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朗誦會解說詞
《岳陽樓記》文以人傳,人以文傳,一篇《岳陽樓記》使范仲淹不朽。
自古以來,為樓寫記多難脫俗,一篇《岳陽樓記》卻如春風(fēng)拂面。四百字短文,敘事、寫景、論理融為一爐,交相輝映,了無痕跡。敘事,扼要清晰;寫景,變幻莫測;論理,警策世人。岳陽樓的幾落幾起,洞庭湖的波息波興,與人世間的王朝更替、宦海風(fēng)濤、人生旅途何其相似。范仲淹雖身處逆境,卻心懷天下,他登臨巍巍岳陽樓,放眼八百里洞庭,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愛蓮說》為一種非人類的東西賦予人的品格和情感,最能見出人的境界和格調(diào)。北宋的哲學(xué)家周敦頤寫下的《愛蓮說》以其超凡脫俗的風(fēng)骨贏得了世人不絕的贊嘆。作者激賞蓮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這種對花中君子的贊美,正是對人類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高潔的精神王國,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絢爛,最終仍要歸于平淡,人格、氣節(jié)、精神的完善與豐富,才是自身修養(yǎng)的最高追求。
《阿房宮賦》一篇《阿房宮賦》把封建王朝的奢糜腐朽撕破給世世代代看。
其實,杜牧在《阿房宮賦》里不過是揭露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逶迤三百里的雕梁畫棟正是勞苦大眾的累累白骨;余音裊裊的朝歌夜弦正是窮困百姓啼饑號寒的變奏;金碧輝煌的阿房宮正是秦皇自掘的墳?zāi)埂?/p>
前車之鑒,留予后人。一篇《阿房宮》,即是挽歌,又是警策。
《陋室銘》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劉禹錫憑借《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fā)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
在這篇只有八十一個字的短文里,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又充滿哲理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擁有高尚的情*與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采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zhì)世界頓時會對你綻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fēng),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圣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盡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桂枝香》晚秋,殘陽,孤帆,舊地,最能激起一懷愁緒。為親人憂,為前程憂,為金錢憂,為國家憂,為天下憂,憂之不同,境界自現(xiàn)。王安石在金陵勝地登高遠眺,千古得失,時事風(fēng)煙,一起奔來心底。耳聽滔滔江流,亡國之聲《后庭花》音猶在耳;凝望古都遺跡,“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警策之語歷歷如新。賞秋色,傷晚景,嘆興替,抒胸臆,好一首千古無雙的《桂枝香》!
《鵲橋仙》天上人間,人間天上,秦觀憑借對牛郎織女美麗傳說的點化,把我們引領(lǐng)到一片圣潔美好的柔情之地。
仰觀燦燦的星河,巡視無盡的蒼穹,人們在永無休止地尋找著精神寄托,愛情追求。人們一遍遍講述七夕相會的神話,一次次追求,又一次次失敗,再一次次奮斗。經(jīng)歷了千年萬代的紅塵磨難,人們懂得了在失敗的悲劇中品味歡樂,也懂得了在歡樂的喜劇中尋求永久。秦少游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道出了個中真諦。
中國千古名篇音樂朗誦會之三 鳳凰涅磐
走過洪荒,走過秦漢,當(dāng)唐風(fēng)宋韻也漸去漸遠的時候,我們見到了二十世紀初露的曙色。
輕輕推開現(xiàn)代文學(xué)之門,一陣現(xiàn)代白話的清新之風(fēng)拂面而來。它一掃駢文八股整齊劃一的晦澀與沉悶,開始在現(xiàn)代生活的黑白琴鍵上彈奏自由、瀟灑而靈動的旋律。我們和戴望舒相逢在迷蒙的雨巷,和老舍一起品評紅墻碧瓦的北京城;林語堂點起煙斗思量秋天的況味;徐志摩揮揮手與康橋話別;魯迅筆走龍蛇寫下沒齒不忘的紀念;方志敏激情無限在鐵窗下吟頌可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