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舟于陸的成語故事
“推舟于陸”意思是,推著船只在陸地上行走。
用以比喻勞而無功。
此典出自《莊子·天運》。
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wèi)國去游說,推行先王的仁義之道。
他的學生顏淵對魯國的太師說:“老師,孔子要到衛(wèi)國去推行仁義之道,您看行得通嗎?”魯國太師師金回答說:“孔子是很聰明,又有智慧。
但是很可惜,他推行仁義之道一定會遭到困窮!鳖仠Y不解,問道“推行先王的仁義之道反而要遭到困窮,這是什么原因呢?”師金以祭祀用的草狗為例,向顏淵講了一通絕妙的道理。
他說,祭祀之前,人們對祭品草狗等是十分珍視的。
祭祀過后,它就失去了作用,甚或被隨意踐踏,用來燒火做飯。
孔子推行的仁義之道,正是先王已經用過、并早已丟棄的草狗,孔子揀起來使用它,定會遭到不如意。
為了進一步說明白,師金說:“在水中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船。
在陸上行走,最好的工具就是車。
船行于水,車行于陸,千里的路也不成問題。
如果因為船可在水中行走,就把它推到陸地上,叫它像車一樣行走,結果一輩子也走不上幾尺遠,這是尋常的道理。
古時與今時相比,不就像水中和陸上的關系嗎?周代與魯?shù)年P系,不也像船和車的關系嗎?形勢不一樣了,禮制也應該有所改變,而孔子想把周代的一套辦法搬到魯國來推行,這就等于把船推到陸地上,讓它像車一樣行走,其結果不但勞而無功,連他自己也一定遭到禍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