文作者: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