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演講稿 - 情Love
情有千種萬種,也可千變萬化,但歸納起來無非有三,即親情、友情、愛情。
我們都不是孫悟空,不能從石頭里蹦出來。我們要經過母親的十月懷胎,被動地生下來。于是我們無從選擇地有了眾多的親戚: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五叔、六舅、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包括表兄弟姐妹等,數不清。如果續(xù)上家譜,宗親之間更無盡無休了。
親情是人們渴望的,但更多的是渴望從親情中得到溫暖和支持。有多少是立志為親情奉獻的呢?即便有奉獻的向往和境界,又有多少在奉獻之后不求回報和心理平衡的呢?親情之間彼此距離不都一樣,期望值也相差很大。但這個度到底是多少,很難把握,一切的煩惱和苦痛也由此而生。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聽話、孝順,至少能常回家看看。如果不能呢?那就會傷心、難過,甚至抱怨。父母潛意識里總認為,我把你們供養(yǎng)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么能不在意我呢?但存在決定意識。孩子們小的時候固然特別依戀也依賴父母,但長大以后,特別是有了朋友、成了家,更多需要的是獨立和寬松,父母有時確實成為負擔。如果有代溝,交流有了困難,對父母也會更多的回避?陀^地說,他們要成長為棟梁之材,也確實需要更多的獨立發(fā)展。目前社會,兒女更多希望的是父母經濟上的援助,而不是他們精神及生活方面的指導。經濟慷慨不達標,也會抱怨。至于姑姑、叔叔、舅舅、姨娘,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這親情自然會淡薄的。唯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對隔輩人的寵愛是純真和不求回報的。他們的年齡也等不到回報。說到遠親,那就看需要。就如俗語所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都t樓夢》里的劉姥姥,就是個八桿子打不著的遠親,看到賈府有油水,就來攀親。如果窮呢?那就不知劉姥姥會在哪了。遠親不如近鄰。如果是做事業(yè),親戚在一起干最難管理。電視劇《劉老根》揭示得很深刻。窮還好辦,發(fā)達了一定會因為分配不均而疏遠、甚至散伙。親情是個迷宮,不要進入太深,否則會找不到出去的門。感情不是一廂情愿的事,即便本意善良,出發(fā)點是好的,由于分寸難拿,仍然會踏上不歸路。其實親情有時好比一個包辦婚姻,你沒有選擇,也無從選擇。大家由于經歷和生活品味不一樣,短暫相聚,還能熱熱鬧鬧,長期相處可能會沒共同情趣、沒有共同語言。語言不通怎么交流?除了父母對經濟尚未獨立的子女有撫養(yǎng)義務,子女對年老又經濟乏力的父母有贍養(yǎng)義務,必須履行外,有些親情,已變成生老病死的一種敷衍。是親戚而無親情的許多現象,都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如果親情里沾上了銅臭,那就更不值得留戀了,裂痕只是早晚。邁步抽身早,還可留存一點美好的回憶。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人們要生活、要學習、要工作、要干事業(yè)。人類是個群體。你總要和一些人們接觸、交流、合作。其中有談得來的,有共同志趣、共同語言、共同事業(yè)和利害關系的,就成了朋友。
友情中,有些僅止于吃吃喝喝,東家長,西家短,干不了什么正事,稱為酒肉朋友。有一天沒得吃,沒得喝,也就各奔東西了。有的屬于精神型,彼此有些共同理想、追求,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又如古代的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他們對金錢相對要看淡些,因此被譽為“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些屬于生死之交,彼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遇到危難,可以兩肋插刀,象《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誓同生死。人們都希望得到這樣的友情,但自己實踐起來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