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夜游成語故事
秉燭夜游成語故事
【成語】: 秉燭夜游
【拼音】: bǐng zhú yè yóu
【解釋】: 秉:執(zhí)持。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出處】: 《古詩十九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舉例造句】: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成語故事】: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yīng)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擴(kuò)展閱讀:
明皇秉燭夜游圖
【作者介紹】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大亂,不求仕進(jìn),隱居吳淞江畔青丘,又自號青丘子。明初,應(yīng)朱元璋征召入朝纂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秋,書成,擢為戶部右侍郎,固辭不就,返歸鄉(xiāng)里。后因受知府魏觀案件的株連而被殺,時年三十九歲。
高啟是明初最重要的詩人,與其同時的楊基、張羽、徐賁并稱為“吳中四杰”,而成就獨(dú)出眾人之上。在創(chuàng)作上他主張“師兼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矣’(《獨(dú)庵集序》)。他的詩歌取徑較寬,對歷代詩人的長處均有所承擇,尤善于學(xué)習(xí)唐人歌行、七律,才思壯逸而不劍拔弩張,文辭秀美而不錯采縷金,使元末纖秾縟麗的詩風(fēng)為之一變?上烙谑⒛,未能脫盡模擬的痕跡而自成一家之體。
高啟的遺詩近兩千篇,明徐庸編為《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清金檀有《高青丘詩集注》。另有文集《鳧藻集》五卷和詞集《扣舷集》一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