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喚起聽眾的共鳴
四、用想像法喚起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像。在演講中,運用想像激發(fā)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像為聽眾的無意想像,變演講者的創(chuàng)造想像為聽眾的再造想像。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xiàn)演講者描述 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例如,楊鵬程在湘潭師院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門》,他抓住該校新建校門的造型——“兩個交叉的‘S’”,以此為“激發(fā)點”展開想像:
漢語教授認為它是校名第一個字“湘”的第一個字母“X”,代表新生一入大門,就成為一名光榮的師大生。數學教授認為它是數學王國里代表未知數的“X”。物理教授認為是一條拋物線,是聲波震動示意圖。英語教授認為是英文“科學”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一座科學之門。哲學教授認為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兩種理 論命題的探討……
最后,演講者在想像的基礎上滿腔熱情進行總結。演講者關于校門的奇異誘人想像,喚起了莘莘學子強烈的進取意識,必將使之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五、用情感法喚起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演講只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只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 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作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么叫音樂,什么叫老師……,幾天后,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 疊滿了鮮花……”
這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就彌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 述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六、用理趣法喚起
演講的說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說教,演講者要善于揣摩聽眾心理,順應聽眾需求,激起聽眾探究的興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說理能夠使演講 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聽眾發(fā)自內心的共鳴。
例如,某青年的演講《新時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xiàn)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xiàn)自己又有什么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xiàn)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fā)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礦物質也是自我表現(xiàn)的呀,金子要發(fā)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辱地保持那種夸張變形的謙虛,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后退一步,盡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 ,萬夫不當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沒,自我淘汰。
這段話以一系列自然現(xiàn)象說明宇宙萬物皆自我表現(xiàn),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演講者把精辟的論述與形象的描繪融為一爐,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 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相得益彰,激起聽眾心理共鳴。
七、用反問法喚起
演講中的反問句并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 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例如,董文華的演講《我不愿做這樣的飛鴿》中的一段:
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里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只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 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于問,反復激發(fā),句句扣動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總之,演講者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 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fā),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