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奉獻演講中學(xué)生(精選3篇)
青春奉獻演講中學(xué)生 篇1
遠遠望去,微弱的光茫,雖然不比電燈那么明亮,雖然不比燈籠那樣各式各樣,五顏六色,五花八門,但它是每個人心里最閃亮的燈。潔白的身體,在火焰的催促下,慢慢的犧牲自己,直到生命結(jié)束的那一刻……那就是無私奉獻的蠟燭。
蠟燭是那么無私,在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一天晚上,我在津津有味的看著知識豐富的作文書。呼,電燈不亮了,原來停電了,我該怎么辦?明天就要考語文卷子了,真倒霉!正在我懊苦喪氣的時候,媽媽提著一盞“電燈”——蠟燭,一下子滿屋子亮堂堂的,我高興極了,我不用為明天的考試而苦惱了!
在生活中,雷鋒就如蠟燭一樣,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在23年的人生旅途中,只想著一個信念:奉獻精神我精神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wù)。多么堅強的精神與信念!
蠟燭,簡單的名字,簡單的外貌,這里蘊含著不可思議的精神與品質(zhì);雷鋒,我們生命中的一根蠟燭,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走完不平凡的23年!
青春奉獻演講中學(xué)生 篇2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古至今,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奉獻,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境界。奉獻是一種情感。
什么是奉獻?奉獻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獻身精神。奉獻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的默默無聞。奉獻是“采得百花蜂成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高尚品質(zhì)。奉獻是“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默默無私。如果你是一棵大樹,你可以為世界灑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可以為世界增添一分綠意。這就是奉獻。簡單又復(fù)雜。
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于阿里。他們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被世人稱頌。這就是奉獻。一種美德。
奉獻是積極主動,就像寓言中的露珠。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這是他最大的快樂和幸福。默默無聞,無怨無悔。我們?yōu)槿艘朴诜瞰I。只有奉獻了,付出了,才會領(lǐng)悟到其中的樂趣。一個人如果學(xué)會了奉獻而不奢求回報,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個層次。一個人學(xué)會了奉獻,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方法,這就是奉獻。一種境界。
現(xiàn)在大批的作家,文藝工作者、思想家。他們也在奉獻著自己的思維,奉獻著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時期。在大力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這正是精神文明為經(jīng)濟建設(shè)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由此可見,精神力量的奉獻,不可忽視。
我們常把老師的奉獻比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間偉大的奉獻也在于此。教師將自己所學(xué)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xué)生。一批批的學(xué)生成為國家棟梁。而奔赴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洪流。學(xué)生最該感謝的人就是老師。這就是奉獻。
奉獻不是為了索取。奉獻應(yīng)是自覺自愿的。從現(xiàn)在起從現(xiàn)在做起讓從現(xiàn)在做起,讓奉獻之樹常青。
青春奉獻演講中學(xué)生 篇3
在我的生活里總有那么一兩個愛嘮叨的人,這其中就有我那愛嘮叨的老媽。
每天早上當我還縮在被窩里睡覺時,媽媽的嘮叨就鉆進了我的耳朵:“真真該起床了,六點四十了。”我不耐煩地說:“再睡一小會兒。”媽媽回道:“一小會兒也不行!必須起來!”于是我慢悠悠地從被窩里爬起來,準備洗漱。
正當我要刷牙時,媽媽說:“先漱口,再刷牙!闭斘覝蕚湎茨槙r,媽媽又說:“好好洗臉,別抹幾把就完了。”洗漱完了,媽媽繼續(xù)說:“快點吃飯,趕快上學(xué)。”當我把事情都搞定了,出了門才松了一口氣,以為媽媽不再嘮叨了,哪知道又來了“把紅領(lǐng)巾系好,衣服整理好!蔽疫B忙照做。
上了車,沒想到那嘮叨聲又隨著西北風(fēng)刮進了我的耳朵:“今天到的早,先去接點溫水喝。”“記住,要多喝幾杯!薄岸炝耍⒁獗。”我點點頭說了聲“再見”,往學(xué)校走去。
晚上,我回到家里,媽媽馬上來一句“先脫鞋”,我立刻換了拖鞋。媽媽把飯菜放在桌子上,全是好吃的,正當我拿著筷子快要夾到嘴邊時,媽媽又說:“洗了手才能吃!蔽荫R上跑到衛(wèi)生間洗了個手,然后盛了碗飯。我看到一碗土豆,馬上站起來想去夾菜,媽媽的嘮叨嘴又發(fā)話了:“不要站著夾菜,多不文明啊!蔽抑缓米聛砺浴
終于有一天老媽出差了,我差點興奮地叫出來。但隨后就意識到了沒有老媽的壞處。早上,鬧鐘定過了頭,趕緊起床,頭隨便扎了一下,早飯也沒吃,心急忙慌地到了學(xué)校,馬上被蔣相樽攔住了“沒帶紅領(lǐng)巾”,我只好站在教室里寫完了作業(yè)。
更慘的是我穿的少,下午還下起了小雪,這可慘了,我又不能向別人借衣服,只能忍一步是一步了。我心里想:要是媽媽在該多好啊!我忍著寒冷回到了家,結(jié)束了這倒霉的一天。
通過這次的經(jīng)歷我明白了,其實媽媽不時的嘮叨、不時的叮囑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我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體會到媽媽無微不至的愛,而這也正是生活中對奉獻的一種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