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修理師競職演說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領導:
今天,是我參與競爭高級修理師職位,在座的有我的師傅、師兄、還有我的師弟及徒兒們,能在這樣的場合、面對這樣的對象、針對這樣的話題來講一講心里話,這在我一生中還是絕無僅有的。我想,不管結局如何,我的行動本身就證明了我對修理改革的支持和投入。
我走了一長段的人生之路,我慶幸我能來到這個世界。當年,念完小學沒書可讀,年僅十五歲就過早地踏入社會,先后在大小小的修理店當過清潔工、鍋爐匠、接件員,70年代有機會上了修理大學。畢業(yè)后分別在大山中開始了我的修理生涯,后調縣修理站、歷任“助理師傅“、師傅、。應該說,這近八年的基層工作為我后來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我在小山溝中第一次拿到發(fā)表的“豆腐干”論文校樣時,我堅定了小地方也有大作為的信心;當我以全區(qū)修理比賽第一名的身份獲得首批資格證時,我嘗到了勤奮的味道,當我為機器重新啟動盡了努力,在條件極差的基層應用耗散結構理論對付一批批病毒收到良效時,我明白了知識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在這近八年的時間中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至今已經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來,在上級的培養(yǎng)、同事的幫助、伙計的支持下,我從一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修理工成長為一名有專長的老師傅,我并不否認這些進步有我自己努力的成份,但更多的還是老板對我的精心培養(yǎng)和信任,我先后獲得優(yōu)秀修理工、先進勞動者、有突出貢獻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等稱號,我的數十篇論文分別在國家、省、市相關刊物上發(fā)表,我在這二十年間的各種榮譽證、獲獎證整整裝了一個行李箱,但最讓我值得回味的是十年前的一篇獲獎論文:,當中就曾設想過今天這樣的改革。還有那篇論文,能在全國修理界最高學術組織_學術年會上交流,受到一致好評;我的論文曾獲省一等獎。成了修理工作中的理論指導之一;我開發(fā)編制的計算機軟件,引入了最先進的ir反應理論,使智能化修理成為了現實;求實創(chuàng)新是我的特點之一,我們修理店在1989年就進行了“分配改革”的嘗試,由我起草了全套方案,取得了極大成功,支撐這些成績的不是運氣也不是靈感,而是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契而不舍的精神。有人明里暗里說我們修理店多年來沒有發(fā)展,我清楚這些工友也在盼望發(fā)展,也在為發(fā)展著急,于是就善意地指責我。但評判發(fā)展的標準不僅是多賺幾快大洋,還應該包括服務思想、服務規(guī)模、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等等豐富的內涵,修理店發(fā)展壯大的現實是誰也否認不了的,F在的修理店從實力、規(guī)模、條件、經濟等都是是過去不能相比的,但我還是要認真地回顧過去,還是要對曾經做過貢獻和培養(yǎng)我的的老師傅們說一聲:謝謝你們!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領導:修理店先天不足,之所以說它是先天不足,是因為它開辦在電腦并不普及的時期,因此,設備簡陋、場地狹小,投入不足就毫不奇怪了。三中全會后,我們步入了正常發(fā)展的軌道,但畢竟積重難返,改變一種現實還得需要時間。我清晰記得當年進行質量認證時專家組的八字評語:“軟件不軟、硬件不硬”,更清晰地記得,當一臺工作機器要拆毀時,是我敲的第一錘,我為它流淚了,因為要恢復一個完整修理體系將有漫長的路要走,這條路一走就是七年吶!記得一位哲人曾說過:“有依靠是好事,但有依靠不是本事!”,我相信這位哲人的話,帶領徒弟們,憑自己的力量出資320萬建蓋了修理樓,憑自己的力量配備了工作電腦并免費上網,憑自己的力量出資300多萬改造修理廠其實,我的工作中也不一帆風順,也曾想過離開這所小店,也曾經有過好幾次離開的機會,但我沒有離開,就是在這次競職過程中,也早已傳說著我要走了,做工作,有人說是在安排交班,不做工作,有人說要準備喝清茶了。其實我還真的想離開,那樣我可以輕松超脫,靜享天淪之樂,但是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參與競爭,因為我愛這個小地方,我愛它“勤奮、求實、團結、進取”的氛圍,我愛我們的勤奮務實的工友們。我相信愛能溶化一切困難,只要有顆赤誠的愛心、有顆終始不渝的恒心、有顆成就未來的信心,就一定會把困難變成曙光、用壓力來促成希望……
今天我站在這里,不想更多地描繪我還將為小店未來做些什么,因為真正去做比口頭說更重要,將來的事實比現在藍圖更具說服力!作為的一個老牌店,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還將在今后的日子里做出更為輝煌的成績,我們的路還很長,困難還很多,不僅僅是搞個競職這么簡單,判斷改革成敗得失的標準只能是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是否有利于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其它的標準都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因此,樹立一個能順應歷史發(fā)展的修理理念,建設一支善打硬仗的管理隊伍,培養(yǎng)一批能開拓創(chuàng)新的修理骨干,構筑一個功能完備的修理條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就是達到這個標準的必由之路。有理念就會有支柱,有隊伍就會有行動,有骨干就會有拉動,有條件就會有基礎,有機制就會有慣性,我想,今后我們只有在發(fā)展中不斷改革,在改革中促進發(fā)展,才能注入新的活力,才會與時俱進,為而不為,實現更高層次的跨越!我們沒有終點,我們時時在準備起跑,我們沒有最好,我們處處追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