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是長江中下游南岸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人說,山無水則沒有靈氣,水沒有山的映襯則顯不出其秀麗和柔媚!熬沤(dāng)長江要津,抱匡廬奇秀,濱浩淼鄱湖,向有“兵家必爭之地”、“七省通衢”之譽,有“贛北門戶”之美名。九江的青山碧水更引古往今來的眾多文人名流豪杰駐足瀏覽。禹疏九江登廬山,灌嬰筑城鑒浪井,公瑾甘棠點水軍,董奉杏林救黎民,淵明種豆南山下,樂天江頭感琵琶,太白五老攬秀色,東坡月夜探石鐘……大江東去,雖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卻給九江留下勝跡如林!
九江之所以名為九江,不是因為境內(nèi)有九條江,“九”意思是多的意思,九江境內(nèi)多江水,比較著名的有甘棠湖、南門湖、白水湖、琵琶湖、潯陽江、鄱陽湖等,其中鄱陽湖是江西省的內(nèi)湖,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此外還有因水滸而聞名的潯陽樓,因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而修建的琵琶亭。
甘棠湖處于九江市區(qū),湖上風(fēng)光旖旎,藍天白云倒映在微波碧水之間,薄霧如煙般輕籠在湖面上。湖上有一座綠樹掩映的小島,島上有一組古色古香的建筑――煙水亭。
唐時,江州司馬白居易曾蕩舟至此眺望湖光山色,感興賦詩。北宋時,理學(xué)家周敦頤見此島狀如月,遂名“浸月”。后人在島上建“浸月亭”,寓景于白居易《琵琶行》詩中“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意,也寄托了后人對白居易、周敦頤兩位賢人的懷念。后來,周敦頤的兒子周壽從湖南來到江州為父守墓,見甘棠湖一帶“山頭不溝薄蘢煙”,遂在湖堤建一亭,名為煙水亭。
在煙水亭近旁有個五賢閣,閣內(nèi)紀(jì)念的五位賢士和賢吏是:田園詩人陶淵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馬白居易、宋、明理學(xué)大師周敦頤、王陽明。五人中我知道的較多的是陶淵明和白居易,自小就讀過陶翁的《桃花園記》和《歸田園居》,來到九江方知陶淵明原來是隱居于此,后天到廬山時,從錦繡谷的某一個谷口向山下看,能看到谷下花團錦簇、綠樹掩映下的一大片城鎮(zhèn)__九江縣,據(jù)說就是陶淵明笑下的桃花園了。
來此之前對九江的最初印象是通過白居易的兩首詩《琵琶行》和《大理寺桃花》了解的。白居易“元和十年,左遷九江郡司馬……”想像當(dāng)年情景,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本來寄情于九江的秀麗山水,心情聊以自慰,但在第二年的一個秋夜,詩人“潯言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時“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原來彈琴的是身世坎坷的來自京城的一個歌妓。于是,白居易重備酒菜,請此婦重奏一曲,聆聽妙音。在敘說身世中,得知歌妓“老大嫁作商人婦”,“去來江口守空船”。白居易從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百感交集,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喟嘆。詩隨情發(fā),寫出了千古絕唱《琵琶行》。江州人民為了紀(jì)念這位詩人,在其“潯陽江頭夜送客”處興建了琵琶亭。千余年來,琵琶亭屢建屢毀。最后一次興建是在1988年。重建后的琵琶亭又在1998年百年不遇的江水中被浸泡,據(jù)導(dǎo)游介紹,現(xiàn)在已成一危樓。我們只從外面看了看,沒有進到里面去。
潯陽樓位于九江市區(qū)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描寫到它周圍的景色“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爐烽煙。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痹娙税l(fā)出不能用筆描盡江山之美,仰愧江山的感嘆。
而真正使?jié)£枠敲胩煜聞t得力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在一樓大廳東西兩壁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著“宋公明發(fā)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shè)計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場”等栩栩如生的畫面,為潯陽樓增加了傳奇色彩。四樓設(shè)有雅座,擺滿了仿古桌椅,設(shè)有仿古音樂茶座。在此飲酒品茗,登高望遠,可一覽潯陽江風(fēng)光。
※本文作者:冷月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