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成語故事
估計很多人連正確讀出這個成語都不容易,尤其是第三個字“櫛”。它的讀音是“zhì”,和“制”是一個讀音,意思是梳頭發(fā)用的梳子。
這個詞的后面一半出現(xiàn)得比較早,早在《詩·周頌·良耜》就有“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的句子。
這是一首秋收之后祭祀用的詩歌,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耕作方式和傳統(tǒng)。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收割谷物的鐮刀揮舞得發(fā)出聲響,收成的莊稼堆積如山。它們看起來就像是高嵩的城墻,排列得很廣而且整整齊齊地像梳子一樣。
過了一千年左右,這個詞的上半部分出現(xiàn)在南朝宋國鮑照的詩《詠史》里面:“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這句話不難理解,講的是京城的十二條(可能表示很多,不一定是具體的數(shù)目)大道兩邊高聳的屋脊排列得像魚鱗一樣密集。這首詩的前部分基本就是用來渲染京城的奢華,后半部分才是表示自己的心跡。
這遠(yuǎn)遠(yuǎn)還沒完,又過了快一千年左右,在明末清初終于有個人把它們連起來了,那就是陳貞慧的《秋園雜佩·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詩人從長橋一直走走道大街上面,看見各種建筑排列的整整齊齊,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花香,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大家可能都看過魚鱗和梳子,魚鱗是一片一片覆蓋在魚身上,而梳子的齒則是一根一根分開,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排列得非常整齊,這就是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F(xiàn)在我們一般都用“鱗次櫛比”這個詞來形容房屋或者船只密集而且整齊。
成語造句
這個城市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黃泥地,現(xiàn)已經(jīng)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了。