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家長會講話
然而,學校是一個群體,它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承擔起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的責任,它所能承擔的部分只能是公德教育,而私德教育主要應由家庭負責,這在西方國家?guī)缀跏且环N常識。如果將所有思想教育的任務都交給學校,既使家庭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又使學校力不從心。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nóng)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
在美國,教育孩子是有法則可依的,家長對孩子的愛體現(xiàn)在一些法則中。現(xiàn)把他們家庭教育的12條法則抄錄下來,供我們的父母借鑒。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應該慎用;
后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
結(jié)構(gòu)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1碼=0.9144米,20碼=18.288米)。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時候回家(when)。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清楚地記得,1960年陳毅元帥講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大意是:一個空軍飛行員,如果開不好飛機,那總不好吧;然而,飛機開得再好,開到敵人那邊去了,反過來打自己的國家,那就很糟了。這段話極為深入淺出。無能,固然不好;無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災難。
做人要通過做事來體現(xiàn),做事要通過做人來引導方向,提供動力,保證后果。方向一錯,全盤皆誤。因此,做人應先于做事,人性應重于靈性,情商應貴于智商。如今,家長、教師最關(guān)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智商而非情商,是靈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當我們高興地看到小數(shù)學家、小物理家、小畫家、小音樂家等等紛紛涌現(xiàn)時,就不能不憂慮地得到,把智力、靈性、做事放在首位,孩子長大后,將成為什么樣的“家”?什么樣的“材”?
《三字經(jīng)》講得對:“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薄坝锥鴮W,壯而行。”未成年時所接受的熏陶、教育,對人的一生起著極大作用,對人的素質(zhì)有著奠基性影響。怎么教,就怎么學!拔裘夏,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惫糯袊,孟母教子,就是講這點。未成年時期,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人生經(jīng)歷極短,生活磨煉很缺,理解能力又差,不懂得社會,不了解人際關(guān)系,根本不體悟人生,是一個不完全的人,因此后天的教育極為重要,核心是德育。德育在于“育人”,而非“機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德育,應占有優(yōu)先地位。特別是對未成年人而言,人文教育絕不是抽象的、說教的,而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首先是學會“愛”,懂得“恥”。要從身邊一件件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講,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商重于智商,正是體現(xiàn)了以“德”為首培養(yǎng)人的要旨。人的文明道德如何,常常通過日常行為反映出來,常言說得好,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人生。所以對子女的教育要從要求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