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松形蚪?jīng)典哲理散文,供大家欣賞。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哲理散文:貧窮
還記得毛澤東曾說過:“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贊美了人在艱苦的逆境環(huán)境中不屈的精神,可仔細想想?yún)s充滿了無盡的悲涼。這正是闡明了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水深火熱的掙扎中,從古至今多數(shù)人的抗爭無非為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貧窮,改變自己的階級地位,讓自己過的體面。
貧窮這個詞是沉重的,一旦你掛上貧窮的標簽,這個社會就會為你展現(xiàn)出人情世故的涼薄,自古多少作家,多少詩人也都是在經(jīng)歷人生低谷,看破事態(tài)炎涼之后才創(chuàng)造出直擊人心的作品,也許貧窮這種東西才能讓你看清這個社會最真實的一面。
貧窮就意味著你可能沒資格獲得愛情
這個世界真有種愛情叫做田潤葉與孫少安。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的時候,連著幾天幾也都沒合眼。為別人的苦難而傷悲,為別人的愛情而無奈。貧窮帶給孫少安的是自卑,是面對愛情時候的無力感。就正如少安所說的:“我跟潤葉的事情,我不怪福堂叔阻止,你說我一個農(nóng)民要娶村支書的女兒,要娶一個人民教師,我這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時候我也想別人愛咋說就咋說,我就帶著你結婚,和你過光景,可今天吃一頓飯我就明白了,我一個農(nóng)民是給不了我心愛人的幸福的......”
我們姑且不談那時候的農(nóng)民能否給公家子弟幸福,但就拿孫少安來說,他確實是個人才,可中他身上的負擔太多了,他負擔了他這個家庭。十三歲就出來和他爸爸一起扛起這個家庭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無盡的貧窮讓他看不到未來幸福生活的期望,他也覺得自己不能給潤葉任何幸福,所以他放棄了與田潤葉的愛情。
很多人覺得那時候的人貧窮,苦難當然就會更多了。可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只要有社會的存在,人就會自行的劃分為三六九等,這就好比班級里總會有學的好學的差的學生,F(xiàn)代人的婚嫁依然要看對方的家庭條件,愛情有時候在世俗的觀念中比一根頭發(fā)還脆弱,輕輕一拉就斷成兩截,任它飄落空中,最后不知去向。
貧窮就意味著你可能沒資格談夢想
夢想是可以天花亂墜的,可以不考慮現(xiàn)實情況的,它和理想不是一個概念。貧窮的人通過幾十年的奮斗也許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比如成為有錢人,成為有社會地位的人。但你很難去談夢想,因為夢想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跟年齡有關,可以這么說,大多時候夢想是年輕人的專利,因為有些感覺,有些事情,有些想法只能是在你年輕的時候才會產(chǎn)生的。
還記得周星馳接受柴靜訪問時,談到結婚,他反問:“你覺得我還有機會嗎?”我相信中國愛慕周星馳的女孩子應該是很多的,可在星爺眼中覺得自己在愛情婚姻方面已經(jīng)沒機會了。那種愛情,青春,悸動多數(shù)只能在年輕的時候產(chǎn)生。
就好比我身邊的很多人,他們大多不愿意通過相親來結婚,理由就是:“我對他(她)沒感覺”有時候我就在想,讓一個三十多歲的人第一次見面就對那個異性產(chǎn)生感覺,這個概率幾乎為零。但是在我們少年或者青年時期這個概率就很高了,這種愛情的夢想在成人眼中是幼稚的,可是我們這些成年人卻無時不刻的想要找到青春時期的愛情的感覺。
曾經(jīng)的我是一個老師,有個學生特別有文學天賦。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非常優(yōu)秀,修改之后,我讓他去打印一下。結果第二天的時候我問他要打印稿的時候,他卻說他爸爸覺得抄一份就行了,何必浪費那個錢。乍聽之下,我很氣憤,覺得他的爸爸太吝嗇了,幾分鐘之后我又懊悔不已,生氣自己為什么做事不周全,我完全可以幫這個孩子打印的。瞬間腦補了很多畫面:他被爸爸拒絕的無助;面對我生氣的小心翼翼;渴望發(fā)表文章的夢想;對自己沒有去打印的無奈......但不管是怎樣的畫面,我都會覺得孩子是需要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的,這種環(huán)境一定是需要物質(zhì)和精神的支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否則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會充滿各種嘲笑,鄙視等負面的東西。
貧窮對一個人的傷害究竟能大到什么程度?它可以讓一個人放棄愛情、放棄夢想、放棄尊嚴、甚至是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貧窮對每個人傷害的程度也是不一樣,但無論怎樣就像路遙所說的: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會珍重生活,而不會玩世不恭;同時,也會給人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內(nèi)在力量。
生命里有著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著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斗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世界,即使是最平凡最牛逼的人也要為自己世界去奮斗。在只有在奮斗中我們才會日漸成熟,日漸強大,從各種不甘中得到自我救贖。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哲理散文:愛不是施舍,是尊重與往來
多年前在廚房做飯,無意間看到路口垃圾箱處一位老人推車撿廢品,于是忙從冰箱里拿出魚肉讓他回家過年,老人八十多歲,家里還有生病老伴。
數(shù)月后一日,有人敲門,是老人,懷抱小蔥青菜,憨笑著說自己種的,沒有農(nóng)藥化肥………青菜收獲的季節(jié),變換品種,一直這樣重復。每每我都感激著收下,大贊青菜味道,同時麻煩老人幫我把家里積攢的廢品拿走……老人太實誠,我每次收到的青菜很多,除分給鄰居,實在來不及吃就蔫的青菜,我也放在車上,扔到很遠處的垃圾箱,怕老人認得那青菜……”愛不是施舍,需要平等與尊重,愛是往來。”
一日,我與朋友談論愛的話題。她說了這些話給我聽,其中的細節(jié),讓我感受到朋友人性中散發(fā)某種愛與感同深受般給予他人的那份尊重。這份小心思,也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雇主因為保姆吃了家里的幾個蘋果,覺得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就直接辭掉了她。期間的孰是孰非,難以判斷。只是覺得“階層”,“等級”,“身份”這些標簽的劃分在此舉行為中得到了極其明顯的體現(xiàn)。
倘若一個在金錢上還過得去的人心思始終糾結,停留于這樣那樣的小支出,也算是自我執(zhí)著的一種。人與人之間往來,發(fā)心很重要。倘若你的發(fā)心是善,最終收獲的也是善;倘若是惡與執(zhí)念,則難收獲快樂與真心。
幼年,大舅家請保姆。舅媽是菩薩心腸,只有給予和不計較。大舅把她當親人看,幫她解決很多家庭里麻煩的事。后來她去深圳找工作,就住我們家,我外出幾天,把鑰匙也交給她。我們從不把她當外人看。如今,她已成家,有了好的經(jīng)濟條件,時;氐叫〕,去看望舅舅和舅媽。從來沒有任何的芥蒂與身份不適應。
他們最初只是由人介紹認識,最后因為平等與尊重的給予,回饋,完成了一段善緣的交集。一直覺得,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去結交一些善緣,避免惡和傷害。因為愛需要這些,所謂“將心比心,以愛暖愛,大抵只能如此。”
《入行論》云:“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所以很多時候,人的快樂,多是從利他出發(fā),而非總打著自己那點小算盤,計較來計較去,苦往往是因為太過執(zhí)著和吝嗇才產(chǎn)生的,更別說有利他之心。
可能有人會說,也有不懂知恩圖報的人,給予種種好,最后反而討伐說教你的不是。但我們回頭仔細想想,那樣的人又有幾個呢。即便有,我們亦不會因少數(shù)而動搖自己傳遞愛的信念。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法如很多慈善人士,捐贈或布施大量金錢,財務,亦無法如同佛陀那樣,終其一生都在自利利他,無量限去做到利益眾生。但我們應該可以微薄之力,布施己所能及的小事。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會是由無數(shù)生命個體構建,產(chǎn)生流通和交往,使微小自身產(chǎn)生更多豐富能源,注入活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始終要相信,所有付出都如同山谷回音,只要真心,誠意,你所有的給予都會在一定的時候得到回應。
泰國曾經(jīng)有個關于愛與感恩的記錄短片:貧苦小男孩因為母親生病,拿了藥店一瓶藥,被店主發(fā)現(xiàn),扣留于大街辱罵,質(zhì)問。眾人圍觀,唯有隔壁餐廳店主主動解圍,并幫他支付掉藥費。三十年后一天,幫助支付藥費的店主因生病,無法結清昂貴住院費,而那個曾經(jīng)得到過幫助的小男孩已經(jīng)長大成人,成為了一名醫(yī)生。最后,他主動獨自承擔了所有費用,并寫下一句話給對方:“所有費用支付于30年前。”
誰能說這份因緣延續(xù)沒有善與愛撒下的福田呢?偶爾我會去想,我們每個人若能為自己的善行付出一點關愛與溝通,那么我們所生活的能量場就會因為那些微小的付出而播下愛的種子,以此為傳遞,散發(fā)出生長,滋潤的能量。為此,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所謂舍得的意義:只有舍才能得;你如何善待別人,別人終將會如何交往于你。
愛不是施舍,也不一定非是金錢上的給予,它有可能是一個微笑,也可能是一杯清水,還可能是一個擁抱。這些可以孕育善意的種子與胚胎,能及時植入或者傳遞于有血緣或者沒有血緣人的生命中,有可能會成為一股暖流或影響,亦有可能會讓一個原本對生命產(chǎn)生絕望,悲觀甚至憎恨的人,重新燃起看待世界的方式。那時候,你可能會為曾經(jīng)不經(jīng)意間善的舉動感到欣慰。
生命因平等與尊重滋生歡喜,由此傳遞愛,信任與理解。在這個缺乏規(guī)則和信仰的環(huán)境中,我們?nèi)裟芟嘈?ldquo;施者比受者有福”,相信因果,相信純良也是一種福德,不去計較,索求,希冀回報。那么你就能做到清凈,自在與喜樂。因為你相信所有一切,正面積極傳送的能量,最終都能寬廣,強壯自己的生命,亦能溫潤,滋養(yǎng)他人的人生。
就個體而言,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因愛而生,從而流動,求知成長,看到不同的風景。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盆花,一畝田地,路過,若可以或愿意,隨手澆灌一瓢水,最終你收獲的一定是喜樂與安定,清靜與放下,真摯與不再冷漠。
人生感悟經(jīng)典哲理散文:和說話不累的人交往
時間越來越貴,
越是要留給說話不累的人。
和這樣的人說話,總讓人覺得很累:
“你還未說完,他就打斷你;剛解釋過的問題重復問上好幾遍;有一句沒一句地回應著……”
原本兩分鐘就能講完的事,解釋兩個小時還未妥。
時間浪費不少,還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能避而遠之的,就請遠離。
不要在說話累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這些人,并不是因為溝通能力有多差,而是他們根本不屑你說的,要么心不在焉的聽,要么先入為主,要么強加武斷……
就像周濂的那本書名《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你也永遠無法說通一個態(tài)度有問題的人。
扁鵲多次拜見蔡桓公,“大王,你這病再不治,會日益嚴重。”
蔡桓公,對醫(yī)生心存偏見“醫(yī)生都喜歡成天給沒病的人治病,用這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醫(yī)術。”不以為然地回:“我沒病,不用你醫(yī)治。”
扁鵲就這么三番五次的勸說,每次卻都是徒勞。
蔡康永曾在書中寫道:“對于天生防衛(wèi)心強或個性冷淡,只需有禮地說清楚該說的話,就可以閃了。”
真正的溝通也并非在于語言,而在于彼此的態(tài)度。若一個人交談時,態(tài)度有問題,就真的沒必要與之費口舌,浪費時間了。
舒適的談話,是把別人的話放心上
相反,那些說話不累的人,要么一點就通,要么虛心聽取,交流起來也很輕松愉悅。
曹操看中曹植的才華,想廢了曹丕,立曹植為太子,于是征求賈翊的意見。但賈翊卻一聲不吭。
曹操好奇地問:“你為什么不說話?”
賈翊答:“我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
曹操聽后哈哈大笑,即刻明白賈翊的意思,于是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最輕松舒適的交談,莫過于此,點到為止,彼此便能心有領會,無需過多解釋。
就像安得魯S.葛洛夫說的“溝通得很好,并非決定于我們對事情述說得很好,而是決定于彼此被了解得有多好。“
而了解的前提是,能把他人的話放在心上,細細體會。
時間那么貴,留給相處不累的人
不管什么時候,我們都更樂意和相處舒適的人在一起。
赫爾曼·黑塞曾說:“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漫漫人生路,能遇到懂你的甚難,但興許就能在不累的交談中找得。
魯迅碰到瞿秋白時,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能找一個聊得來的人,是一種難得的幸福,亦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向往的,正如李白的那句詩“人生貴相知”。
朱軍曾問演員王志文:“你到底想找個什么樣的女孩?”
王志文想了會兒,回答:“就想找個能隨時隨地聊天的。”
《歡樂頌》中安迪對小邱失業(yè)后苦口婆心無效時,感慨“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時間可貴,把口舌留給有趣的事,相處不累的人。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