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風(fēng)后看后,好像腦子里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采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fēng)后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后邊跟隨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為了讓人們永遠(yuǎn)記住軒轅的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因黃帝當(dāng)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這就是“軒轅”的來歷。
黃帝自從被先民們擁戴為尊長,還沒有一個正式“職稱”大臣們先后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黃帝都不同意。最后,還是黃帝自己決定。黃帝發(fā)現(xiàn)土是黃色,土能生萬物,土是人們生存的唯一依賴的靠山,先民們又是黃皮膚,所以,就確定他的尊稱應(yīng)該稱“黃地”。從此,“軒轅黃地”就這樣定下來。
到殷商時代,一些文人覺得把祖先稱“黃地”很不雅,他們借故“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為“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秦以前,各國諸侯都害怕觸犯祖訓(xùn),有損祖德,輕易不敢稱自己為“帝”,只好稱王、稱霸。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認(rèn)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自己“始黃帝”。但他也沒有敢沿用這個“黃”,只好用了白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