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精選3篇)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篇1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么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里,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么,這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里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nèi)容,孩子該從何說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著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么”,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于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guī)范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xiàn)。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愿跟父母說話。楊謹老師說,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tài)跟孩子說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說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說,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么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愿意說,溝通才能延續(xù)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xiàn),可以先問孩子有關(guān)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么游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說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說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tài)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guān)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而說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說教和指責。趁孩子說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么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diào)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guān)心與理解;是父母關(guān)心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著家長放下權(quán)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為什么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guān),有些善于溝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nèi)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觸,看著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nèi)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jīng)的做法。”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篇2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 結(jié)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shù)姆椒ê图记伞?/p>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chǔ)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shù)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并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 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篇3
1:小對話開始
試著每天和父母聊點事情——狗,你的棒球賽,晚餐內(nèi)容。這些促進你們相互溝通,那么,接下來更為深刻的話題就比較簡單了。
2:拋出“測試氣球”
當你想討論一些比較深刻的話題,有時候,剛開始不是很容易邏輯思考,麥克卡伊說。“你可能會會所,‘我大部分同學都經(jīng)歷過性愛,’或者問問你媽媽,‘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變化時候的感受嗎?那是不是感覺每個人都成長地更快樂?”
3:明確你的目標
你是否有些壞消息要向父母透露的?你是否需要他們的允許?你是否希望他們能夠傾聽你的心聲,而且不用提供任何意見?試著將你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記錄下來。這會幫助你的父母知道你所要的。
4:考慮只和一位家長交流
有時候?qū)σ恍┟舾械脑掝}卻是難以啟齒,如性。和一位家長談亂會讓你感覺舒服,更放得開。
5:收起爭論
在交流還沒變成異常戰(zhàn)爭前,交流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所有事情都演化成異常危機或者戰(zhàn)斗,你和你的父母就會感覺疲勞,”麥克卡伊說。“如果你想和他們好好相處的話,想他們詢問例外——熬夜或者做些新鮮的事情,例如——你有很多機會讓他們說“好的”。
6:選擇正確的時間和地點
如果你的父母匆匆忙忙地上班,最好不要給他們添亂。有事的時候,在車上將是最好的。如果你很生氣,最好冷靜一下。出去跑一圈,哭一場,打個沙袋或者枕頭之類的。
7:父母講話的時候要靜聽
對父母的建議不予理睬是很讓人討厭的。但是如果你給他們時間讓你說說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愿意傾聽。嘗試“五秒原則”:每個人都同意在每個人講話結(jié)束后五秒鐘再反應。
8:尋找其它值得你信任的成年人
有時候,實在沒辦法和父母溝通。由于你的母親遇到某些麻煩事,無法再你身邊。或者你的父親不愿意傾聽。你的父母都不再身邊。這種情況下,可以找找其它你信任的成年人——如一位可愛的嬸嬸,老師,或者顧問。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位你可以信賴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