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師動員會上的發(fā)言
首先,在訓練的內(nèi)容安排上,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三度”:
a、力求廣度。知識的覆蓋面要廣,思維的空間要廣;
b、挖掘深度。在大綱、考試說明的要求范圍內(nèi)挖掘深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挖掘深度,而不是通過搞擦邊題或者任意擴大知識面等方法來提高“深度”。那樣只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偏離了中考的方向。
c、適當降低難度。不搞偏題、怪題、難題,少搞大型綜合題。尤其在新授課中,重在雙基的落實,而不是一味增加難度。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要循序漸進,要靠平時的積累,不靠多做難題。
其次解題能力的訓練主要是通過平時練習和考試來進行的。有了好的習題,并不一定就能獲得好的訓練效果,還要研究訓練的組織和安排。在訓練的組織安排上,我們注意把握以下“三度”:
a、控制強度。一味地加大運動量訓練,把某一科變成了學生的專科,學生來不及消化吸收,更談不上鞏固、提高,這就失去了訓練的意義。而且影響學生其他科的學習時間。
b、保證頻度。訓練應保證有適當?shù)念l度,很多老師為了減少麻煩,經(jīng)常用增大強度的方法來減少頻度。很長時間才做一次練習,而一次練習又做很多。這樣實際上不如將同樣的習題量分散完成,效果反而顯著,也符合記憶規(guī)律。堂堂有練習,天天有作業(yè),問題堂堂清,作業(yè)天天清,矯正周周清,反饋月月清。這一點上數(shù)學組的兩位老師謝曉霞、郭曉麗做的就很好,數(shù)學每天布置一兩個題。不求多,但求精。
c、提高效度。力戒重復的陳題,反對偏題、怪題,杜絕錯題。練要練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著眼點要放在學生的基礎上。要做到每練必批,每練必評。楊秀華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就充分做到了這一點
2、從大事著眼小處入手,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許風琴老師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到位,從材料的分析,從作文的策略到文章的框架結構,從學生的書寫到文章的內(nèi)涵,都扣的比較死,還有謝婷婷老師、張寶位老師、李方敏老師等等吧都善于從細處入手,抓根本,促效率。
我本人崇尚一個理念:常規(guī)+細節(jié)+過程=奇跡。有一句諺語“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這話基本是貶義,但不無道理啊,考試檢測是提高學生分數(shù)質(zhì)量的最好途徑,但我們要細化,命題關、監(jiān)考關、閱卷關、分析關,關關重要,哪一關沒做好,其效果都會大不一樣。另外如要求每一個畢業(yè)班學生做好錯題筆記,考后認真總結并糾正試卷應成為初三學習中最重要的的一個方法和習慣。因為這樣做,學生不僅可以檢查自己的知識漏洞,更為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自己應試素質(zhì)上的缺陷。通過錯題筆記,可以相當快的提高學習水平。要求學生做到:既保存試卷,又收集錯題。把考試卷子分科整理、保存成冊,錯題用紅筆訂正;好的解題方法和思路,以及錯題的原因在旁邊注明。每個學科要準備一本錯題集,考后有的放矢地訂正錯題。平時考試,難免不出差錯,錯誤被記錄下來,以后就不致重犯。更重要的是,錯題集上的題目是學生薄弱方面的反映,通過分析錯題原因,可使復習更完善,知識掌握更牢固。老師在批閱試卷時都發(fā)現(xiàn),高分群體與低分群體之間最大差距不是在難題上,而是在基礎試題上,每次考試因審題錯誤、粗心大意、答題不嚴密,解題不規(guī)范,答非所問等原因而失去的分數(shù)有幾十分之多。而通過錯題筆記進行反復鞏固,可使這方面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