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洞庭湖,我來了,岳陽樓,我來了。
洞庭湖古稱“云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浩瀚迂回,山巒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diǎn)點(diǎn),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清代《洞庭湖志》將其湖光山色歸納為“瀟湘八景”和“瀟湘十影”,其中,“瀟湘八景”為:洞庭秋月、遠(yuǎn)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洞庭十影”為: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
如果說,洞庭湖是神仙案幾上的一只白玉盤,那么君山便是玉盤中的一顆青螺;如果說洞庭湖是萬里長江流經(jīng)三湘大地灑落的一顆明珠,那么岳陽樓便是這顆明珠上最耀眼奪目的光芒。
岳陽樓雄踞于岳陽市西北隅的古巴陵郡的城臺之上,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自古就有“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yù),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根據(jù)史料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訓(xùn)練和指揮水師,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始稱岳陽樓。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重建岳陽樓,樓臺落成,請當(dāng)時的大文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為樓作記,文章情景交融氣勢磅礴,追古溯今語氣鏗鏘,這便是為后人廣為傳誦的千古雄文《岳陽樓記》,自此岳陽樓更是樓以文傳名鎮(zhèn)四方。
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毀屢修,有史可考的修葺就有50多次,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達(dá)24次以上。據(jù)介紹,今天的岳陽樓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全樓為四柱、三層、盔頂?shù)募兡窘Y(jié)構(gòu),高25.35米,中間以四根楠木巨柱從地到頂承荷著全樓的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圓木柱支撐起2樓,一樓外圍再繞以十二根檐柱頂起飛檐,柱與柱之間彼此牽制,結(jié)為整體。岳陽樓“重檐鰲突,藻井鎖窗,雕梁畫棟,丹柱彩楹,莊嚴(yán)壯麗”。
岳陽樓主樓兩側(cè)還有兩座輔亭。在主樓左側(cè)有仙梅亭,據(jù)傳明崇禎年間,在此掘有一石板,上面似有枯梅的花紋,時人疑為仙跡,因此建亭作以紀(jì)念;在主樓右側(cè)有三醉亭,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此曾三次醉臥岳陽樓,因而得名。在以岳陽樓為主的景區(qū)里,除了完整的保持了明清時代修建的仙梅亭、三醉亭,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同時配套修建了懷甫亭、詩書碑廊、歷代名人蠟像館等人文景觀。園區(qū)內(nèi)古木參天艇臺掩映,綠陰匝地修竹搖風(fēng),歷史文化的氛圍十分濃郁,從繁華的街市進(jìn)入景區(qū)的大門,似乎在那一瞬間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浮躁的心一下安靜了許多,變得古意盎然,那些久遠(yuǎn)的歷史,像密密匝匝的苔蘚,全部在旺盛生長。
岳陽樓朱紅廊柱上,懸掛著一副君臨天下大氣磅礴的對聯(lián):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三樓正中的匾額上,郭沫若手書的樓名“岳陽樓”三個如椽大字,在秋日的陽光下金光閃亮。
信步進(jìn)入樓內(nèi),歷史的氣息更是撲面而來,只見一樓四周掛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其中那長達(dá)102字的對聯(lián),由竇垿撰文,何紹基書寫,將一座名樓的千古興衰和浩湖的氣象萬千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
上聯(lián):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下聯(lián):
※本文作者:江楓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