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和彌補上級失誤的方式要適當
而迂回地表達反對意見,就可避免直接沖突,減少摩擦,使上級更愿意考慮你的觀點,而不被情緒所左右。太多的實踐也證明,以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更易為人接受。這是因為,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自己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guān)系,淡化矛盾或轉(zhuǎn)移焦點,從而減少上級的敵意。在心緒平靜的情況下,理智自然會占到上風,上級也會認真考慮下級所提的意見。
例如,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雪打獵,并派燭鄒來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斬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在氣頭上,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面前盡數(shù)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答應了。于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斥責道:“燭鄒,你為君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只鳥兒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zhuǎn)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個故事就是下級迂回地批評上級領(lǐng)導,表達反對意見并被領(lǐng)導心悅誠服地接受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其實,通過迂回的辦法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力求使上級改變主張,是十分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