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課前演講(通用6篇)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1
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輕盈數(shù)行字,濃抹一生人。寄望后來者,成功報師尊。——題記
我停下腳步,回首望望您,看見了您在花園中辛勤的身影;我放下耳機,側耳傾聽您,聽見了您的淳淳教導;我翻開書本,仔細回想您,想到您那沾滿粉末的雙手……
老師,我從不曾忘卻,在講臺上您飛揚的風姿,因為,講臺是您最美的舞臺;老師,我從不曾忘卻,當您踩著上課鈴踏入教室時您自信純美的笑容,因為,教室是您最溫馨的家園;老師,我從不曾忘卻,當您拿著教科書時舒展的心情,因為,教科書是您為我們指路的明燈。
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是您,用那雙溫暖的手引領我們進入知識的天堂。年幼的我們,不懂事,不聽話,如一只頑皮的小猴子,總是調皮,總是闖禍,然而,您從不曾用暴力教育我們,更不曾嫌棄我們,您會責備我們,會生氣,然后教我們如何做人,我們知道,您的責備,您的生氣,您的教育都是為我們好,因為我們是您的學生,因為您在乎我們,所以,您愿意燃燒自己的最美青春來教育此刻還是正待萌發(fā)的我們。老師,在此,我要感謝您,感謝您的教誨!
漸漸地,我們學會了懂事,學會了成長,只是,成長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荊棘在等待著我們,而我們在這些荊棘面前,顯得太稚嫩,太柔弱,是您,給予我們一句話,鼓勵我們踏過荊棘;是您,給予我們一個微笑,讓我們渾身充滿力量;是您,給予我們一個眼神,讓我們找到了成功踏過荊棘的方向。在荊棘面前,我們太過幼嫩,您當然不舍得我們受傷,但是,為了我們的將來,您放手了,您放手讓我們去嘗試失敗的痛苦與成功的喜悅。放手,何嘗不是一種愛呢?當我們成功時,您與我們一同分享喜悅,當我們失敗時,您也不曾拋棄我們,你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道理。您愿意多花一些時間來幫助此刻正在學習開花的我們。老師,在此,我要感謝您,感謝您的幫助!
經過時間的洗禮后,這棵幼苗退去了當初的青澀。也許,那時的我們是社會高層的成功人士,也許,那時的我們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白領,也許,那時的我們每一天要為生計奔波,但請我們記住瑪麗·居里所說過的話“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當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的成長播下最初的種子。”難道不是嗎?曾經在我們闖禍的時候,是老師的循循善誘,讓我們學會做人;曾經在我們失敗的時候,是老師站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曾經在我們自卑時,是老師用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來鼓勵我們,讓我們自信的走上人生的舞臺。那時的我們,早已開花,無論這棵花開的是否美艷,我們都應當將老師的教導銘刻于心中。老師,在此,我要感謝您,感謝您無私的奉獻!
在世界這個大花園中,是老師化為甘甜的雨露澆灌我們的成長,是老師化為默默的綠葉心甘情愿的烘托我們這些紅花,是老師化為明亮的燈塔引導我們走向灑滿陽光的人生道路!
老師,請允許我,摘一朵高尚的蘭花給您,把它別在您的發(fā)間,這朵花,是我們對您滿滿的謝意!
老師,我想為您摘一朵花!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2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具有全球影響的政治大國,其崛起的速度令全世界為之驚嘆;而較之旁觀者的狂熱,我們更應該冷靜思考,如何讓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與我國世界大國的地位相匹配……
當奧運的圣火在北京點燃;當“天宮”在太空輕盈盤旋;當亞運會的號角在廣州吹響;當世博園在上海建成;當“蛟龍”號潛入海底;當“遼寧”號在大海上起航……歷經改革和建設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終于崛起了!
當我們?yōu)樽鎳膫ゴ筮M步而欣喜自豪時,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當今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國與國的競爭已不再局限于經濟、軍事、政治了。當今的世界似乎更看重人才,越來越以國民素質的高低來評判一個國家的強弱。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中國不僅在經濟、軍事上成為一個大國,更需要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實現(xiàn)“文化強國”夢想,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必不可少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如繁星般璀璨的中華文化。令人痛心的是,如今我們的許多國人卻放著祖先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財富不知開發(fā),還盲目地四處尋找,孰不知身邊的中華文化便是無盡的文化寶藏,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豈能讓這古老的財富白白流走?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學好漢語。漢語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聯(lián)結億萬中華兒女的紐帶。我一直覺得漢語是世界上最動人的語言,它歷經人類文明的浸潤,讀起來才如此的字正腔圓、美麗動聽。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人們交流情感的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平平仄仄的音韻,古老的方塊字包羅萬象,字里的乾坤非了解它的人是不能言其韻味的……
然而國人對此卻視若無睹。當今,英語大行其道,我們瘋狂地學習英語,甚至從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每天被老師教唱著“ABC”歌了。我并不反對學習英語,但因為英語而拋棄了我們的母語,那就萬萬不應該了。殊不知,在我們苦背英語的同時,國外卻逐漸掀起了“漢語熱”,神秘古老的東方文化深深吸引了無數(shù)的外國人來學習它。
漢語作為世界上最早用書法表現(xiàn)的藝術文字,草書、行書、楷書各有千秋。但如今鋼筆、圓珠筆、鍵盤早已取代了毛筆的地位。如今毛筆大概已經成了“稀有之物”,拿過毛筆的人很少,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人只怕更是寥寥無幾了,每所學校里的語文,數(shù)學科占滿課程表下的孩子們,不停地張望,徘徊著我們隱藏心底的渴望。在小學的課程里,開設的并不是能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內容,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難道不應該反省嗎?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如今中國人在熱情高昂地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似乎逐漸迷失了自己,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已經處在了懸崖邊緣。
茶道本源自中國。在古代,茶是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觀念的改變,茶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在今天,中國人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苦澀的咖啡的時候,日本卻將從中國學去的茶道發(fā)展成了自己國家的特色文化,恐怕世人只知道日本茶道了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人的辛勤積累,“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如今我們不遺余力地慶祝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萬圣節(jié)和圣誕節(jié)的時候,還有幾人記得我們的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呢?國家為了保護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已將它們定為法定假期了。但依我所見,收效甚微。這些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節(jié)日,在當今許多國人看來不過是吃頓好的、睡兩天懶覺罷了!
無論是以前國外旅游景點特意用中文寫“請不要隨地亂扔垃圾”、“請自覺排隊”等類似的標語,還是最近網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游客旅游時愛在建筑物上刻寫“某某某到此一游”,都提醒我們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因此,談到“中國夢”,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我國能成為“文化強國”,當世界人談到中國,都能為這個國家的國民文化素質豎起大拇指。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無疑是這個民族一切進步力量的源泉,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基礎。若孔夫子今天還活著,當他看到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子孫忽視,而許多的外國人卻對他頂禮膜拜,孔子學院遍布全球許多國家,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張被掛上了聯(lián)合國的大樓的時候,真不知道他是該喜還是該憂呢?
其提倡的“仁”、“義”、“禮”、“信”等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然而從新文化運動起,國人開始對儒家文化如棄敝屣。即使到了今天國學有所“回溫”,國人對這一文化瑰寶也還是不夠重視。
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我國仍有許多的高科技人才外流,而我認為這恰是我國必須發(fā)展成為“文化強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只有文化上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激發(fā)我們的愛國之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從小便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輩亦當為中華“文化強國”之夢想而奮斗。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3
楊朔是有一篇同名的賦,然此文的庚齒比我父母還大,我是不堪比的,好在梁實秋書中帶言“‘老子愛花成癖’這話我不敢說。愛花則有之,成癖則談何容易。”既然如此,我便寫這一回,大方之家莫要取笑。蒔花之事,我也做得,君子蘭、太子參、橘、梅、五針松,都非嬌柔纖細。且不說養(yǎng),對付也得了,茶花也是對付不得的。
年末里,我請過一座山茶,品相不錯,就是不知名諱花骨朵近乎舔飽了枝間,留得些空敝,頗懂留白之美。茶末色的蕊頭羞綻出些紅艷。心中暗自得意,想些花開之時,也能“春深似海”,就料閉門家中坐,“花從天上來”,得了個“花謝花飛花滿天”,三個晚上,含冤之花去了九成。之后竟未有全放者。校院里一樣高的山茶已怒放開來,就連樓下的不足手臂高的茶花也不慌不忙地擠出兩朵緊拳大小的紅花;ㄎ撮_,地先紅,果真奇了。奇也不奇,查問行家,扣詢典籍,方知山茶不宜家中三寸瓦盆侍養(yǎng)。應種在厚實圃園,如今哪有立雅之地。我只得將其種在樓下。土雖不肥實,倒也深厚;ú磺笃G,但求有之;ㄖ参鲏ο,有空便澆些魚缸的舊水以肥埂。過了近百個天頭,花不負我,終有起色。碧葉葳蕤,紅花鬧枝。若說金蠟約三分淡,那丹茶鬧葉九日紅便是了。茶花不比常花,莫說得如李易安詞中“白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那樣神乎。李笠翁說得著實可信,“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歷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乎?”茶花的樹干光滑,樹皮也厚,耐冬,樹葉呈梭形,同金桂樹葉,只是葉齒更密。牡丹花好似從花心處翻折出來,太平俗;水仙花五瓣平鋪,太普通;蘭花形如倒插,太牽強;安石榴花如裂嘴,太心急;桂花心亂如麻,太多心;香茗臭囊,太嬌媚,西府海棠風搖欲墜,太貪杯;而山茶花則似從花心處卷出,真可謂“葉葉心心,舒展有馀情”;ù蟛粔褐,花小不亂心。山茶花色繁多,“滇中品有七十二,誰能一一取之看。”依我之言,紅山茶既最普通卻又是最耐看,紅得出彩作羞時,似抿了抿紅泥紙的薄唇;慵懶時,似未睡足的美人;盡興時,似燒滾了的腥紅;忘己時,似貴妃時醪糟泛紅時醑漿酩酊大醉。梁實秋先生還說過“凡是花,若是緊貼在梗上,便無姿態(tài),例如茶花,好的品種都是花朵挺出的。”這花說得不全,茶花的花托很大,龍鱗參差,即便無花絲也不乏姿態(tài),“挺”倒是在理。宋人姚寬《西溪叢語》載“三十客之說,品藻花之風格”。其說曰“牡丹,貴客。梅,清客。李,幽客。桃,妖客。杏,艷客。蓮,溪客。……”競無山茶。若依我之言,山茶,地客。躑躅生山間謂山客,安石榴生村野謂村客,鼓子花生田圃謂田客,山茶吸地氣且性喜陰,天地地為陰,故可謂地客。吸攝大地之氣方可存活,舍其予誰?有人問茶花之葉可作嗎?怕路人也要怕路人也要捧腹。但若問為何帶個茶字呢?這便無從回答了。我只能說山茶又名海石榴,海石榴與安石榴差得遠。安石榴與山石榴差得遠。取名只怕順口而已。若此解在理,作數(shù);倘不在,作廢罷了。山茶倒可入藥,這不假。“景物詩人見即夸,豈憐高韻說紅茶,牡丹枉用三春力,開得方知不是花。”楊朔至滇池看到春韻滿園卻不禁生出思國之愁,看到茶花更是千頭萬緒,山茶開得山坳卻開不進三寸青瓦盆,不止是汲取地氣吧,那便是要將自己的根須深深拓進黃土,無論地底下是否松軟還是磐石如割,都要抓緊。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4
畢業(yè)生有兩種:一種是圓的,一種是有棱角的。
看到一則關于教育的趣聞。有一年,中國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后,訪問團的報告中有這樣的描述:學生不分品德優(yōu)劣、能力高低;小學二年級學生仍然不識字;孩子們重視音體美教育,輕視數(shù)理化教育;課堂紀律不好,學生無視老師的存在。這個參訪團的結論是:美國的初級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國也派考察團來中國,他們也有考察后的感想:中國小學生上課紀律很好,手放在背后,除非老師發(fā)問,學生不敢講話;中國學生回家還需做作業(yè);以分數(shù)排列優(yōu)劣。美國考察團認為,中國學生的成績是最好的,中國的科學文化也許會在20xx年內趕超美國。
但30多年過去了,兩個參訪團的結論都是錯誤的。被人不看好的美國式教育越來越被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國式教育卻越來越受人詬病。
這則趣聞事實上是一個關于教育的“天問”,教育到底是什么?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馬拉古茲有一首詩《其實有一百》里面寫道:“兒童,是有一百種組成的。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個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個。”他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其實不是屬于你們的,而是屬于世界的。你不能占有他們,而應該由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馬拉古茲的教育觀點非常鮮明,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才是知識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知識被看成最為重要的東西,似乎有了“知識教育”,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勞動技能、實踐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決了。事實上,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現(xiàn)在80%的孩子不會洗衣、做飯、做家務。在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約有17%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突出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不少人難以應對逆境,在受到打擊或者不如意時,有的竟然選擇自殺。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悲劇。
我認識一位父親,他給5歲的女兒一個小布包,里面裝有一張寫有電話號碼的紙片、一部手機、20塊錢,然后讓她自己去幼兒園。最初一段時間,他每天跟在女兒后面。后來,這女孩就自己上幼兒園了。很多人都在背后說:“天下哪有這樣不負責任的父親?”但沒有人看到,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
美國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親寫了這樣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學了,我把他交給你——世界。請你輕輕挽起他的手,告訴他應知之事。讓他知道,每有惡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詐之人,必有義士;每有敵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訴他為成功可以付出百倍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賣靈魂。告訴他讀書雖然重要,但也要欣賞這大自然賜予的美麗景色……世界啊,你要給孩子堅強、信念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我很喜歡這段文字。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搬了一架梯子想取下掉在屋頂上的球,但是沒有人為他扶住梯子,孩子黯然神傷。孩子的父親來了,他對孩子說:“孩子,你上去吧,我在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樣高。這位父親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來時,他告訴孩子:“其實,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終沒有扶過梯子。”每個孩子的生活里都有這樣一架梯子,許多孩子都為了等待那個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實,孩子一個人也可以爬得更高。
你把孩子交給世界,也許孩子會更強大。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5
當自己孤身一人面對著星辰寂寥的夜空,有時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很重要嗎?”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一個宏大,復雜但又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也許,和輝煌宏大的集體相比,作為一個單薄的個體;我不重要。
或者,和處于社會金字塔頂尖位置上的精英相比,作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我不重要。
還有,對于一個我未曾涉足的世界,我這個陌生者也不重要。
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從此也就妄自菲薄,日趨墮落;直至被優(yōu)勝劣汰的生存法則當垃圾清理掉?不,恰恰相反。作為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高級動物;我應該明白我存在的價值不是他人強加給我的定義。
世間萬物都需要遵從生老病死,春華秋實的宇宙法則;因此不論是一個偉岸的人還是一個卑微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的光陰刻度。人的生命來自于父母相愛的一瞬間,生在何時何地是自己無法決定的。一個人降臨人世間好比旭日東升,日上中天的軌跡是一個人成長,奮斗,走向成功的歷程。等到了夕陽西下時,他將會在在黃昏與暮色中回首生命之火燃燒的幾十年。保爾·柯察金說過“一個幸福的人在這個時候不應該感到虛度歲月”。這句話同樣與那本書的名字一起鏗鏘有力的走到了今天。生與死在宇宙空間里構成了無數(shù)條人生的線段,不過要想在這兩個端點間畫出怎樣的人生曲線,全靠每個人用心去施展。時間的長度是有限的,但價值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
人從生下來開始,他的生命就被賦予了一種無形的保障權。這就是人權。從刀耕火種的人類開端一直到電子信息技術掌控一切的今天,人權這個概念在戰(zhàn)火的洗禮下越發(fā)越清晰起來。罷黜奴隸制,承認猶太民族;這幾個舉世矚目的事件讓全世界真真切切地聽到了一聲聲捍衛(wèi)人權的吶喊。我們作為整個群體中的一個成員,我們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因為這個社會群體就是由無數(shù)個像我們這樣的人構成的,就好比沒有農民的辛勤耕種,哪來的一望無垠的麥田;沒有一塊塊火成巖的堆積,哪來的聳入云霄的大山。面對整個社會有增無減的需求,我們還有理由妄自菲薄嗎?想想看,每個人都有意義務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綿薄之力;因此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被承認的權利,被保護的權利。
整個社會是由一張無比繁大的關系網構成的。血親關系,親朋關系,戀愛關系,合作關系,師生關系等等;每一個人都在這個關系網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連接一片區(qū)域內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我們的父母來說,我們是他們身體中的一部分。也許我們走路不小心被荊棘刺扎了一下,給他們帶來的卻可能是萬箭穿心般的痛。父愛母愛比天高,似海深;我們體內的基因牢牢的嵌合在一起,守護著這不可替代的血緣親情。面對將我們生養(yǎng)十幾年的父母親人,我們的良心不允許我們面對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之恩時說出“我不重要”這樣輕率的話。而且等到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到那時我們更肩負起了培育自己后代生命的重任。野獸尚知用身體為自己的幼崽遮風擋雨,何況早已在生物進化鏈上遙遙領先的人類?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給他們體內注入了最初的生命密碼,我們同樣有義務竭力讓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成為社會中受人尊敬的一員。
從生命的本質,到生命的誕生,到生命的延續(xù);“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應該能夠響亮的說出“我很重要”,不論面對蒼天還是大地,高山還是海洋;?菔癄,信念永恒。這是一股內心深處真正的自信,不是自負,更不是無知。
語文課課前演講 篇6
春天的夜晚,淡月朧紗,娉娉婷婷。有風拂過臉頰,掠起了額前幾縷碎發(fā)。月光如水,平靜柔和。一把古樸的木梳靜靜的躺在我的手中,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而思緒,早已在風中遠揚。
那時,我大概五六歲,住在鄉(xiāng)下外婆家。那是一間古老的小屋,窗子很小,光線不足,屋內顯得很暗,就連那把木梳也染上了小屋灰暗的顏色。兒時的我覺得這把木梳一點也不好看。
那時的我還是一頭長發(fā),外婆會在每天清晨幫我梳頭。外婆用來給我梳頭的就是那把舊梳子,梳子上已有三四個缺口,就像外婆那一口七零八落的牙齒。
外婆從屋里搬出一把椅子,我搬了一個小凳子跟在外婆身后。外婆坐了下來,我便將凳子放在外婆跟前,披散著一頭凌亂的長發(fā),坐在外婆跟前,向后靠了靠。外婆就開始給我梳頭了,從頭頂一下一下的往下梳,很有節(jié)奏。
上小學了,我便不住在外婆家了,也很少有機會去看望外婆。
有一次,我在放學的路上碰到了一位賣梳子的老奶奶。她佝僂著身子,頭發(fā)凌亂,很可憐。我摸出口袋里所剩無幾的零花錢,買了一把梳子,一來是出于對老奶奶的同情,二來是因為我想起了外婆,也想起了那把該“退休”的破木梳。我想把這把木梳送給外婆。
那個星期天,我去了外婆家。小屋一點也沒有變,依舊顯得昏暗。那把木梳除了有多了兩個缺口外也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就像外婆只是比先前多了些白發(fā)卻依然泛著慈祥的笑。我把梳子給外婆時,外婆笑了,口里卻說:“我現(xiàn)在用不著,那把舊梳子還能用,挺好!”
暑假時,我又去了一趟外婆家。這時的外婆顯得愈發(fā)的蒼白了,頭發(fā)也從花白變成了雪白。稀稀疏疏的,凌亂極了。
進入小屋,我竟然有看見了那把熟悉的舊梳子,就是六年前外婆用來給我梳頭的那把。不知怎的,一種很親切的感覺涌遍全身。我伸手拿起那把梳子,它如今已經面目全非了,只剩寥寥無幾的幾根梳齒突兀的立著。
“你送我的那把梳子我至今未用,還藏著呢。還是喜歡這把舊梳子,畢竟用了十多年了,丟了還真的舍不得。”不知何時,外婆早已含笑站在我的身旁。
“外婆,讓我也替你梳一次頭吧!”我轉過頭,巧笑嫣然的望著外婆。
外婆先是一愣,隨后高興的點了點頭。就像七年前那樣,只是被梳頭者和執(zhí)梳者的角色早已在時光的河流中悄然轉換。外婆啊!外婆!兒時,給我梳頭的總是你,如今,孫女終于可以給你梳頭了。我含笑看著外婆從屋子里搬出了椅子,她坐了下來,椅子便跟隨著“嘎吱”響了一下,她嘆了口氣。
金色的夕陽灑在她布滿皺紋的臉上,我看見了陽光沿著她的皺紋在流淌。外婆看起來格外安詳。我摘下外婆頭頂上的帽子,用那把參差不齊的木梳給外婆梳頭,一下一下,很有節(jié)奏。
忽然,一陣微風吹來,滿頭的銀發(fā)便隨風飄起來。透過發(fā)隙,我看見了七彩的陽光,完美的沒有一絲瑕疵。
我連忙拿梳子去梳被風吹亂的銀發(fā),銀發(fā)纏住了梳子,越纏越緊,似乎銀發(fā)與木梳之間纏繞著特殊的情感。
猛然間,我似乎明白了外婆為什么舍不得扔掉這把梳子的原因了。因為這把梳子梳過我的頭發(fā),也梳過外婆的頭發(fā),與它纏著的哪是頭發(fā)呀!分明是那連綿的愛呀!
風靜了,外婆的頭發(fā)也垂了下來。取下梳子,模糊間,我發(fā)現(xiàn)在夕陽照耀下這把梳子竟閃著太陽的金光。
從回憶中驚醒,才發(fā)覺把木梳握得太緊,手上已有了數(shù)齒印,在充滿無限眷戀的眼神中,無比溫柔的撫上了木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