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梅花的詩句——《殢人嬌·后亭梅開有感》
《殢人嬌·后亭梅開有感》原文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云間水遠(yuǎn)。
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shù)聲羌管。
《殢人嬌·后亭梅開有感》詞作歷史背景
建炎三年正月,因金兵南下,李清照乃逃離青州,于建炎二年(1128)春抵江寧。從此開始了后期南渡后的生涯。她平日植樹觀花,冒雪尋詩,似乎很悠閑;其實國土淪喪之悲,離鄉(xiāng)背井之痛,時時郁結(jié)于懷,從而寫下大量詞作宣泄憂愁,其中詠物詞達(dá)十來首,除了《山花子》詠桂花、《添字丑奴兒·芭蕉》詠芭蕉外,其余皆詠梅花。
李清照初到江寧的建炎二年至三年夫婿趙明誠逝世之前的兩年,陸續(xù)寫的《殢人嬌·后庭梅花開有感》、《河傳·梅影》、《七娘子》、《訴衷情·枕畔聞殘梅噴香》、《滿庭芳· 殘梅》等七八首詠梅詞。
李清照初到江南多詠梅詞,一是因為喜好“歲寒三友”之一的梅花,本是古代詩人的傳統(tǒng);二是親眼看到了北方難見的“江梅”,頗有新鮮感。但此時詠梅已很少早期詠梅的審美喜悅,而是多故鄉(xiāng)之思與北宋淪陷之痛。當(dāng)時金兵將南侵,形勢緊張,詞中一再出現(xiàn)的“羌管”意象(《殢人嬌·后庭梅花開有感》、《河傳·梅影》等),就是金兵的象征。因此其絕大部分詠梅詞充滿憂患意識,詞人憂國之思就寄寓在梅花的意象之中。
《殢人嬌·后亭梅開有感》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jì)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yōu)裕,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xué)基礎(chǔ)。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