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懸掛著林徽音夫婦的許多照片。自然,照片上的林徽音是那樣的光艷照人,但林徽音在李莊的幾張照片卻真實地反映了她的生活情形:
一幅是她躺在病榻上的照片:一個本來美艷如花的女子,唇角間露出的卻是凄涼的笑,臉很消瘦,顴骨凸了起來,雙頰陷了下去,面容蒼白而憔悴。
另一幅照片的林徽音也是躺在床上,瘦如黃花,懨懨的,被單蓋住上身,左右兩邊分別坐著大約十一、二歲的女兒梁再冰和兒子梁從誡。
還有就是生活上的貧困。在李莊,當(dāng)時最窮困的就是林徽音夫婦。他們帶著一個老人,兩個兒女住在這里。象梁思成,能拿到手的薪金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為此,傅斯年還向朱家驊寫信,為他們申請救濟(jì)。生活條件又差,這幾間屋低矮、陰暗、潮濕,沒有自來水和電,煤油也需節(jié)約用,夜間只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甚至連肥皂都沒有,女傭洗壞了她僅有的床單都是重大損失。
林徽因的世界,是一片充滿藝術(shù)、美和豐富情感的世界?墒,在這樣的景況下,在大部分時間里,熱情、開朗、活潑的她卻只能躺在病榻上,呆望著頭上暗灰色的瓦,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數(shù)著滴落的檐雨。在一個個無邊的暗夜里,她輾轉(zhuǎn)難眠,心如這里的長江水,流淌著的是綿綿無盡的憂傷和煩惱。
41年,她的弟弟林恒也在成都的一次空戰(zhàn)中陣亡了。44年,抑郁的林徽因在病床上寫了長詩《哭三弟恒》。這是她在李莊寫得不多的詩中的一首。
對林徽音來說,這是一段最艱難的日子:戰(zhàn)爭不知何時終了,好朋友全分散了,病魔纏身,物資匱乏,生活無著,病困交加。她就象生活在一個孤島中,脾氣也變得有些急躁,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母親爭吵。
但林徽因決不是一個弱女子,她清楚她該做什么。
李莊的林徽因,自然地?fù)?dān)起了相夫教子的責(zé)任。她教孩子讀杜甫和陸游的“劍外忽傳收薊北”, “家寄無忘告乃翁”,為丈夫和兩個孩子不斷地縫補(bǔ)那些幾乎補(bǔ)不了的小衣和襪子,為孩子走那么長的泥路去上學(xué)擔(dān)心,為孩子中午吃不飽而愧疚。對林徽因來說,做縫縫補(bǔ)補(bǔ)的事比幫梁思成寫書稿還費(fèi)勁得多。為了幫助梁思成完成《中國建筑史》,林徽因拖著病體,決然承擔(dān)了全部書稿的校閱,還執(zhí)筆寫了書中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無數(shù)個夜晚,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伏在這張寬大的書桌前,就著如豆的燈光,工作到深夜。由于生活的艱苦和工作的勞累,梁思成的體重只要四十七公斤。1944年,這部第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中國建筑著作書終于在這里完成。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林徽因就這樣毅然拋棄了少女時代的天真與浪漫,走出詩中的象牙之塔,把她對美的理想與追求轉(zhuǎn)化在丈夫的這部書中。這是一個堅韌而剛強(qiáng)的林徽因!
我緩緩走出林宅,站在檐下,思緒萬端。放眼望去,是綠綠的田野,青青的山巒,郁郁的樹林、竹林,稀稀疏疏的農(nóng)宅。它們可以見證,林徽因在這里生活五年間的日日夜夜。
走上泥濘小路,回望林宅,1955年,51歲的林徽因在北京病逝時,金岳霖的那副挽聯(lián)還宛在眼前: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本文作者:育水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