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精選3篇)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 篇1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可想而知,每個地方的冬至節(jié)的風俗都不同。今天是冬至,我就來說說南北方的習俗吧。
北方有個冬至小傳說:冬至節(jié)如果不吃面食,耳朵就會掉。所以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餃子大多數(shù)都做成耳朵的形狀。冬至時,屋外寒風凜冽,北方人會在炕上放上張小桌子,炕下點著柴火,一家人坐在熱騰騰的炕上,吃著熱乎乎的餃子,興致來了,還會從門框上摘下一顆紅辣椒嚼一嚼,在寒冷的冬天再也沒有比這更溫馨的事了。
在我們南方,尤其是臺州,冬至圓,卻是臺州百姓的首選。
餃子和冬至圓,兩者的味道不同。餃子,咸而鮮美,而冬至圓是甜甜的,稠稠的。我想這應該是和兩地的氣候有關系。北方很冷,天天下著鵝毛大雪,到處一片雪白,那些生機勃勃的東西都到雪底下去了,就像餃子,外面的皮白白的,最 鮮美的東西都躲在皮里面。南方相對熱一點,大冬天的也有太陽照,冬至圓也就被曬“黑”了,所以冬至圓是橘黃色的。
餃子和冬至圓的形狀不同,一彎一圓,顏色不同,一白一黃,味道不同,一咸一甜,自然做法也不同。餃子是在餃皮里包上一些豬肉、冬筍等,然后把皮捏起來,放進鍋里煮幾分鐘,才能消滅這“月牙兒”。冬至圓,是將面粉做成一個個大團子,在團子里嵌上一些豆沙,補圓,最 后燒熟撈起,在豆黃粉上滾幾下,即可入口。
朋友,冬至節(jié)是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你那邊是吃什么的呢?請與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吧。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俗稱“冬節(jié)”。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 短,黑夜最 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tǒng),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 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lián),是每聯(lián)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lián)各填一筆,如上聯(lián)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lián)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lián)!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xiàn)在眼前了。
謝謝大家!
傳承文化共享冬至演講稿范文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jié)》。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五月初五,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始于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力主聯(lián)齊抗秦,卻遭朝中貴族反對,并被趕出都城被流放。后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最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tǒng)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相信我們能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尊敬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吧!
最后,祝老師們、同學們端午節(jié)安康!祝祖國永遠繁榮富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