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佛寺位于海淀區(qū)壽安山下,距城約20公里。從植物園北行,二旁是姹紫嫣紅,絢麗多彩的牡丹和彩霞滿天的桃林,芳香郁人,光彩照人,“萬紫千紅總是春”,走在一路,倍覺神清氣爽。
臥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為十方普覺寺。由于唐代寺內(nèi)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元代又在寺內(nèi)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臥像,人們習(xí)慣把它叫作“臥佛寺”。臥佛寺倚山筑成,坐北朝南,布局嚴(yán)整,規(guī)模宏大。內(nèi)有五重大殿和西三院、東六院,共分四進院落。主要殿堂均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層層遞進,森嚴(yán)肅穆。中軸線兩側(cè),輔以配殿、廊廡和行宮別院等。庭院幽雅,景致秀麗,亭廊池沼、蒼松翠柏、古樹怪石,無不清雅宜人。
寺前緩坡道上,古柏參天,濃蔭蔽日,宛如一條綠色的長廊。千年古柏,奇拙蒼勁,又似兩列威武的儀仗。古柏林蔭大道南端建有一座木構(gòu)彩坊,北端筑有一座琉璃彩坊。四柱七樓,金碧輝煌。牌坊上,刻有乾隆的題額,正面為"同參密藏",背面為"具足精嚴(yán)"。步入琉璃牌坊,便是第一進院落。院內(nèi)有一個半月形水池,池上架筑石橋一座。水池兩側(cè),鐘鼓樓對稱而建,簇擁著正前方的山門殿。山門殿殿開三門,當(dāng)中一扇大門,旁邊二扇小門,分別象征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俗稱“三解脫門”。殿內(nèi)塑有哼、哈二將,佛教傳入中國時,守護山門的只有一位名叫法意太子的金剛力士,因為中國人喜歡對稱的癖好,中國佛寺的山門守護神就變成了二個:那鼻子里能哼出白氣吸人魂魄的是“哼”將鄭倫,口中哈出黃氣使人魂魄消散的是“哈”將陳奇,因為姜子牙的歸國封神,哼哈二將從此擔(dān)負起“鎮(zhèn)釋山門,驅(qū)逐妖魔、殺殲鬼怪”的重任。
第二進院落,即是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園頭大耳,大腹便便,袒胸敞懷,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古人對彌勒總是歡喜有加,寫下過許多贊頌的聯(lián)語:“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已何所不容”,給人一種大慈大悲的感覺。但到了落座在佛寺中迎接來賓的位置,倒不如“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樂,信心時何物休養(yǎng)?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著頭陀,得意處有何由來”一則更見風(fēng)趣。
彌勒佛像背后,塑有韋馱立像。韋馱,又稱韋陀天,梵名音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成為佛教的護法天神,因保護釋迦舍利有功而成佛。現(xiàn)今的韋馱不僅繼續(xù)克盡著他的保衛(wèi)佛門安全的天責(zé),還兼任著寺院財務(wù)管理的重任。據(jù)說只要看看韋馱持杵的姿態(tài)就可以明白寺院的源流和經(jīng)濟狀態(tài)。天王殿中的韋陀,常見有兩種站立的姿態(tài):一種是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直挺而立,表示此地是十方叢林,歡迎來客,遠游的行腳僧盡可安心住下;另一種則是一手握杵拄地,一手叉腰,仿佛拒人千里之外——此處系子孫叢林,只收弟子而不接待來僧掛單,行腳僧可不要自討沒趣。
天王殿內(nèi),兩側(cè)各有兩尊高大威武的神像,人稱四大金剛。那手持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懷抱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握著幡傘的北方多聞天王,玩耍靈蛇的是西方廣目天王,他們駐守天地四方,用“風(fēng)”“調(diào)”“雨”“順”保障著國泰民安。雖然它反映的只是農(nóng)業(yè)社會人們自然力的敬畏,但也演繹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天王殿后是三世佛殿,殿前檐掛有乾隆御書“雙林邃境”的大匾。殿內(nèi)中央供奉著豎三世佛釋迦、燃燈、彌勒的高大塑像。世,梵語叫路迦(Loka),《楞嚴(yán)經(jīng)》說:“世為遷流”,意即時間的流動。佛教用于因果輪回時,“世”指個體一期生死的時間跨度。三世也可說前世、現(xiàn)世、未來世,或前生、今生、來生。燃燈為前世佛,釋迦是今世佛,彌勒即后世佛,他們都是如來佛的化身,分管人們的前、今、后三世。 在三世佛兩側(cè)還塑有造型生動、著色鮮艷的十八羅漢。十七個羅漢都是身披袈裟,光著腦袋,但佛殿左邊的第一尊羅漢卻穿著墨綠色鎧甲,頭戴纓絡(luò)戰(zhàn)盔,腳踏一雙戰(zhàn)靴,胸前護心鏡上還亮閃著兩條飛舞的銀龍。這個“另類”羅漢一看就不是出家人,但聽說是乾隆皇帝的化身倒確實讓人大吃一驚。按照佛教的說法,人修行后可達到一、二、三、四果的不同果位,以四果成就為最高——達到了涅槃的最高境界,可以消除一切煩惱,不再生死輪回,才取名為羅漢。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四大菩薩,十六羅漢。佛在涅槃前囑咐十六羅漢常住人間,為眾生培福德。由于羅漢肩負造福人類的重任,人們便依據(jù)“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期望羅漢越多,福澤越廣,于是便出現(xiàn)了五百羅漢甚至八百羅漢之說。五百是不是最多?八百是不是夠多?中國人自有中國人的聰明,中國人往往用陽數(shù)九來表示極大和最多,而且陽數(shù)一說更有利于寺廟的建設(shè),造十八個羅漢總比造五百羅漢化錢少、耗工小,而且更容易精塑細雕,造就風(fēng)采和特色,這也是五百羅漢多數(shù)是石刻和畫像而少見雕塑的重要原因。五代時十八羅漢之說已為佛門接受,寺廟中就出現(xiàn)了佛殿二側(cè)各有九尊羅漢的景觀。原有的羅漢名稱不夠,有的寺廟就自說自話地加上了斯里蘭卡高僧慶友和我國玄奘法師,湊成了十八之?dāng)?shù)。但畢竟因為沒有正式的“批準(zhǔn)手續(xù)”,歷代對增加的二位羅漢頗有爭議,乾隆皇帝和當(dāng)時的章嘉活佛就不認賬。乾隆自然有乾隆的想法。有清一代,康熙和乾隆祖孫倆都信奉佛教,康熙甚至認為自己是佛僧投胎,他在南游金山寺時曾寫過“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的詩。乾隆則自認為修行已達到了羅漢的境界:“圣心與佛心無二無別”。雖不敢與觀音、普賢、文殊、地藏等菩薩相比,但也到了不為世間一切所惑的程度,可以成為永享人間香火的金身羅漢。乾隆十年,他在寄題獨樂寺詩中就說過:“丈六金身應(yīng)好在,春風(fēng)過后偶相思!睘榱擞懞们。蟪紓儽阍O(shè)計出那身又似帝王又似佛僧的蝙蝠式打扮,直讓人覺得削尖腦袋往羅漢堆里鉆的滑稽可笑。以風(fēng)流名世的乾隆皇帝莫非真如民諺所譏諷的那樣貪婪:“巴了千鈿要萬鈿,做了皇帝要登仙”?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