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見長江天際流!
當代文人詩人也登黃鶴樓,但留下名篇的不多。毛主席雖然沒有看到今天的黃鶴樓,但老人也在蛇山黃鶴磯上留過影、題過詞,詞句氣勢磅礴,立意深遠,給武漢留下了超越歷史的一筆。
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zhèn)盡收眼底,煙波浩淼的長江從西南方向滾滾而來,穿過樓前橫跨兩岸連接龜蛇兩山的武漢長江第一橋,又浩浩蕩蕩而去。隱隱約約中可以看見遠方的天興洲,它是那古詩中芳草萋萋的鸚鵡洲嗎?我只是看到它如海市蜃樓般的漂浮在寬闊的長江之上,煙波中時隱時現(xiàn)。
漢江在一個長虹般的橋拱下流出后注入長江,那是連接著漢口和漢陽的晴川橋。兩江三岸,江灘上修起了美麗的公園,江中穿行著各種大小船只,江城的美如躍然紙上的畫。
漢江北岸呈三角形向遠方伸延,那是漢口,有發(fā)達的商業(yè)區(qū),高樓林立,氣象萬千。對岸是綠樹掩映下的漢陽工業(yè)區(qū),也有高大工業(yè)建筑點綴于綠茵之上。
黃鶴樓的背面,樓群連著樓群,廣場和綠地夾雜其間,間或還有一個個的湖泊,南湖、檻湖、東湖……那都是各個大學(xué)的校園。武漢大學(xué)、武漢理工大學(xué)、華中師范大學(xué)、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華中民族大學(xué)……這些大學(xué)組成了武昌文化教育集群,構(gòu)成華中文化教育中心。
坐落在蛇山之上的黃鶴樓是武漢三鎮(zhèn)的中心,每天它就這樣俯視著這座荊楚大地上美麗的江城,樓外長江日復(fù)一日的滾滾而去,帶走了多少關(guān)于它的美好傳說。
登上黃鶴樓,一定會被流傳久遠的傳說故事所吸引,華中地區(qū)受道教影響,各種成仙得道的故事很多。八仙們各顯神通是為了過海到蓬萊仙境,但他們的足跡似乎也到過荊楚大地,很多故事都有他們的仙蹤。
相傳仙人子安駕鶴神游路過蛇山。蛇山上住著一位老翁,老翁開一片小酒館,勉強維持生計。子安就住在老翁家中,每天與老翁談仙論道、切磋博弈,老人從不要酒飯錢。子安臨行前為報答老翁,在酒館墻上畫一仙鶴,每遇客來,主人鼓掌三下,墻上仙鶴便翩翩起舞。時間一長小酒館生意逐漸紅火起來。老人用剩余的錢修起一樓,取名黃鶴樓。子安回來后,招下仙鶴,與老人話別后駕鶴而去。從此,黃鶴樓的故事便在長江兩岸流傳起來。
登上黃鶴樓,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一千古名勝早就裝在我的心中,我與它神交已久。拾級而上一層層的瀏覽,歷代名人墨寶云列其上,名詩名畫裝點四壁,文物古跡,飽人眼福。
黃鶴樓幾度焚毀又幾度重修,早已不是那座久遠的古跡,但是作為一個文化名勝,它早已深入人心,人們游覽此地,完全是對心中那座名樓的朝覲。
新修的黃鶴樓雖然飛檐斗拱,紅柱碧瓦,但它不是古代的磚木結(jié)構(gòu),這座上世紀80年代重修的五層仿古建筑全是水泥鋼筋澆鑄而成。扶手、欄桿都是涼冰冰的,沒有一點木質(zhì)的溫暖。我佩服南方的瓦匠,他們的雕鏤之工竟可比木工的細致。我對這種只是形似的仿古建筑不以為然,這么有文化意義的古代名勝,竟然現(xiàn)代到了這般模樣,不免有些遺憾。以武漢華中文化中心的地位,應(yīng)懂得對待古代遺跡應(yīng)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荊楚大地上真的沒有那么幾根木料了嗎?我想不是的。武漢應(yīng)學(xué)北京,北京修復(fù)永定門所用鐵木來自南非,木工全用手工操作。修復(fù)古跡應(yīng)讓它的效果更接近古跡,這也體現(xiàn)一種文化理念。一座鋼筋水泥內(nèi)設(shè)電梯的黃鶴樓,能否代替我們心中的那座古跡?黃鶴樓的歷史可能在它破土動工的那一時刻起就被割裂了。今后游覽黃鶴樓的人們,也只能在這座現(xiàn)代化的大樓里面去想象那個久遠的不可恢復(fù)的“黃鶴樓”了。
※本文作者:董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