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黎族和藏族的語言中,杜鵑花被稱為“索瑪花”和“格;ā保馑季褪恰懊利惖幕ǘ洹。雖然早在多年以前,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就是中國革命者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然而現(xiàn)在,安定的生活使杜鵑花似乎遠離了我們的視線。平時我們只是看到種植于花盆之中少量種類的杜鵑花,矜持而含蓄,要想看到杜鵑花開時的熱情奔放與百媚叢生,只有到高山峽谷中去才能一睹她們大方嫵媚的姿態(tài)。
這種起源于6700萬年至13700萬年中生代的白堊時期的古老植物,雖有長綠與落葉之分,但它的形態(tài)常因溫度與海拔高度和緯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生活中常年栽培觀賞的杜鵑便是小葉類杜鵑,小小巧巧,含苞待放,然而許多小葉類常綠杜鵑在高緯度的地方會變成半常綠杜鵑,而半常綠杜鵑又會變成落葉杜鵑,成株成樹,落落大方,盡現(xiàn)其一生之韻味和華貴。
順黃龍山勢拾級而上,你會看到不同形態(tài)、不同顏色的杜鵑從山腳一直開到山頂,她們年復一年默默地開放,花開花謝與世無爭,仿佛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盡情地開放、盡情地生長。在高寒而寂寞的山溝中,無論環(huán)境多么艱難,杜鵑花總能找到一息生存的空間,一團團、一簇簇,密密集集、竟相開放,呈現(xiàn)千種姿態(tài),萬種花色,有白的、粉的、有黃的、紅的。紅得像火,熱情奔放;白得像雪,冰清玉潔。行到近前,又見高大的植株約有直徑三、四米的樹冠,主干托著繁華似錦的花冠,像一把擎開著姿色萬千的遮陽傘;矮植株的杜鵑則將花朵掩映在濃密的葉叢中,花型簇擁碩大,備顯雍容華貴。還有的是兩株不同顏色的花兒相互交結(jié)、紅白相對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體現(xiàn)造物主的奇思妙想、鐘靈毓秀,極為引人注目。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峽谷,一邊是冰雪尚未消融,熒光剔透;一邊又是山花爛漫,她在叢中笑。汩汩清泉,叮當有聲,一路歡歌,載著滿徑花香,悠然而去,消失在山谷更幽處。
※本文作者:青青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